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帖:衰亡三十年,大陸妹在台灣的歷史

京港台:2023-2-26 12:19| 來源:遠方青木 | 評論( 14 )  | 我來說幾句

熱帖:衰亡三十年,大陸妹在台灣的歷史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大陸妹,一個在台灣很流行,但絕對貶義的辭彙。

  1992年台灣的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以一個省的人口創造出了整個大陸40%的GDP,當時的台灣中產非常富裕,人人都可以負擔出國旅遊,大量的家庭都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幸福生活。

  當時兩岸人民的收入差距可達100倍左右,1個台灣人的收入頂得上100個大陸人。

  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兩岸通婚,不斷有大陸女性嫁到台灣,當時兩岸通婚比例里陸女嫁台男的比例接近100%。

  要想結婚首先要兩個人相識,那大陸女性是怎麼認識台灣男性的呢?

  要麼是台灣男性來到大陸結識女性,要麼就是大陸女性到台灣結識男性。

  以2001年的數據作為舉例,當時大陸的經濟已經飛速發展了一個大台階,但和台灣還是有很大差距,當時台灣老闆在大陸設立了大量工廠,選了一批台灣本地員工來大陸進行管理,薪資差不多8000人民幣左右。

  而當時工廠女工的月薪才三四百人民幣,不台灣如最底層員工的1/20,更別提老闆了。

  給女工的這個收入不低,因為三四百人民幣她們老家的父母要一年才能賺到,而她們在台灣工廠一個月就賺到了,所以當時女工進廠是要找熟人托關係甚至交介紹費才行的。

  但有些台灣底層員工提出,只要願意跟他過就不用辛辛苦苦幹活了,每個月給兩三千,還可以從七八個人擠在一起的員工宿舍搬出來,住進月租三四百的獨立小公寓。

  不是每一個台灣底層員工都這麼干,但總是有一批人會這麼干。

  不是每一個女工都會同意,但總是有一批女工會同意。

  這就是二奶,典型的二奶。

  不是每一個二奶都能到台灣,但總有一些二奶比較厲害,最終擠掉了原配,跟著一起回到了台灣生活。

  這是台灣男來大陸結識女性的情況。

  而大陸女性前往台灣結識男性的情況就更亂了,亂到我都不好意思說。

  那個年代先去台灣再結識男性,你覺得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途徑?這麼多女的到了台灣又靠什麼生活?

  公平對等的男女正常婚配肯定有,但在那個年代數量很少,大部分的婚配都是這麼來的,所以長期以來台灣對大陸嫁過來的陸配敵意非常重,給起了個侮辱性綽號叫「大陸妹」。

  為啥「大陸妹」是侮辱性綽號?

  因為這個綽號不是針對人的,而是針對蔬菜的。

  

  台灣把福山萵苣,也就是生菜,改名叫大陸妹,因為生菜是最廉價的蔬菜,而且外表嫩滑。

  

  對比下台灣蘋果的價格你就知道生菜有多廉價了。

  

  這個大陸妹的稱謂不僅是掛在菜場里,你在台灣大量的街頭飯店裡都可以看到,只要涉及生菜的菜單都會直接註明為大陸妹。

  

  甚至人家飯店進貨的時候,農會送過來的蔬菜箱子上直接寫的就是大陸妹。

  

  不僅菜場這麼叫,農會這麼叫,飯店這麼叫,就連台灣的電視劇也這麼叫。

  女主炒個生菜,電視劇里直接註明菜名叫牛奶大陸妹。

  

  還有台灣的電視節目,只要生菜價格上漲,主持人就肆無忌憚的說大陸妹如何如何。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大陸妹是一個侮辱性綽號了吧,而且這種侮辱在台灣無處不在,處處針對大陸女性。

  你以為大陸妹這個稱號就是侮辱的極致了么?

  並不是,生菜不僅只有大陸妹這一個稱號,還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媚仔菜。

  

  這個綽號不用解釋了,看名字就知道什麼意思,在大陸妹的基礎上侮辱性再上一層樓。

  這就是台灣社會對大陸女性的普遍看法。

  極其的侮辱和歧視,極端的看不起,但在巨大的經濟差距面前還是有大量的大陸女性頂著這些壓力嫁進了台灣,然後日復一日的被鄰居喊大陸妹。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90年代居然是台灣的巔峰,然後台灣人的收入直接就停滯了。

  2022年台灣的人均GDP是3萬美元,相對於1992年的1萬美元上漲了3倍。

  這個速度相對於大陸來說慢的離譜,雙方的GDP曲線拉出來差距是這樣的。

  

  如今的台灣省,在中國的各個省裡面總GDP只能排第九名。

  

  都說中國總GDP強但人均GDP特別差,那比人均GDP又如何呢?

  比人均GDP這個中國最弱的一項,中國沿海地區和一二線城市已經大規模的追上了台灣,大家的人均GDP居然拉不開差距。

  

  連人均GDP都快被中國沿海地區和一二線城市追上了,你現在知道台灣省這30年的經濟發展有多拉胯了吧。

  當然,台灣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慢,但相對於歐美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歐美那邊停滯的更嚴重,連3倍GDP都沒漲出來。

  但是在人均GDP上漲3倍的時候,台灣人的收入幾乎寸步未進,原地踏步了二三十年。

  民國82年,也就是1993年,台灣房屋招收中介,試用期每月底薪4萬台幣起跳。

  

  那個年代在台灣送快遞月薪3萬5台幣,當搬運工月薪5萬台幣。

  而30年後的今天,台灣人的收入漲了幾倍呢?

  幾乎一點都沒有漲。

  根據台灣媒體的計算,如今台灣省絕大多數上班族的每月工資都在3萬到6萬台幣之間,平均值差不多4萬台幣,和30年前幾乎沒有差距。

  

  1人民幣可以兌換4.4台幣,也就是台灣省上班族的平均月薪大概在1萬人民幣左右。

  

  1萬人民幣聽起來還可以,但這個是稅前收入,是加上個人所得稅和社保扣費的,實際到手遠沒有這麼多。

  當然這也是常規操作,全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是這麼算薪資的,比如說我們的一二線城市按稅前收入算,那平均薪資也是1萬多元人民幣。

  

  所以台灣省的人均收入現在和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和沿海地區已經拉不開差距了,從20到100倍直線暴跌到差不多。

  台灣有個很火的話題,叫21K詛咒。

  21K台幣約合人民幣4700元左右,這是台灣省大學生在2000年的求職起薪。

  但20年後的今天,台灣省大學生的起薪還是21K。

  台灣大學生從2006年就開始抗議21K的薪資,整整抗議到了今天都沒有改,因為企業不願出高薪你能有什麼辦法。

  但在這20年來台灣省的通貨膨脹卻一點沒少,物價不斷的上漲。

  20年前的21K台幣能讓台灣的年輕大學生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但20年後的21K台幣只能讓台灣的年輕大學生勉強溫飽。

  台灣大學生自己把這20年來的台灣發展史稱之為大衰敗。

  為什麼台灣人均GDP上漲3倍的時候人均收入居然能寸步未進?

  因為GDP上漲的好處全被大企業拿走了,沒有分給台灣的普通百姓。

  1988年台灣78%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出口產值靠中小企業,提供絕大多數就業崗位的也是中小企業。

  而如今的台灣,中小企業的數量及進出口金額只剩下了零頭,巨頭橫掃一切。

  台灣前10大企業的平均員工數為20萬人,也就是這10家企業就雇傭了200多萬台灣人。

  而整個台灣的人口才2369萬。

  人都是大企業雇的,錢都是大企業發的,產值自然也都是大企業的。

  

  而大企業的能力強,不用拘泥於台灣本土,全世界都可以開工廠,尤其到大陸最為方便。

  所以這些年台灣增長的GDP很多都是台灣大企業從大陸掙來的,那自然完全沒有必要給台灣本地人漲薪。

  和日本幾乎一樣,GDP的增長几乎都依賴中國大陸的引擎,所以沒必要把額外的蛋糕分給本地人,所以日本人的薪資也停滯了20多年。

  如果沒有中國大陸,那台灣就不止是人均薪資停滯了,連人均GDP都要停滯,到時候企業利潤下滑反卷之下,連停滯的人均薪資都保不住。

  按1比4.4的匯率計算,台灣街頭的餐食每份50台幣才摺合12塊錢人民幣,這對於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居民來說是一個很正常,甚至有點低的價格。

  

  很多人會說哇台灣的飯菜好便宜啊,那肯定說明台灣人生活的很幸福吧。

  我考慮可不是買飯的人,而是賣飯的人。

  起早貪黑在這擺攤的可是地道的台灣人,他們一份滷肉飯才賣12塊錢人民幣,一個月能賺多少錢你想過沒有,單價這麼低,人流量也肯定比不過大陸,那能比在中國擺攤賣飯的同行掙的更多麼?

  一個地區的物價是個平均值,大家都賣這個價,無數小攤主互相競爭出來的價格,從這個物價你就可以大概推斷出兩岸小吃攤主的收入水平。

  台灣人的收入,再也不能讓大陸人驚嘆了,甚至頗感震驚。

  你們一個月怎麼就掙這麼一點錢?

  台灣人足足停滯了30年的收入,讓他們被我們徹底追上了。

  前幾年全國百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美國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來台灣演講時曾經讓全台灣的網友破了大防。

  泰勒教授說:

  「令我相當驚訝的是,台北與30年前相比,幾乎沒什麼變化!」

  「台北的建築物、小巷子、滿街摩托車,與我在1990年初訪台北的印象差不多,可以說是85%都沒改變。」

  「30年前的廣州與現在相比,有90%的不同,香港、首爾、新加坡,10年的變化就很大。我可以肯定的跟你們說,台北是我所知的亞洲城市中,變化最小的。」

  泰勒說,原因或許是台灣薪資成長停滯導致的。

  沒錯,泰勒說對了。

  所以2022年的台灣外貌和30年前幾乎一模一樣。

  30年前很高大上的建築如今看起來已經完全落伍,甚至放中國的大城市這就是急需拆除重建的典型老破小。

  

  30年前台灣年輕人喜歡騎機車上班,感覺很高大上很有錢。

  但30年後的今天台灣年輕人還在騎機車上下班,看起來就顯得很機車。

  

  大陸飛速發展,人均收入年年暴漲的30年,台灣人的收入卻在原地踏步,這讓很多嫁過來的大陸女性後悔了。

  婚姻永遠是匹配的,差不多勢均力敵才能結婚,而30年前台灣人拿著高几十倍的收入,婚嫁雙方的能力或年齡顏值等差距自然會很大,不然無法匹配。

  很多優秀的大陸女性,嫁給的是台灣的底層男性。

  如果台灣的人均收入一直超過大陸幾十倍,那這個婚姻會很穩定。

  但如果這個人均收入差距從幾十倍逐漸的縮小,一直到如今的差不多,那很多女性就忍不了了,尤其是這些女性絕大多數都是沿海地區過來的人,如今大陸最富的地區。

  台灣學者曾做過調研,大約80%的大陸配偶後悔嫁到了台灣。

  

  有些大陸配偶人已經嫁過來了,也老了,回不去了,就只能這樣了。

  但有些大陸配偶實在受不了了,就只能離婚回老家。

  比例相當高,根據台灣官方的數據嫁到台灣的大陸配偶里有59%已經離婚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台灣人失去了那曾經幾十倍的收入優勢。

  

  2000年阿扁上台,台灣除了政治內鬥幾乎啥都沒幹,經濟方面完全躺平無所作為。

  發展經濟不重要,政治內鬥才重要,在這樣的政黨領導下台灣人的收入能上漲那才算見鬼了。

  經濟收入差距銳減后,嫁進台灣的人數也銳減。

  30年來前,兩岸登記結婚的人數銳減8成以上,而且台女配陸男的案例開始出現並且比例連年走高。

  這背後代表的是嫁進台灣的「大陸妹」人數少了9成以上,幾乎徹底衰亡。

  別人千里迢迢嫁過去,到處忍受白眼和歧視,動不動就被人大陸妹大陸妹的喊,出門吃個生菜上面的菜單上都印著大陸妹三個字。

  來這樣的環境里壓抑的生活,官方足足6年不給身份證不讓工作,只能給夫家做牛做馬,結果一看家庭收入才這麼點,和老家勤快一點的農民工收入都差不多了。

  所以大陸妹就不願意嫁過去了。

        更多台灣熱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3-3-13 05: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