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不靠譜領導力(9)——複雜系統的分析與梳理

作者:FaceReader  於 2023-1-16 21: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領導力|通用分類:職場內外|已有2評論

  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非常善於處理簡單系統中的問題。簡單系統中的問題處理,就像是外科手術,刀到病除。

最考驗一位管理者能力的,是對複雜系統中問題的處理。Permalink

  複雜系統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很難像簡單系統中的問題一樣處理。沒有經驗的管理者在處理複雜系統中的問題時,經常會覺得力不從心,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以這樣的方式處理複雜系統的問題,用不了多久,這些管理者們便精疲力盡,心灰意冷。

  當年嘉慶皇帝正是因此由意氣風發變得意志消沉。

  在登基之前,嘉慶皇帝就看厭了他爹乾隆統治的腐敗,因此滿懷抱負,勵精圖治。在乾隆皇帝駕崩后五天,嘉慶皇帝就查辦了權傾朝野的和紳,並且沒收了其全部家產;不久又處死了以權謀私的漕運總督富綱。之後為了平定了白蓮教之亂,嘉慶帝還任用松筠、長齡、額勒登保等一眾賢臣能將。他想讓大清面貌一新。

  但面對日益貪腐的官僚,不管嘉慶帝用多重的刑罰懲治貪腐,不多日則又有新的貪腐出現,他就漸漸地放棄了這種風發之舉。之後,面對生計堪憂的八旗,面對屢禁不止的鴉片,面對此起彼伏的叛亂,不管嘉慶帝做何措施,同樣的問題總是接二連三,屢禁不止。

  十多年後,他也只能做到兢兢業業地批摺子這件事了,以至於到他晚年之時,每每感嘆:「為君難,至朕尤難!」

那麼,嘉慶帝的問題出在哪裡了呢?Permalink

  嘉慶帝的問題在於三點:

  一是只看到了問題,卻沒有深究根本原因。

  這方面比如19世紀的初期清朝人口的變化,由清初的1.3億,增加到4.5億,增加的人口導致糧食問題日益嚴重,嘉慶帝一直在強調農耕的重要性,卻並沒深究其根本,也沒能解決糧食的問題。

  其次是人才過剩,由於社會穩定,人口增加,清朝的科舉制度在19世紀初產生了140萬個秀才和進士,但官位只有2萬個,即使有了功名,仍然要卷到極致,才能獲得一個官位,這會導致嚴重的惡性競爭,這也許是嚴重腐敗的原因之一。

  二是性格保守,因循守舊。

  嘉慶皇帝對西方技術和文化幾乎是完全排斥的態度,他不但嚴格禁止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也嚴禁西方人定居內陸。

  在改善與中國的貿易方面,英國曾在1816年派遣阿美士德勛爵率領的使節團拜訪嘉慶皇帝,但是嘉慶皇帝拒而不見,這導致了雙方的矛盾逐漸積累。

  三是求存圖變,但他想存的是祖宗家法,想變得卻是官員道德與行為,存的東西不對,變的東西也不對。

  為了穩定政局,嘉慶帝在剷除和紳之後,並沒有將所有受和紳嚴重影響的官僚系統進行改革,而只是懲辦了一些代表性的高官,而放掉了低級官員,並且還流放了提出深刻改革意見的洪亮吉。

  但僅僅是因為松筠上疏請求暫停拜謁祖陵,嘉慶皇帝就罷了他大學士的官銜。

  雖然嘉慶帝自身厲行節儉,也常常要求大臣們這樣做,但這種軟弱的話語在改變系統性的問題方面,毫無作用。

那麼,會有更好的辦法嗎?Permalink

  其實根本的解決方法很簡單,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國若烹小鮮」。

  其核心在於,保留其最根本的東西,用正確之道推行,持之以恆,不反覆變更,自然而然就可以成功了。

  這其中最核心的在於三點:一是保留其原本的東西;二是用正確之道;三是不反覆變更。

什麼是其根本的東西呢?Permalink

  清朝能征服明朝和大順,統一全國,最核心之處在於,它是一個開放、取優、正向的體系。

  清朝最初為了團結被吸納的蒙古和漢族,成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並且都是吸收最優秀的人才進入領導層級。

  統治初期,又全面接受明朝的官僚制度,這期間的整個過程都是非常開放的,整個組織一直在學習和成長,也一直在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這一直是正向的發展。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康熙中期,到康熙晚年時,因為其殆政,以及體系性的缺陷性問題長期積累,已經出現了極其嚴重的政治危機。

  之後雍正的嚴行厲治,拼了老命,扭轉了清朝的頹勢,正向的發展的趨勢又一直延續到乾隆早期。隨後,乾隆的治理也逐漸懈怠,奢靡之風盛起,陳腐的八旗制度又使得水平不足的人才進入政府體系,整個清朝的發展便每況日下。

  當大清放棄了它的開放,放棄了它人才制度方面的擇優取士時,整個體系便會開始衰朽。

  在企業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其原有價值體系中有益的部分。

  大型企業在收購或者變革之時,往往最先想做的,就是徹底的文化改變。但這種行為往往會造成原有企業中核心人才的流失,其造成的損失巨大,大量的業務也會隨之流失。大家看看現在的Twitter,馬斯克做的第一步就犯了嚴重的錯誤。

  中小企業在收購或變革之時,文化的影響有時並不明顯,因為核心人員很少,有時人員的轉變與調整比較容易進行,但也難免會遇到挑戰。

  因此,保留其原有文化的核心,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又是正確之道呢?Permalink

  對嘉慶帝而言,最為核心的其實就是回歸根本:打破那些阻礙開放的體系和組織,比如更改阻礙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和貿易的政策;任命更加優秀的人員擔當要職,消除固步自封的八旗特權制度。

  清朝晚期發生的「同光中興」,即同治和光緒年間清政府統治的迴光返照,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任命了一批卓越的人才擔任要職,比如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等。

  在企業的角度而言,正確之道包含三條:

  1. 用正確的使命與願景引導正向價值觀,並調整相應的制度使這些價值觀得以落實;
  2. 引入更加高效的做事方式,改善不同工作的效率;
  3. 構建能吸引優秀人才的管理模式,讓優秀的人才處於其恰當的位置。
最後,堅持這種正確之道。Permalink

  堅持正確之道,然後待以時間,事情自然就能成功了!

  「讓子彈飛一會兒」很重要,切記朝令夕改,這種方式既損害管理者自身的信譽,也損害員工對企業的信心。

  那麼用了這樣的方法,是否大清就有救了呢?

  也未必。很多面臨危機的全球知名企業,規模比大清小得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是遠遠優於大清的,縱是如此,都難以挽回其衰亡之命,比如諾基亞、GE等等。更何況搖搖欲墜的大清呢?

  能讓一個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的組織起死回生,除了卓越的領導者,正確的領導方法之外,機遇也很重要。

  而機遇卻往往是不確定的,比如嘉慶皇帝統治的后十年,全球化開始萌芽,鴉片貿易在中國逐漸興起,落後中國開始面臨更加先進的西方國家的挑戰;與此同時,嘉慶時代還遭遇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爆發,坦博拉火山大爆發,造成了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大量減產。這些不確定性的事件,都可能會使正確的改革夭折。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嘉慶皇帝比他爺爺雍正帝差得太遠,他所做到的程度,遠遠還不到談論機遇的時候。

全文完!下一期介紹「知人善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3-1-17 06:57
您的第一條好像行不通 【用正確的使命與願景引導正向價值觀,】  領導們搞不清楚啥叫正確的使命和正向價值觀

A領導說這是正確正向正面,B領導說那是。一個說搞經濟是正,一個說搞清零是正。一個說要上山下鄉搞農業,一個說不行浪費人才。。。一個說聽群眾的,一個說群眾是被挑動煽動的。。。一個要擁抱普世價值,一個要拒絕普世價值。。。

初心都是為人民服務,願景都是共同富裕共產主義,都是正向的。

公司管理不同。在民主法治社會裡的公司基本倫理道德共識,憲法的公民言論權平等,法律平等。 立法立策立規過程透明,立法者通過民選產生,司法判案透明,公民參與判案,三權分立。。。其它 soft 約束靠企業的平等競爭和顧客自由選擇來約束,在此框架之下的管理當然容易多了?這些基本規矩只有先共識建立之後,不隨政令變換才有基本的穩定。

公司里躺平的可以 fire 掉。fire 太多的公司就會垮台。公司里敢有那麼多的數據造假?不光是不敢,而且不需要。若是自上而下的任務,一刀切的軍令狀,可行性本身差,太多的 mission impossible, 造不造假都活不好時就難說了。

專政集權制度和政府能和這種企業管理完全相提並論?
回復 FaceReader 2023-1-17 11:22
感謝您的評論。
其實能真正認識到使命與價值觀作用的,很少。但凡能認識到這點的,基本都成功了。領導要搞不懂,就只能使蠻力管理,領導搞懂了,管理就很容易了,因為他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

老毛在任的共產黨是最善於搞這套的,不管是打江山時「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還是「三項紀律,八項注意」;包括他統一全國后施行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都是先用一個使命驅動他人去執行的,也非常有號召力。當然,他出心不正,造成了人間慘劇無數,但也可以說明他用正確的使命所創造出的驅動力之強。
像豬包這種,根本不可能真正懂使命,他的消除貧困,疫情清零可能開始還有點作用,但是最終都因為其使命的不切實際,而成為笑話,現在也沒人把他說的這些當真了,也就沒法激發大家的驅動力了。而且,現在國家管理出現的所有問題,正是因為他幾個方面都做得很差。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9: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