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霸的10年:我去紐約 他上北大 終究都是普通人

京港台:2022-6-1 05:48| 來源:精英說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3學霸的10年:我去紐約 他上北大 終究都是普通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今年2月,紀錄片《真實生長》上映,口碑爆棚,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紀錄片從2012年開始,歷時10年,對教育改革背景下,三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后少年長期跟拍,從高中階段,到他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積累的素材將近1000個小時。

  導演張琳在接受一條採訪時表示:「從第一個畫面開始,這些孩子就在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一個人究竟能不能把自己這副人生的牌打好,這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解決的問題。」

  

  《真實生長》主角:(左起)周子其、陳楚喬、李文婷

  而這部片子的背景,還要回溯到十二年前。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正式發布》,全國人民都對改革充滿了期盼。導演張琳捕捉到了大眾、社會心裡頭的一股子火苗,試圖用鏡頭訴說真實的教育改革。

  

  導演張琳,圖片來源《真實生長》放映交流會

  一年後,北京著名的海淀名校十一中學(一本升學率高達90%以上的重點中學)被確認為國家辦學體制和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率先施行的是與大學類似的「導師制」與「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也由此進入了導演張琳的視野。

  

  圖片來源自網路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所呈現的本質是沉重的,因為改革到今天,其效果依然難以評估。但它展示的方式是輕鬆的,以真實學生的經歷來顯露教改的端倪,啟發我們思考教改本身,即基礎教育怎麼教?它如何解決培養人才培養的問題。

  在這所院校里,展現於觀眾眼前的不再是溫馴的、沉默的、或被一套話語體系規訓后盲目激越的青年,而是一群有著清晰的自我意識和準確的表達、對所謂「理想的教育」有著自我看法和積極追求的新時代少年。

  通過三位學生的視角,去積極探究十一中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以及他們的未來如何被塑造?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述了教育改革的第一站,即對於規則、制度的改革與試驗。這其中,十一學校對學生的包容讓這份改革顯得決心十足。

  2012年,北京,夏。碩大的白雲像軍艦一樣駛在空中,孩子們擺臂,「1、2、3」,空氣中皆是烈日的溫熱味道。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此時,耳邊傳來廣播的聲音,「軍訓要發揚服從精神,要發揚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精神。」而對於這群剛入新高一的學生而言,他們並不滿足於死板地接受軍訓的安排。有別於傳統的「服從精神」,他們即將與權威進行一場大battle。

  一天晚上,軍訓動員會上,歷史老師李亮的聲音傳來,「十一學校的目標,是要造就偉大的學生。培養社會棟樑,民族的脊樑。熄燈以後,不要再說話了,靜靜躺在床上,進入夢鄉。」

  話音一落,台下熙熙攘攘喧嘩起來,似是對這番發言有異議。李亮瞬時補充道:「這就是遊戲規則,這就像一粒汗珠掛在你的臉上,規則不允許你擦去,你能否堅持你的操守呢?」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宣教結束,一個男生碎步走上台前,他目光炯炯,有理有據:「老師,洛克說,趨樂避苦是人性,您對這點怎麼看?」

  「天生的。」

  「趨樂避苦是人性,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在軍訓的過程中可以擦擦汗,坐下來歇會兒?」

  「它可能暫時對你來說違背你的人性,但是它是為了你的長遠發展,勇於吃苦、勇於挑戰困難也是人性,不是說任何條件下我都必須趨利避苦,為了更廣泛的更多的人性利益,我可能就不去驅利了。」

  「不是,您認為我不擦汗會帶來什麼更大的利益呢?」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就是這場討論,這個男生周子其進入了導演組的視野,他是學校學生內閣的領導者之一,他曾寫過最早的口號,「一切權力如果不經過徵詢,那麼都是妄言。」

  這一場討論之後,他洋洋洒洒寫了萬言書,遞給了時任校長李希貴,其中論證了軍訓改革的重要性。

  李希貴校長召集學校老師就此做了商討,結論是尊重學生的思想。不久之後,學生喜大普奔,初中軍訓取消,高中軍訓砍掉兩天。

  在《真實成長》中,周子其所在的學生內閣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學生們組織在一起,捍衛自己的權益。

  

  學生內閣,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手機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用電腦?食堂價格是不是可以降低?談戀愛是否被允許?這些都在他們的思考範圍內。

  他們頭腦清晰、有理有據,從選題立項、製作問卷、發放調研到報告成形,一系列事項全部團隊合作完成。

  很多學校的老師或許頭疼這樣挑戰自己的學生,但是十一中的老師們更多的生出後生可畏的欣喜。

  導演組捕捉到一個有趣的場景。老師們在一場酒宴上喝嗨了,李亮老師站著大聲說著,「我的這批學生非常厲害,他們能改變十一學校的食堂價格。你服了,我也服了!」

  席間校長李希貴沒有說話,但他的眼神里漾著笑意。

  

  李希貴校長在」時間的朋友「演講,提到」課程是把社會上的挑戰,在學校里打包濃縮「

  

  在教改改革中,十一學校廢除了班主任,學生採用走班制,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堂學習。這對學生來說,選擇權大了,有了更多自身喜好、自律的培養。

  陳楚喬思想成熟睿智,言語犀利。她說走班制意味著自己成為大人了,意味著學校信任自己,而自己要承擔決定後果。

  

  十一中學生陳楚喬,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她選擇了魯迅主題課堂,這堂課的預期本是枯燥,卻不料點燃她心中的小獸。

  課堂伊始,黃娟老師說,「脫掉校服,以我的姿態,而不是以我們。」 「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請脫掉你們的校服。」

  陳楚喬和同學們脫掉了校服,露出了內穿的各色款式棉衣、毛衣,小臉上本真的自我悄悄躍上課堂。在這裡,沒有學生,只有「人」。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這課堂、是自由探討課,老師不問「魯迅寫文章的意義是什麼?第一段的作用是什麼?」而是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感受。對於感受的尊重,稱之為真正的學習。學習正是把知識與自我做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自我逐漸顯露,又逐漸溶解消失於渺小。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黃娟老師擅於挖掘孩子們內心的感受,「你喜歡什麼音樂、吃什麼、你媽怎麼樣,你想幹什麼,這些太表層的東西,人難道就活在一個生物層面嗎?」

  陳楚喬說,「可是情感上的東西是通過物質來承載的。」

  「舉個例子。」黃娟老師說。

  當陳楚喬舉例后,同學陸續提出了反對意見時,黃娟老師的靈魂激動了起來。她說:「很好,我成功地看到你們內部出現了矛盾,因為有了矛盾才能構成戲劇衝突。好,繼續談下去……」

  這門課讓陳楚喬獲得了家中得不到的精神樂趣,上了幾次課後,她寫了一封信給媽媽,提到了對這門課的喜愛。

  

  楚喬媽媽對女兒的課堂感到好奇,她與黃娟老師交流,說「楚喬一下子就成熟了」。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楚喬說,「其他的課,沒有一門是要求學生有一顆對生活敏銳的心,一顆對情緒和思緒敏感的心的,這門課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思維的深度、思維的廣度,然後對一些感性情緒的捕捉和拿捏等等等等這些素養,一般都不是某一門課程會明文規定需要具備的素養,或者說考試會考到的素養,具備這些素質的人被鼓勵,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相比於其他學生,陳楚喬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著明確的感知,在意識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是藝術與文學后,她開始著手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和陳楚喬不同,李文婷是小鎮女孩的代表,因為戶口問題,父母將她從老家山西大同轉學到了北京十一中學。

  她的存在,似乎更符合傳統好學生的形象,面對周圍人「反叛式」地提意見、搞改革,她更傾向於「去適應,而不是去挑刺」。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或許十一中的自由氛圍,喚醒了她內里一部分對「自我選擇」的渴望,面對父母的期待,她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內心的設想,她想要學習法律、或是信息工程,沒那麼穩定,卻足夠新鮮。

  彙報演出那天,這個羞澀的女孩穿上了黑色緊身衣、高跟鞋,她渴望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自己,而這一刻,將成為她一生無法忘懷的美好記憶。

  

  圖片來源自網路

  在這所院校里,充斥著「改變」與「不變」的鬥爭,學生如是,老師亦如是。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李亮老師說,「歷史的事件,我基本上讓學生通過小紙條來進行記憶。」

  一位語文老師十分反對,「一個理科的孩子,你讓他記住那麼多的事情幹嘛?這沒有必要,一個東西大量閱讀,你讓大家去討論,他就能建立一個好的歷史觀。所以課堂上你不要弄紙條。」

  李亮老師,「那什麼都沒有能建立歷史觀嗎?」

  語文老師說,「夏商周的順序你給他就行了,你還讓他記幹什麼?」

  「我當然要讓他記住了,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你給他順序他不就知道了嗎?」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這次討論雖無疾而終,但從中也窺見了十一學校的老師,他們並沒有以升學為第一導向,而是本著一顆為學生成才、成長的心。(國際上有全人教育,基本模式是六商教育,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中國則倡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五個素養。)

  

  改革中一定有一項針對未來的職業,而這一項的複雜度太高,老師們把不準、家長們把不準,只是能發出一聲聲的追問。

  十一學校的超級學霸周子其為其困擾,毫不例外。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周子其從小飽讀歷史,看書之深廣,老師都難以望其項背。

  導演組對他的好奇也很深,他們問,「你有沒有一種怎麼樣的使命感?」

  彼時十五歲的他說, 「我很喜歡宋代大儒張橫渠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還真的要去參與天地,我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而後,他話音一沉,說:「我看那麼多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對我都很有用,但是我就是去應付一場考試,為什麼要應付一場考試?因為它對我高考有用,我為什麼要參加高考怎麼怎麼樣?就感覺會有一個庸俗化的過程。」

  在現行教育體系里,他深刻地感受到志向與現實的巨大鴻溝,這讓他一次又一次遭遇了困頓。

  他曾批判試卷的作文題,「看到作文題內心都打顫!」他寫的答案超綱,得了幾乎墊底的分數。他一次次摸著腦門上的汗,搓著指甲蓋,試圖掩飾內心的慌亂。

  

  真實生長劇照,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他一次又一次被老師點名學習不踏實,賣弄學問。然而,的確不明白,深入閱讀讓他的眼界、思維高於同齡人,卻沒法應對高中的學業,一些奇奇怪怪的題目。

  他想讀北大歷史系,可家中父母一遍遍磨耳朵,「歷史系收入低,沒就業前景」,老師同樣的話語,讓他乾脆放棄,「後來也就隨他們去了!」。

  周子其的父母,其實有著深深的階層焦慮。原來,周子其的爺爺從農村走到市區,爸爸從市區走到了北京城區,他不希望兒子跌落階層。他們希望兒子學經濟、進銀行。

  他的事情引起了學校高層的注意,學校的戰略部門的老師說:「像他這樣的孩子,批判能力一點也不缺,為什麼沒有激情?他如何和世界發生關係?」

  

  紀錄片的最後,周子其考上了北大歷史系,他克服了所有的反對意見,但結果卻並沒有他想象中的美好。在他的形容里,大學四年是個幻滅的過程,有過不可一世的勇氣、有過滿腔熱血的毅力,但最後發現自己終究只是一個普通人。

  

  大學時期的周子其

  陳楚喬順利考入了紐約電影學院,繼續自己對創作和藝術的追求,只是偶爾也露出感慨:「似乎與自己想象中的不太相同。」

  李文婷順利在北京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丟掉了當初的膽怯和羞澀,現在她顯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

  

  大學時期的李文婷

  十年時間過去,當他們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其中的變化或許比十年前那場備受爭議和矚目的改革還要巨大。

  對於他們來說,人生的征途才剛剛開始,教育留下的烙印在他們的生命里一點點顯現,或者這場改革所渴望達成的目的,從來不是塑造一群「成功」的孩子,而是一群「在芸芸眾生之中而又與眾不同」的孩子。

  寫稿前,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十一中校友的文章,他提到,當年十一中的改革很難,家長們無不反對,推進艱難。近年來也時常有學校採取素質教育,被家長舉橫幅反對的事情發生。這一切都反映了教育各方的不同出發點導致的改革之難。

  教育夾雜了社會、學校、家庭而變得極其複雜,可儘管道途之難,吾輩也當追索。一件事如果簡單,我們去做有什麼意義呢?只有他難,我們去做,我們才會克服一層又一層的困難。

  「艱難的路上不會擁擠。」正如十一中的老師們,他們以激情引領著夢,去做一道光,帶著學生們向前,奔跑出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真實生長》也提醒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的差距仍舊巨大,而教育可以是一劑良方。正如鄧小平當年所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也比不了的!」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6-2 00: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