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我見過太多博士精神崩潰、一事無成

京港台:2022-5-16 05:13| 來源:群學書院 | 評論( 18 )  | 我來說幾句

清華教授:我見過太多博士精神崩潰、一事無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每年都有同學來諮詢我關於如何申請計算機博士的問題,我基本上都會和他們單獨聊上半個小時甚至更久。自從成為青椒一枚,這樣的對話變得尤其多。來找我諮詢的都是成績和各方面極其優秀的同學。然而從和他們的交流中,我驚訝地發現很少有人對「我適不適合讀博」這個在我看來頭等重要的問題給予過認真的思考。

  很多優秀的同學(特別是清北的)覺得畢業以後讀博是順理成章的人生下一步。這種追求升學的慣性讓很多人稀里糊塗地做出了人生中一次足以改變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我見過太多讀得極其悲慘的PhD:精神崩潰,心態失衡,身體垮掉,一事無成。所以我想寫這樣一篇勸退貼,向正在考慮讀博的同學們發出「靈魂拷問」:你真的適合讀博嗎?

  為了幫助大家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畫了一棵決策樹。想要讀博的同學不妨走一下這棵樹。

  你真的適合讀博嗎?

  關於本文的說明:我是計算機專業的,文中的觀點和描述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專業,尤其是文科。本文中的觀點均源於我的個人經歷和觀察,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教!

  博士的唯一工作和任務就是做科研,沒有人會在意你博士期間上課的成績。如果你並不熱愛科研,千萬千萬不要讀博。你可以想象一下在5-6年的時間裡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有多痛苦。你可能會說「我怎麼知道我喜不喜歡科研呢」?

  首先,如果你之前都沒有嘗試過科研,讀博這件事你最好想都別想,除非你是個賭徒。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人真的對科研懷有熱情,所以你賭贏的概率很低,而賭輸的代價(e.g., 身心健康,機會成本)卻很大,you do the math.

  假如你有過科研經歷,卻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做研究,那麼十有八九你不喜歡,或者對它無感。這種情況最好也不要輕易讀博。

  你說科研這個概念太抽象,自己真的判斷不了對它的感覺,那我就幫你分解一下。一個博士日復一日基本上就干四件事兒:看paper、寫代碼/推數學 (比例取決於具體方向)、寫作、交流。如果你對其中任意一件事情比較排斥,這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這裡最容易忽視的是交流。假如你不擅長描述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一想到public speaking就腿肚子轉筋,那麼你的讀博歷程會相當掙扎(雖說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慢慢培養的)。

  總之,是否對科研有著執著的熱愛是決定你要不要讀博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

  I absolutely want to be a college professor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勸你先冷靜一下。先問問自己,你真的了解大學教授是一份怎樣的職業嗎?你可能會說大學教授多好呀,有身份有地位,收入也不錯,上班時間自由,平時教教書帶帶學生,還有寒暑假。

  如果你覺得大學教授是一份愜意的享受生活的工作,那可大錯特錯了。收入的問題我們一會兒再談,這裡我想說的是,大學教授是一份非常非常辛苦的職業。

  幾乎所有頂尖大學的計算機教授都處於 insanely over-subscribed 的狀態,每天有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處理,同時又要保持自己在專業視野上的領先:科研這東西沒有盡頭,不進則退,而且很多老師還有跟科研緊密相關的創業項目。

  所謂的寒暑假和靈活的工作時間都是扯淡:大學教授根本沒有上班下班的概念,都是自己的活兒,難道還摸魚不成?舉個例子,我在CMU的導師之一 Andy Pavlo 每天的午飯都是一個蘋果加一些小餅乾,一邊工作/開會一邊吃。我說你為什麼中午永遠吃這些呀?他說因為這樣就不用花精力思考中午該吃什麼了……

  還有一次我和我們系的 Mor Harchol-Balter 教授聊天兒,我問她一般晚上都幹嘛,她說她每天回家吃完晚飯以後工作4個小時,然後睡覺。我就不過多舉例子了,大家感受下就好。小時候總覺得」為科學獻身「是說大話,現在看來真是未必(本人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慚愧)。

  那我為什麼還是選擇做了大學教授呢?我又不是自虐狂。除了我本身就喜歡科研和教書外,最吸引我的是能一直和一群最優秀的年輕學生混一起,和他們一起保持一種噴薄欲破曉的朝氣。還有一點,我引用一下我們姚先生的話:大學教授是一個最」自私「的職業,因為你工作的所有成果和榮譽都歸你自己,你永遠給自己打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到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這種逐漸積累,「打怪升級」的成就感也很吸引我。

  所以,大學教授這個職業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你想的那麼光鮮亮麗,no pain, nogain.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大多數博士生在剛入學的時候都想著畢業以後做大學教授,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畢竟好大學就這麼多,僧多粥少。

  我覺得有目標是好事,可以讓你的博士生涯更充實,但科研的成敗也有很多運氣成分在裡面,過分死心眼兒容易傷到自己。所以,如果你讀博士的唯一目的是做大學教授,我建議你冷靜冷靜,先好好了解一下這份職業,然後結合現實做一個理性的判斷。

  姚期智先生

  Money is important to me

  在討論讀博這麼崇高的事業的時候談錢也太俗了吧?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可以直接看下一個問題了。我猜大部分人不會這麼想,有多少人能「視金錢如糞土」?所以,如果錢對你很重要,請慎重選擇讀博。

  我曾經聽一個留學生說,讀博能掙不少錢呢,每年減免的學費和發放的生活費差不多得小十萬美元,不少啦。我想大家都看出來了吧,他顯然不理解什麼是機會成本(話說這種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滿足真的不好嗎?跑題一下)。尤其是在計算機行業,機會成本大得驚人。

  簡單算筆賬,我們姚班的本科畢業生找個年薪五六十萬RMB的工作應該是輕輕鬆鬆,年薪一兩百萬的也大有人在。這樣五、六年下來,算上升職加薪,怎麼也有個大幾百萬甚至一千萬了吧?在美國也差不多,在大廠好好工作個五、六年,年薪三五十萬美元不是夢。所以讀個博士基本上虧出去了一套豪宅。

  你說我讀博是在投資,是為了在未來把讀博期間虧的錢掙回來。那我告訴你,掙不回來的。

  我們分三種情況討論。

  (1)假如你畢業以後去大廠,你的起點可能會比本科/碩士生高1-2個level,那又怎樣?你的同齡人早已在行業里積累了5,6年的經驗,現在可能已經是你的頂頭上司了。除非企業腦殘,在升職的時候設置學歷天花板,不然你哪有翻身的一天?

  (2)假如你畢業以後做大學教授,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在計算機行業里選到了那個最不掙錢的職業。

  (3)假如你畢業以後去創業,你能不能幹成和有沒有博士學位沒關係,我反而覺得有行業經驗更重要。好了,現在你還覺得有多大可能能把虧的錢賺回來?

  所以,讀博不是為了掙錢或者是未來掙大錢。讀博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追求。如果有一大家子人等著你掙錢改善生活,那還是別讀博了吧?有時候理想和自由在責任面前不堪一擊。

  I can deal with extreme stress andcompetition

  先說一個殘酷的事實,博士生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要遠大於普通人。如果你沒有一顆抗揍的強大內心來應對時常出現的巨大壓力和競爭,為了自己的健康,請慎重考慮讀博。

  讀博的壓力通常來自你的導師和身邊的同學。

  先來說說導師,國內其實這方面壓力還好,因為導師一般沒有什麼辦法能把你開除了,頂多讓你延畢。

  國外就不一樣啦,我身邊的同學因為工作態度或效率達不到導師的期望被直接fire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AP的組裡(但絕不是僅限於AP)。這也容易理解,AP通常經費有限,又有沉重的tenure壓力,本來就招不了幾個學生,要是組裡再養兩個閑人,基本上就等著tenure不過捲鋪蓋走人了。所以這種情況下最理性的選擇就是把你fire瞭然后明年重新招靠譜的。而且這些AP一般要求很高,他們會拿自己PhD時候的工作效率和你做對比,然後納悶兒為什麼他覺得三天就能搞完的東西你一個月還沒做出來。所以,面對導師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笑裡藏刀的push,你能說你不慌?

  話說回來,來自導師的壓力還是其次的,讀博真正恐怖的是 peer pressure. 我覺得 PhD program 其實是個挺「變態」的組織,它把最聰明最勤奮的一批人集中起來,然後比一比誰更聰明更勤奮。

  我在 CMU 讀博的時候經常遭到身邊各種奇人異士的暴擊:有人每天只需要睡4個小時,有人為了趕deadline可以literally連續兩晚上不合眼,有人一說話你就能感覺到和他的智商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更不用說系裡各種奧賽金牌滿天飛(有個波蘭同學博一開學直接送了我一本他自己編的已經正式出版了的 IOI 教材,我硬著頭皮翻了一下,連題都看不懂)。

  我的 officemate 有個印度小哥,跟我一年進來的,我們同一個老闆但不同方向。在我一篇論文還沒投出去的時候,他已經連續兩個學期分別中了 SIGCOMM 和 NSDI(都是計算機網路方向的頂會),都快能畢業了。組裡有如此神人,讓我博士頭兩年始終覺得自己快要被fire了。另外,去參加conference的時候,看著同齡人一篇一篇地發表成果,自己卻還一事無成,難免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在如此強大的 peer presure 下,能抗住壓力,心態不崩,按照自己的節奏自信地向前,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I'm OK with being judged all the time

  進入學術圈就意味著你踏上了一條不斷被人 judge 的不歸路。當然這裡的 judge 包含同行大佬對你工作和個人的讚賞,但大多數時候迎接你的是冰冷的批評甚至是不屑的傲慢。這其實挺符合科學那種冰冷的女神范兒的氣質。

  科學是很保守的,它的一大核心精神就是懷疑一切。你看每年的諾貝爾獎(或者是計算機界的圖靈獎)通常都是頒給二三十年前的科研成果。為啥呢?因為在這期間這些成果會遭到同行反覆的批評和挑戰,沒有個二三十年,科學共同體是很難一致認可它的價值的。

  大佬們尚且如此,作為食物鏈底端的小博士,被人無情地 judge 那是再正常不過了。很多博士最怕的就是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的時候被人給問倒了,這種時候也只能尷尬地打個圓場然後灰頭土臉地下台。有時候甚至是你自認為很得意的成果也會被同行大佬噴得體無完膚,我想被拒過 paper 的人都懂吧?

  曾經在一個小型的(大概幾十個人)學術交流場合,我一個 CMU 學長的 presentation 直接被某大佬無情打斷,只見該大佬嘡嘡嘡列出三點理由說明我這個學長做的實驗是有問題的,然後毫不留情地把人給轟下台了,讓他不要在這兒胡說八道?!我在台下簡直看呆了,估計那個學長當時就得去看心理醫生。

  即使你的 paper 幸運地在頂會發表,你以為對你工作的 judge 就結束了嗎?No. 除了正面被懟灌水或者結論不對,最犀利的 judge 莫過於壓根兒沒人看你的論文。事實上,能被大佬噴說明大佬還花時間看了你的論文,最慘的是你的論文無人問津。這種「禮貌」而無聲的 judge,會讓你忍不住懷疑自己花了這麼大力氣到底 accomplish 了什麼?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讀博就是一個不斷被同行前輩 judge 的過程,從你申請開始,到你做的每一項工作,發的每一篇 paper,做的每一次 presentation,再到你畢業以後找工作(尤其是找教職),你獲得的絕大多數成就都是同行認可的結果。

  如果你有一顆玻璃心,受到批評或冷遇就容易情緒化,那你可能不太適合讀博。從同行的judge 中提取出有用的建議,過濾掉無效的情緒發泄,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和自信(注意,是自信不是自負),此方為正道。

  I need a clear target and immediatefeedback

  有誰會不喜歡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反饋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多多少少都喜歡打遊戲,因為在遊戲里,你的每個操作都能得到最為及時的反饋和獎勵:你一個技能放出去,立馬就能看到敵人掉血;即使沒打中,這也是一種 feedback. 遊戲把我們的生物本能拿捏得死死的,對於能給我們 immediatefeedback 的東西,我們就是覺得爽。

  但很可惜,讀博這件事完全站在了上述的對立面。首先,讀博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這個工程卻有一個極其模糊的目標:發現一些新的知識並把它寫出來。而在發現新知識的漫長過程中,很少會有像樣的反饋和成就感。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工作了幾個月甚至更久,卻發現自己當初的 idea 根本不 work。沒辦法,科研就是這樣無法預測。

  如果你有幸遇到一個高水平的好導師,你可能會少走很多這樣的彎路,但導師難免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不過好的導師不會那麼計較成敗,而是會一直陪伴你,關注你能力的成長。當然,如果你遇到一個平庸的導師,你很可能不幸成為炮灰,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所以在讀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像被困在了一個大霧瀰漫的荒原上,沒有人告訴你你邁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離走出去更近,沒有地圖,沒有進度條,只能硬著頭皮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打了再多雞血的人置身於這種目標模糊又沒有反饋的環境中也容易失去動力。

  我們太習慣了應試教育所暗示我們的邏輯: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只要努力,就應該得到好的結果。這樣的教育背景讓我們很難接受付出與收穫的不對等:當你拚命工作卻發現沒有回報甚至是在浪費時間。

  很多人認為學習成績好的人應該去讀博,它們確實有關係,但本質上是兩碼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一般會做題,會考試,會寫大作業。可大作業和科研項目完全是兩個物種。大作業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首先,你有一個明確的要達成的目標並且你知道它一定能成。其次,大作業一般都有具體步驟和 checkpoints,這相當於給了你一個進度條。你可別小看了這個進度條的作用,它讓你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項目進度中處於什麼位置,離終點還有多遠。所以,做大作業和做科研完全是兩種心態。這其實是一個直博生從本科過渡到博士最大的挑戰。我個人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全適應。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大作業型」選手,你也許會成為某些導師得意的勞動力,但你永遠無法成為受人尊敬的學者。如果這樣,讀博的意義又在哪兒呢?

  I work 9-5 Monday-Friday

  如果你這樣想,要不還是去考公務員吧?

  除非你是神人,正常情況下,每周40個小時對於讀博來說是在開玩笑。雖然讀博一般不要求你在固定時間去實驗室/辦公室坐著,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但是巨大的工作量始終在你面前擺著。想要成為你研究的小領域的世界級專家,你必須在精力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傾其所有。

  還是舉我上文提到的那個 officemate(印度小哥)的例子,他每天工作16+小時,幾乎天亮了才睡覺,然後中午來學校開始工作,周末也一樣。有時候晚飯我們會一起出去買個 Subway 回辦公室吃,我吃的時候在看NBA,他在看 talk. 我問他說你不累么,不需要休息一下?他說對啊,我代碼寫累了,看個 talk 休息一下。我當時一口三明治差點噴他臉上。不過後來我其實遇到過不少把看 talk 當成休閑的神人,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種朝九晚五的想法還有一個天真之處,就是認為你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這其實不太可能,起碼我做不到。試想,當你有一個 idea 想到一半想不清楚,或是有一個證明死活推不出來,亦或是有一個 bug 沒修好導致看不到實驗結果,你能到點兒就下班,和朋友開開心心出去浪?這心得多大。

  讀博不是一種單純出賣勞動力,下了班就可以完全不想的工作。讀博所經營的是你自己的career,如果你自己都覺得無所謂,不去主動承擔責任和壓力的話,結果應該不會太好。更何況科研永無止境,你永遠可以更進一步,所以你幾乎沒有機會說「我真的做完了」,只有不斷向前。

  怎麼樣?你走通了這棵讀博決策樹了嗎?如果你「通關」了,那麼恭喜你,至少我覺得你準備好讀博了。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這只是一棵我自己畫的*不完整*的決策樹,還有很多我在寫這個 blog 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值得你認真思考。Again, pursuing a Ph.D. is a huge commitment. It never hurts to putsome extra thought into it.

  寫在最後:

  我寫這篇 blog 的目的是想告訴正在考慮讀博的同學,千萬不要低估讀博的代價。

  我作為高校老師,是多麼渴望像你這樣優秀的同學加入科研的隊伍。但我希望大家是在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讀博是很辛苦的,也許有一天,當你被這個過程折磨到筋疲力盡甚至絕望的時候,希望你能想起這篇 blog,然後對自己說:I'm not alone.

  張煥晨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士、卡內基美隆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助理教授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5-22 01: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