陸媒:時隔半年,這位美國外交高官又訪華了

京港台:2023-6-7 09:27|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陸媒:時隔半年,這位美國外交高官又訪華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不可否認,中美接觸稍稍密集

  美國對華政策團隊就會面臨

  來自國內政治的巨大壓力

  據外交部消息,6月5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訪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會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舉行會談。雙方圍繞按照兩國元首去年11月巴厘島會晤共識推動改善中美關係、妥善管控分歧等進行了坦誠、建設性、富有成效的溝通。

  康達的這次訪華行程,距離他去年12月與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一同訪華,僅過去了半年時間。當時與美方團隊舉行會談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今年5月下旬抵美履新,出任中國駐美國大使。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右二)與康達(右一)、貝莎蘭(左一)和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左二)會面。圖/外交部

  今年2月,「氣球事件」成為布林肯單方面宣布「推遲訪華」的借口,此後雙方高層對話和接觸一度陷入停滯。4月以來,白宮稱正試圖推動布林肯及商務部長雷蒙多、財政部長耶倫等高官的訪華事宜。5月,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長達八小時的會晤;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華盛頓和密歇根分別會見雷蒙多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

  在此背景下,美國媒體稱,康達此行是美方尋求「重新建立正常溝通渠道」的最新努力。但也有觀點認為,美方近期的接觸姿態不是出於善意,而是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白宮發言人柯比則披露這是「計劃已久的旅行」,但美方並未提及康達此行是否涉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等更高層接觸事宜。

  美國對華政策部門正面臨劇烈的人事變動。在最近一輪中美高層接觸中,曾被布林肯授權領導對華事務、負責處理「氣球事件」的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未再出現,這位美國國務院「二號人物」已於5月宣布將離職。康達最重要的助手,助理國務卿幫辦、「中國組」負責人華自強(Rick Waters)也在5月24日宣布將辭任。路透社稱,「中國組」人員缺額近半,士氣低落。

  與康達一起訪華的貝莎蘭則是「熟悉的新面孔」。她今年2月從國務院調任白宮,接替「氣球事件」后離職的國安會中國事務負責人羅森伯格。這是她履任新職后第一次訪華。貝莎蘭是職業外交官,會說中文,長期負責中國事務,曾在美國駐華使館擔任經濟參贊。但她能否像曾任布林肯幕僚長的羅森伯格那樣,協調起各對華政策部門的關係,仍需觀察。

  美國官方說法稱,這些人事變動和中美關係變化無關。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美接觸稍稍密集,美國對華政策團隊就會面臨來自國內政治的巨大壓力。5月19日,美國眾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麥克·麥考爾致信布林肯,指責國務院在對華制裁、出口管制等「競爭」措施上「降溫」以推動雙邊對話。

  麥考爾援引了華自強在「氣球事件」后希望推動中美重新「校準航向」的內部郵件,並要求布林肯向國會提交其本人及舍曼、康達、華自強等人的相關通訊記錄,以供調查。五天後,華自強宣布辭職。今年3月,他是「氣球事件」發生后最早訪華的美國高級外交官。

  華自強離任,也意味著上世紀90年代處理過諸多中美關係敏感問題的資深「知華派」外交官,基本退出當前美國政治舞台。康達和貝莎蘭2002年後才開始深度參與對華事務。比華自強更早離開的「同代人」是董雲裳,她在特朗普執政初期曾短暫代理康達的角色,被國會共和黨人認為「對華軟弱」,未能轉正。董雲裳、華自強等「知華派」高官的離場,也反映出美國國會等政治力量對涉華政策的干預愈發劇烈。2022年中期選舉后,美國前外交官傑夫·霍金斯就撰文指出,拜登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的迴旋餘地將「從頭開始受到限制」。

  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美國對華政策團隊一邊宣稱保持接觸,一邊期待中方在美國國內關心的核心議程上讓步,還要經常在「意外事件」發生后重新校準方向,這導致雙方對話的實際效果難以有實質性的提升。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3-6-12 14: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