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大齡女性共建養老社區,男友可以留宿

京港台:2023-6-5 10:02| 來源:精英說 | 我來說幾句

26個大齡女性共建養老社區,男友可以留宿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新園(New Ground),

  是英國首個老年女性共居社區,

  26位單身女性住在這兒,

  年齡從50多歲到90多歲。

  她們有各自獨立的舒適公寓,

  同時共享花園、客廳、洗衣房等公共空間,

  彼此獨立、互相幫助。

  

  ▲新園的居民們

  在英國,獨居老年女性的數量超過男性,

  她們因為喪偶、離婚或未婚等原因,

  面對孤獨終老的處境,

  1998年,「老年女性共居」小組成立,

  經過長達18年的努力,

  終於在2016年,推動了新園的落成。

  居民也可以交男朋友,

  但最長只能在新園共居六周,

  畢竟是50歲以上單身女性限定的社區。

  

  

  ▲新園的紫藤花樹

  一條拜訪了新園,

  發現奶奶們的生活超乎預期的精彩優雅,

  似乎過去的大半輩子,她們是妻子、母親,

  是藝術總監、商人、秘書……

  現在她們又是自己了。

  「我們希望這兒的一切都是有趣、特別的,」

  奶奶們看著親手種下,長到屋頂高的紫藤花樹,

  自豪地說。

  

  經過18年努力,實現共居養老

  

  

  這是一條位於倫敦北部的老式維多利亞風格的街區,熙熙攘攘。而走進其中的新園,又是私密安靜的,它按維多利亞風格來建造,和周邊融入。

  新園共有25間公寓,目前住了26位奶奶,年齡從50多歲到90多歲。

  

  ▲瑞秋和她自己做的小提琴

  

  ▲瑞秋的廁所里也全是書

  

  ▲瑞秋公寓的次卧

  瑞秋今年85歲,退休前她是小提琴商人,也是大提琴演奏者,她的公寓除了主卧,還有兩間客房。

  整個屋子堆滿了她畢生的收藏。175年歷史的掛鐘,她自己親手做的小提琴,一整柜子的唱片,曾曾祖父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立功,被授予的寶劍;她很喜愛閱讀,客廳有兩個巨大的書櫃,廁所間的一整面牆也全是書。卧室牆上掛滿了畫,「每一張的來歷都是故事,」她說。

  「我的兒子住在加利福尼亞,過來很遠,但他夏天會來拜訪,我的女兒和漂亮的小外孫住在劍橋,經常過來,所以我選擇這間大公寓,方便他們留宿。」

  

  ▲大概每兩周有一次聚餐

  

  ▲公共洗衣房,使用環境友好的洗衣粉

  新園每棟公寓有陽台或露台,正對一樓的花園,細節按老年友好的方式設計,輪椅可以方便通行。

  同時有花園、廚房、客廳等公共空間。奶奶們早上一起喝杯咖啡,下午打太極、練瑜伽、每兩周一起做頓飯,還有各種大小會議。新園是「奶奶自治」,一切事務都由居民們協商決定。

  2016年的聖誕節前夕,奶奶們一起搬進落成不久的新園,這裡成為英國首個老年女性共居社區,入住條件是5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住戶可以交男朋友,但男方居住的時間最長為6個禮拜。如果兩人決定共同生活,就必須搬出社區。畢竟這裡是單身女性限定。

  在一群女性經過長達18年的努力下,新園才得以變成現實。

  

  ▲左一為新園(New Ground)發起人瑪利亞·布倫頓(Maria Brenton)

  英國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之一,在2015年,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7.93%。新園最主要的推動者之一,瑪利亞·布倫頓,1990年代在威爾斯大學研究高齡化相關社會政策,她發現英國獨居的老年女性數量高於男性,因為女性的壽命往往更長,男性喪偶后,傾向於再娶,再找一個女性照顧自己,但是女性年老后,更加渴望獨立。

  而且許多女性因為育兒、照顧家庭等因素,較早離開職場,更容易陷入老年孤獨的處境。

  在一次參訪中,瑪利亞·布倫頓觀察到荷蘭的高齡共居模式,認為這種模式能夠提升幸福感,減輕醫療照顧系統的壓力,便醞釀把這個概念引進英國。1998年,她在一次活動中闡述了這個構想,參加活動的女性深深受到吸引,會後她們聚在小酒吧,決定學習荷蘭,討論如何在倫敦實現以單身女性為主體的住宅。

  「老年女性共居小組」(Older Women』s Cohousing Community,OWCH) 因此誕生。這是一切的開端。

  

  

  ▲瑞秋的公寓正對花園。新園的公寓都有露台或陽台,對著公共花園

  瑞秋2002年加入了OWCH,當時她61歲,丈夫已經去世,孩子們也長大離開了家,她獨自生活,經營小提琴生意。她在泳池的更衣室里偶然看到一張OWCH的宣傳單,上面寫著——你是對共居感興趣的年長女性嗎?

  「我打算在65歲退休,當時正在考慮,退休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我還完全不知道』共居』是什麼意思,參加了一次OWCH的聚會之後,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獨立地生活,有自己的空間,周圍又有陪伴,家人能方便地來拜訪。」

  瑞秋開始每月去參加小組的聚會。因為單身女性共居在英國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過程中她們經歷了太多失望挫折,新園落成時瑞秋已經78歲。

  最大的挑戰是社會氛圍和取得土地,OWCH最先面對的是年齡歧視,比如官方即使接受共居住宅概念,但傾向年輕人優先。階段性來看,2006年慈善機構「都鐸信託」注資支持研究基金,2009年「漢諾威住宅協會」加入開發案協助買地,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們找過數個地點,直到2013年第5個選址才遊說成功,計劃獲得了議會許可。選址確定之後,進程就加快了。

  

  ▲奶奶們和建築師緊密合作,參與了從頭到尾所有規劃

  「我們可以自己挑選建築師。選擇了一家願意和我們緊密合作的事務所,他們對我們進行了訓練,達到建築系大一大二學生的水平,我們描述想要的社區,所以最後造出來的公寓每一間都有自己的個性,不是千篇一律的小盒子。」

  設計也顧及老年人的居住舒適度,建築物外層全麵包覆隔熱層,將室內溫度保持在舒適範圍內,減少空調等耗能設備的使用。新園因此符合倫敦政府可持續規範的第四等級。

  OWCH這群充滿行動力的女性,從計劃還在進行時,就邀請左鄰右舍喝咖啡,並對施工期間造成的不便致歉。

  

  ▲新園建設中

  

  ▲新園居民Janet的公寓

  公寓房型有11間單人、11件雙人房(兩間卧室)、3間三人房(三間卧室)。在和建商和地方政府的斡旋協商中,OWCH始終堅持部分公寓用於租賃,所以25間公寓中,17間是個人買下,8間用於社會租賃,「這樣買不起公寓的單身女性也有機會住在這,不論是買或者租,每個居民有平等的權利。」

  新園居民的背景很多元,有人14歲就輟學進入社會,也有念完博士的,職業上有藝術家、家庭護理師、記者、大學老師、行政管理人員等等。

  

  ▲奶奶們用泰晤士河邊的碎瓷片,做的馬賽克裝置

  2016年搬進新園時,奶奶們一起親手拼貼了巨型的泰晤士河馬賽克裝置。因為瑞秋有去泰晤士河邊撿舊瓷片的愛好,有些甚至是13世紀的瓷片。在OWCH,她認識了同樣愛去河邊散步撿東西的希拉里。

  

  ▲72歲的希拉里

  

  ▲希拉里的公寓

  

  ▲希拉里搬進新園后,做了許多馬賽克,裝飾這個地方

  希拉里,今年剛滿72歲,她曾擔任英國國家劇院的首席布景師長達28年,當時她看到瑞秋收集的幾大箱子藍白瓷片,突然有了靈感,為什麼不用它們來拼成泰晤士河呢?於是變成了一個所有奶奶參與拼貼的社區項目,古老的青花瓷片在新園的牆壁上,組成了泰晤士河蜿蜒流過倫敦的形狀。

  她們看到這個裝置仍然非常自豪,「我們希望這兒的一切都是有趣、特別的。」

  

  「在倫敦郊區,我們很幸運能有一座這麼大的花園。」五月,為了保育新園居民選擇不修剪草坪,草地上開滿了纖細的白色雛菊。

  另外還有一座菜園,種蔬菜水果。夏季,藍莓、番茄、西瓜陸續結果。誰種的誰就收穫第一波,其餘的也吃不完,都放在公共空間里,大家自取。「我們會從每個公寓收集原料,自己堆肥。」

  並不是把一群陌生人,放到同一屋檐下,就會有所謂的社區感,是因為大家親自參與每件事,才營造出了社區感。

  

  不再害怕孤獨終老

  

  

  ▲朱迪(右)幾周前摔斷手臂,夏洛特(左)是她的鄰居

  幾周前,朱迪在花園摔斷了手臂,她今年72歲了,鄰居夏洛特今年70歲,每天早晨帶著新鮮的可頌來敲門,確保朱迪吃好了早飯,新園其他人也會來看看朱迪還需要什麼。

  在新園,每位奶奶都有一個「健康夥伴」,朱迪和夏洛特就是這樣,「我們不是互相照顧的關係,我們互相留意。」

  「這很大程度減輕了我家人的負擔,」朱迪說,「因為家人朋友大多仍在工作,專程過來照顧長輩很辛苦。痛苦的時候,鄰居們給我帶書、帶花,讓我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這樣的關係是很難得的。」

  奶奶們如果需要去醫院,總是能找到人結伴去,「獨自去醫院,往往感覺到精疲力盡,但如果身邊有人出出主意,就會好很多。」

  如果有人生了重病或者年紀更大了,健康夥伴也會和她的家人商量,怎樣才對她最好,是繼續住在新園,家人搬進客房或次卧照顧?還是搬出去住?這些都是可以開放討論,沒有一個固定的規矩。

  

  ▲夏洛特(70歲)和希拉里(72歲)最近一起過了生日

  朱迪搬來之前是獨居,女兒長大了,她離婚後自己住,她在劇院做藝術管理,目前仍是半退休半工作的狀態。「我發現到了60歲,你的世界就不一樣了,不再像以前一樣拼事業,家人們又長大了,他們仍然愛你,但需要你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樣,我有意識地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很開心找到了新園。」

  朱迪和夏洛特都參與了新園的「公關小組」和「建築維修小組」,前者應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諮詢,並持續地辦工作坊,幫助想要建立自己社區的人。

  「建築維修小組也很忙碌,你走進新園,會發現它非常可愛整潔,維持這樣的狀態,其實需要大量的工作。」

  居民們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組成了這些委員會和小組,其他還有財務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園藝小組,家務小組等等,每位居民都至少參與了一個,大家會討論新園的未來,不論是從經濟上還是社會影響上,都希望新園可持續發展下去。

  

  ▲每月一次的社區大會

  新園是完全自治的,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所有人都盡量參加「社區事務大會」,大家在會上提案,必須至少80%的人同意,提案才能夠通過。

  「我們不是通過投票做決定,而是通過協商一致做出決定,這樣我們就可以圍繞議題進行討論,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觀點。」

  「如果有人不同意,她可以提出否決,散會後去尋找別的方法來處理,等下一次事務大會,提出一個替代或修改的建議。我們希望確保沒有任何人被忽視、不被傾聽。」

  雖然很花時間,但是至今沒有什麼大的爭吵,「我們都到了這樣一個年齡,認識到唯一向前走的方法就是對話。」

  

  ▲希拉里做了水缸模型,和其他居民討論

  最近,被提上議程的是給花園買兩個水缸,希拉里特意做了水缸的模型,和其他居民解釋使用方法,因為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要麼長時間乾旱要麼暴雨,所以用水缸蓄水、用於澆灌是更加可持續的園藝方式。

  一些奶奶是來到新園之後,開始適應自己對生活的掌控。

  

  ▲麗達是伊朗人,職業是家庭護理師,她的很多親人生活在倫敦

  麗達是伊朗人,習慣大家庭住在一起的文化,她有兩個孩子,離婚後感到非常孤獨。「我的個性是不斷給予、給予、給予,但是來這裡之後,我開始嘗試找到自己的聲音。雖然我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有時表達困難,但你總是能找到人去問,她們會告訴你實話,幫你更好的理解,往前走。」

  

  ▲80歲以上的奶奶們比拼誰能碰到地板

  

  ▲薇薇安(左)和其他居民玩牌

  奶奶們還發展了好幾個興趣小組。每周一是瑜伽課,周三有太極課,還有園藝日,電影之夜,「和別人一起看一部好電影,之後再一起討論的感覺非常好。」

  薇薇安今年78歲,入住之後,邀請自己的瑜伽老師每周過來給大家上課,已經持續了6年。大家會互相介紹信任的園丁、理髮師、理療師,分享這些生活訊息。

  薇薇安退休前是辦公室秘書,八九年前,她經歷了一場大病,出院后,不能獨立生活,兩個兒子都有工作,於是晚上輪流過來照顧她,白天朋友們從倫敦的各個地方來探望。那時她才真正意識到,獨自居住的意味。

  病癒之後,她想要到一個社區生活,於是找到了新園。兒子們每周過來探望一次。

  

  ▲薇薇安的大兒子來探望

  「她住進新園后,我有點像是多餘的,好像都不需要我每周過來陪她玩牌,她的生活很豐富,我都不是她生活的重心了,」薇薇安的兒子和她一起喝著啤酒,半開玩笑地說。

  

  

  ▲希拉里在陽台上練習太極

  「共居最大的好處是認識自己的鄰居,」希拉里總結道,「這非常難得,因為在倫敦,人們搬家太頻繁了,我看到朋友們在年老后非常孤獨,因為他們退休了,一整周都見不到什麼人。我很高興在需要什麼的時候,能找到人幫忙,比如說使用電腦,總能找到比你更懂的人。」

  希拉里沒有孩子,家人方面,只有一個弟弟,「他很欣慰我找到了新園,他不用擔心我,我反而擔心他,因為他是獨自一人。」

  

  共居社區,新世代的需求

  

  ▲新園年紀最長的居民Hedi,93歲(攝影Tim Crocker)

  

  ▲新園最年輕的居民Ann(57歲)和最年長的Hedi(93歲)

  老年共居生活也有許多挑戰。「搬來之前,我自以為寬容度很高,但是後來發現,和25位獨立、有自己想法的女性住在一起,必須變得更加寬容,我仍在學習中,」朱迪說。

  「到後來,我就只堅持一些最重要的事,比如客房必須保留、公寓不能賣給外人等等,其他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折中的。」

  瑞秋覺得共居模式就像她熟悉的大家庭生活,「有隔閡,也有親密的時刻,都以同樣的方式延續到這裡。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互相信任和尊重。」

  許多人都對入住新園感興趣,在沒有空位的情況下,她們可以成為非居民會員,平時參與新園的社區活動,和居民漸漸熟悉,彼此信任,如果有公寓空了出來,她們會和公寓所有者協商轉讓的方式,或者租下公寓。

  

  

  ▲© Pollard Thomas Edwards

  新園的居民們很重視和周邊社區的關係,像瑞秋參加了當地的合唱團,平時新園會舉辦「開放日」,邀請鄰里過來開派對;還有今年6月3號,奶奶們會幫忙本地的癌症慈善機構,一起義賣衣服首飾,「新園並不是孤立的,參與到周邊更廣大的社區,讓我們感覺很好。」

  作為的共居的先行者,奶奶們也在國際上推廣這個概念,最近參與了指導愛爾蘭年輕建築師們設計共居社區的項目,還飛往巴塞羅那,參加老年人共居議題的會議。來自德國女性共享社區的居民們,專程過來新園交流,住了45天。

  瑞秋說,「有如此多的女性在晚年獨自生活,新園這種方式也許不適合所有人,但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我們很願意把它傳播到世界上。」

  在她2002年剛加入OWCH的時候,人們聽到共居會疑惑,是不是嬉皮士生活?但是現在一說共居,人們第一反應是,哦我知道,在倫敦巴尼特區有一群女性生活在一起。

  

  

  ▲新園的貓咪和果蔬園

  共居這種新模式為何會在近年出現,並有越來越受歡迎的趨勢?

  「我們這一代,大概是第一代獨立女性,」瑞秋說,「不像過去那樣,非常依賴某個男人的照顧,我們希望能掌控、創造自己的生活,儘可能長久地獨立,即使家人對我們很好,也不想過於依賴他們,讓一兩個孩子承擔照顧老人的負擔。」

  不僅如此,相比過去,家人變得更加分散,瑞秋母親那一代女性,完全不會有「共居」這個想法,傳統觀念是家人應該生活在一起。

  

  朱迪說,「在我這一代人中,許多人離開了家,搬到不同的地方接受教育,遇到不同地方的伴侶,你沒有待在出生的地方,我來自愛爾蘭,很多人在五六十年代移民到倫敦工作,我們是流動的一代,在異鄉建立家庭。」

  「所以對於我們這代人和之後的世代來說,在身邊建構起一個社區,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3-6-5 10: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