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上海阿姨賣掉房一個人開房車7年走了36萬里路

京港台:2023-1-9 09:55| 來源:上觀新聞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70歲上海阿姨賣掉房一個人開房車7年走了36萬里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包裹著方向盤的棕色保護套已經磨損,露出裡面的白色纖維。儀錶盤的里程數顯示為182381公里,相當於從上海自駕到拉薩往返22次。這是一個女人7年的路程。

  張瀛,70歲,上海人,2015年她賣了房產,獨自一人踏上游牧式的旅居生活。

  她早在自媒體上引發過外界的關註:2022年6月,抖音網友「蒼狼」拍攝了一段張瀛的生活視頻,有33萬餘次點贊,又讓她火了一把。

  有人將張瀛與網紅「自駕阿姨」蘇敏聯繫起來。59歲的河南鄭州人蘇敏,在生養孩子、撫養孫輩后,離開沒有共同語言的丈夫,自駕游兩年,受到廣泛關注。

  張瀛在曾經不主張個性的年代,她拒絕婚姻,42歲離開體制並改名,55歲賣房,61歲學車,62歲上路,在晚年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張瀛在興仁市放馬坪高山草原。朱雅文 攝

  想要的生活

  房車旅居7年多,張瀛遇上了一件麻煩事。

  去年8月初,她行至貴州。在車友推薦下,她決定對自己的房車進行內部系統改裝,沒想到卻與汽車維修改裝中心產生了糾紛。「為了抬高水箱擅自切割手剎底座,新出廠的暖風系統是壞的,還不讓退貨,明擺著欺負老年人!」她站在一棵大樹下,穿著拖鞋的右腳踩在樹旁的石階上,一輛黑色的客貨兩用車就停在身後。

  她1.6米不到的個子,背微駝,站在2米多高的房車前顯得更為瘦小,灰白色棉布衣服袖口破了幾個小洞,露出小臂上黝黑的皮膚。

  張瀛一度很出名。2016年8月,她在新疆伊犁中華福壽山旅遊區接受了當地媒體的採訪。2021年3月,張瀛行車至雲南麗江,不僅當地媒體曾對她進行過人物專訪,房車圈內的不少房車營地的老闆也曾拍過她的視頻。有一次張瀛路過雲南大理某高速公路服務區觀景台,一位當地人立馬就認出了她,「你是不是那個上過電視的阿姨?」

  在她之後,以「中老年」「退休」「房車旅行」為標籤的視頻在各類社交平台上隨處可見。這些退休后開房車的老年人,與伴侶或朋友結伴,用旅行的方式養老,他們學著註冊自媒體賬號,頻繁地分享旅行見聞。

  張瀛幾乎不會去看這些視頻,更沒有為流量拍視頻記錄生活的習慣,甚至曾經有車友鼓勵她寫書並幫她出版,她也婉拒了。她認為自己不是在養老,而是在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年輕時的張瀛就喜歡旅遊,還考了導遊證,但出上海的次數不超過5次,基本都是集體活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跨省自由出行對普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到了七八十年代,自由行也並不多見。

  跟團的體驗並不愉快。出門在外,張瀛不住賓館,不去飯店,討厭一切被安排好的感覺。她也不喜歡坐公交、火車和飛機,即使這些交通工具能極大幅度縮短兩地之間的出行時間,她仍覺得「緩慢且無聊」。她要的旅行,是能切身感受到路程的方式。

  2009年,55歲的張瀛正式退休。她加入了一個老年人騎行的QQ群,萌發出騎行中國的想法,她的自行車從1800元升級至3900元,也曾一路從上海騎行到蘇州。有一次,她聽聞一位78歲女性一天能騎行180公里,也定下目標——一年騎行2000公里,但最終只完成了700公里,「渾身酸痛,實在騎不動,身體吃不消」。

  於是她開始騎燃氣助動車,沿著104國道從上海騎行到杭州臨安,返程再繞到安徽宣城和蘇州吳江,全程12天,980公里,但最終沒能堅持下去。

  她感到,無論是自行車還是助動車,騎行這樣的旅行方式,只能解決出行問題,吃飯和住宿問題依然困擾著她。

  擺在張瀛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學車。

  

  開車前,張瀛在查看路線。朱雅文 攝

  想做的事情

  張瀛學車那段時間,吃了不少苦頭。

  在駕校教練眼中,老年人記憶力和反應速度衰退,帶他們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剛開始學車那會兒,駕校教練不怎麼願意教她,甚至還非常直接地說,「你學不會的」。手動擋的科目二,她考了兩次。第一次沒通過,很長一段時間張瀛窩在家裡,垂頭喪氣,不願去駕校。與年輕人相比,她需要更多時間練車,學費自然也就更高。

  儘管了解張瀛的脾氣性格,但當發小嚴筱君知道她的學車計劃時,依然嚇了一跳。「她從小就這樣,很有闖勁,膽子也大」。2014年8月,61歲的張瀛決定再考一次,終於拿到了駕照。沒多久,她就敢在沒有陪駕的情況下,從上海開車到青島改裝房車。

  2015年4月,62歲的張瀛決定踏上人生第一次房車之旅。考慮到是首次出行,她打算去離上海不遠的浙江玩一圈。幾乎沒有人知道這項看似瘋狂的計劃,用她的話來說,「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告訴別人」。

  出門前一天,她緩慢且笨重地一次次往返於家和房車之間,將生活用品一件件搬上車。第二天一早六七點,天剛蒙蒙亮,張瀛出發了。

  她小心翼翼地駛上滬杭公路,雙手緊緊地握住方向盤,雙肩因過度緊張而高聳。她不敢開快,150公里的路程對她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但這種緊張並不能掩飾當時內心的興奮,前半生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她迫不及待要出門。

  如果將50歲作為一條分界線,用她的話說,「前半生不順利」。她12歲讀五年級時遭遇「文革」被迫停學,17歲被分配到市郊農村插隊落戶。作為「新三屆」,23歲時張瀛參加了「文革」后的第一屆高考。

  求學階段,張瀛成績一直很好,尤其喜歡理科,至今她還能回憶起那些繁瑣的微積分公式。但因為「七〇屆就是小學五年級水平」,她沒有考上大學,而是考取了郊區某師範中專,這與她一心想讀工科的夢想差之千里。她想第二年再考,但家人堅持讓她讀師範。這讓她耿耿於懷。她對這段回憶印象深刻,連日期都記得十分清楚:「那年3月8日,學校要求報到,我就是不願去,拖到最後一天,3月7日去公社辦的手續。」

  中專畢業后,張瀛被分配到郊區的一所農村學校教書。每月微薄的工資、一周六天工作制、學生對學習不上心,使當時的她「每天只想離開」。

  高考落榜成為她內心長久以來的遺憾。30歲時,張瀛想申請讀華東師範大學的數學專業,單位不願出資培養,但不服輸的她克服了種種困難,一天換乘8輛公交車,從家到單位再到學校最後再回家,在35歲時拿到了本科文憑。

  「現在年輕人想辭職就辭職,我們那會兒敢嗎?能嗎?辭職是一件飽受非議的大事,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沒工作就要被人看不起。」張瀛語調逐漸升高。

  她最終還是跨出了那一步。上世紀9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張瀛成為當時第一批停薪留職的員工,經他人介紹成為一名保險業務員。在那個年代選擇放棄「鐵飯碗」並非易事,張瀛沒有做過任何思想鬥爭,反倒對此期待已久。

  做保險的這段經歷,是張瀛前半生少見的「高光時刻」。她以前從沒接觸過保險,但她堅持不做人情保單、不哄不騙、不做推銷,用她的話說,「老老實實靠服務把單子做起來」。有些業務員單子做到一半跑路了,爛攤子都是張瀛主動去處理。時間長了,客戶看她和別的業務員不一樣,紛紛主動找她。有客戶明明家裡有親戚也做保險,卻還是更信賴張瀛。身邊人做保險都愛往市區跑,張瀛卻偏偏跑到郊區農村,一口地道的上海本地話,很容易和農民們打成一片。入行第二年,張瀛在整個營業部100多人中年終獎金排名第一,總公司甚至還給她頒發了一塊獎牌。從業6年,張瀛被客戶投訴的次數始終為零。

  然而多年積累的委屈與苦悶還是在某一天爆發了。42歲時,她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只身前往派出所,為自己進行了一場改名的「重生儀式」,將「張惠新」改為「張瀛」。

  在《說文解字》中,「瀛」的解釋是「水名。從水嬴聲。以成切」。「瀛海」意為浩瀚的大海,「瀛寰」指的是全世界。

  

  行至省道,張瀛下車拍攝風景。朱雅文 攝

  想要的「家」

  在玩房車的人眼中,「旅行」和「旅居」有本質區別。張瀛認為,自己屬於後者。

  剛開始自駕旅行,張瀛也喜歡到各種景點拍照打卡,足跡幾乎踏遍全中國:自駕關興公路、獨庫公路、G318國道、中越邊境S325國境線,甚至獨自開車10小時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

  不是沒遇到過險境。她曾在夜晚開車沒注意到路面上的樹坑,輪胎陷了進去,最後打了修車公司電話才得以脫險;還有一次在盤山公路上急轉彎,冰箱外殼都摔壞了。但這些插曲都影響不了她對世界的嚮往。張瀛總說,「做了60年的『井底之蛙』,走出去后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哪裡都好看」。

  張瀛也試圖給旅行賦予意義。早在2010年,張瀛通過前媒體人孫春龍發起的「老兵回家」公益活動,關注到抗戰老兵這一特殊群體。從房車旅居的第一年起,每到一個城市,張瀛會主動跟隨志願者前往當地老兵們的家中核實身份信息並慰問。她記不清自己曾幫助過多少老兵,卻能說得出幫助過的每位老兵現狀。

  但很快,她意識到許多人開房車旅行只是短暫地離開家一段時間,而她要的是以車為家,旅途才是她的生活。

  車友陳正飛提到,有一次他和妻子邀請張瀛一同去廣西過冬,並邀請她去自家屋內過夜,但張瀛堅持一個人睡在車裡,「車是我的家,我只喜歡待在車上」。

  張瀛的房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體式房車,而是客貨兩用車改造而成的。「別人出來玩都是東西越少越好,我恨不得把整個家都搬上車」,躺椅、電飯煲、熱水瓶、置物架、厚棉被……放眼望去,這個4.6平方米的空間內,塞滿了她的全部家當。雖然平時下廚只為了「填飽肚子」,但打開後車廂後會發現,做飯的廚具和調料樣樣齊全。

  

  打開後車廂,上部分是張瀛的床,下部分是做飯的廚具和調料。朱雅文 攝

  每次挪窩都成為張瀛的一件麻煩事,把所有家當裝進車裡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她習慣於在房車旅行App上尋找住處,玩房車的人管這叫「窩窩」。很多次她開車直到深夜,只為找到一個自己滿意的「窩窩」。接下來她要將行李一件件搬下車,搭一個豎長的帳篷作為淋浴間。廚房在車後方,她做飯習慣用傳統老鐵鍋。車廂就是卧室,木板床上鋪著農村的老式棉花毯和土布。車側方木板下翻,再放上一把躺椅,就成了客廳。

  每個區域都承擔著重要的功能。她洗碗倒水從不在「窩窩」邊,因為「這是自己住的地方,要保持乾淨」。

  

  去年十一,張瀛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某市中心停車場駐車。朱雅文 攝

  張瀛始終想維持一種「家」的儀式感。

  這種感覺,她在以前居住的房子里沒有感受過。母親早逝后,張瀛曾與父親和妹妹在同一屋檐下生活。1999年,她靠做保險的收入購置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那年她45歲。沒過幾年,她嫌市區環境太吵鬧,又把房子賣了,一個人在郊區過起了租房的生活。白天做保險,業務一跑常常就是一整天。深夜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中,90多平方米的房子對她來說,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她不經常打掃房子,買菜做飯更是隨意。

  「家」意味著婚姻嗎?

  張瀛對此並不認同。插隊落戶時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認為真要結婚了,兩個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農村,這不是她所嚮往的生活。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工作不順心,張瀛拒絕了所有的相親,「我不想湊合過日子,沒意思」。也不是沒有心動的對象,但因種種原因兩人沒能走到一起。

  「沒能組建家庭,會不會感到遺憾?」面對這樣的提問,張瀛沉默了,她把玩著桌上的打火機,火苗忽明忽暗,「遺憾,又有什麼辦法呢?」人生就是如此,她盡情享受著自由,也要接受遺憾。

  

  國慶第一天,張瀛獨自一人逛貴州某縣城的商業街。朱雅文 攝

  想圓上的夢

  車沒改裝好,張瀛一度和商家陷入僵持,但最終還是決定先離開貴州。

  倔強的另一面往往是固執,尤其當它出現在一位常年獨居的老年人身上時。這次改裝車,陳正飛早已為她推薦了經驗豐富的車友以便諮詢,甚至還建議張瀛直接開車來自己所在的城市,車友們陪著她把車改好。「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認為自己是對的,拿她沒有辦法」,陳正飛無奈地嘆了口氣。

  歲月在張瀛的身體上留下了痕迹。旅居前幾年,張瀛身體一直很好,體態也顯得較為健康,而現在的她身材瘦小,尤其是雙腿和臉頰。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久了,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犯困。有一次她起身端著碗往前走,身體不受控制地越走越歪,略帶擔心地小聲嘀咕:「這會不會是中風的前兆?」

  最近,她感到記憶力也不太好,東西經常隨手一放又滿車廂地找。有一次去洗車,她竟然忘記車鑰匙放在哪裡,翻箱倒櫃半個多小時,最後還是洗車店員工找到的。

  張瀛的妹妹張惠芳比她小3歲,是她聯繫最多的家人。但張瀛從沒向妹妹講過這些身體的變化。她並不想讓他們擔心,也不喜歡被看成弱者。

  關於旅途中的疾病問題,張瀛本人對此倒並不在意,她推崇中醫,碰到什麼病都查《本草綱目》自行調理,長皰疹塗蜂王漿蜜糖拔毒、感冒咳嗽摘枇杷葉煮水喝、摔傷後用牡丹皮煮水活血化瘀,練氣功和辟穀是她極力推崇的養生方式。

  「如果真的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身邊又沒有子女照顧,該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張瀛的第一反應是:「有些有子女的老人還不是沒人照顧。」

  沒有人天生熱愛孤獨。張瀛經常晚睡,躺在床上看視頻。迷迷糊糊睡著后,手機偶爾會直直地掉在臉上將她砸醒。但更多時候,視頻會一直循環播放,直到天亮。

  眼下張瀛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2020年3月,她在離西藏僅兩百多公里的香格里拉德欽縣,考慮到清明節要返程,因此沒有圓夢。此後兩次因為疫情,都沒能進藏。

  

  張瀛正在省道上開車。朱雅文 攝

  汽車在納興高速上快速地行駛著,窗外是黔西南州壯美的崇山峻岭和高山深谷。

  「你問我走到什麼時候不走了、有什麼目標、哪一站會是最後一站等等,我和你說,我從來沒有最後一站的概念,只要我走得動,我會一直玩下去,走下去。」這位70歲的老人露出堅定的眼神,她始終追尋著自由,也保持著自己的倔強。「今年準備在雲南過年,我想明春去西藏,8年了,圓夢。」張瀛說。

  (因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嚴筱君、陳正飛、張惠芳均為化名)

  

  張瀛正打開房車內的冰箱,準備做飯的食材。朱雅文 攝

  

  改車時,張瀛將床安置在車尾,睡覺蓋的是自己縫製的老布棉被。朱雅文 攝

  

  駐車后,張瀛習慣將生活用品放置在車旁。朱雅文 攝

  

  張瀛不習慣戴老花鏡,經常用放大鏡瀏覽手機。朱雅文 攝

  

  每次挪窩時,張瀛將所有「家當」塞進車內。朱雅文 攝

  

  下了一夜的雨,遮陽架因承受不住重量損壞,張瀛正嘗試用菜刀柄修理。朱雅文 攝

  

  柴火爐遺失,張瀛只好用煤氣做飯。朱雅文 攝

  

  因房車水箱損壞,張瀛只能用鉛桶去周邊水源處提水。朱雅文 攝

  

  張瀛穿著自製的漢服和頭巾,在駐車的停車場前。朱雅文 攝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3-1-13 04: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