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放棄上北大立志終身下鄉搞扶貧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6-17 18: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9評論

放棄上北大立志終身下鄉搞扶貧


董加耕畢業於江蘇省鹽城縣龍岡中學,各門功課在96分以上,預備黨員,學校團支部書記,如果不選擇上山下鄉,可以保送上北京大學讀書。用現代話說可以"改變命運離開農村當官發財出國留學當專家教授做上等人"。然而董加耕放棄上北大立志終身下鄉搞扶貧。如今他老了雖然現在還是當一個普通的農民,但「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腳踩污泥,心憂天下。」想當年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時期在他的倡導下,他家鄉的農村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里因三年自然災害時將部分水田改旱地,秋天時糧棉豐收,還第一次長出了棉花。1964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所應該走的路。董必武副主席讀了董加耕的日記后親筆題詞。中共中央號召:向新式農民董加耕學習,讚揚董加耕為60年代上山下鄉的知青典範。同時,他也進入了國家領導層和毛澤東的視野,8月在團中央的「九大」上,當選為團中央委員,並在大會上發言,後來當第三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和執行主席。

提起董加耕,上了年紀的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上世紀60年代初他高中畢業時,學校決定保送他到北大哲學系,但他卻義無反顧地回鄉當了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感動了無數中國的年輕人。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生於江蘇鹽城的一個農民家庭,1957年他初中畢業后報考了師範學校,卻以幾分之差落榜,在家勞動一年後,他在第二年考入了鹽城的重點高中龍岡中學。高中三年期間,董嘉庚品學兼優,一直擔任班長和團支書的職務,還在1960年被推薦入了黨。1961年,他參加高中畢業考試,每門功課的成績都在96分以上,學校決定保送他去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

但此時董嘉庚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他在報考志願書上寫下了「回鄉務農,立志耕耘」8個字,決心回家務農。學校里頓時炸開了鍋:董嘉庚是不是傻了?但董嘉庚卻有著自己的想法,當時新中國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上下都吃不飽飯。鹽城地處江蘇北部,在省內是比較貧窮的地區,而且土地多為鹽鹼地,被人們戲稱為「江蘇的蘭考」。1961年,董嘉庚所在的董伙村遇到水澇災害鬧起了飢荒,他的父親因為缺少吃的,只能在水田裡摘點慈菇煮湯喝,而春天已經爆青的慈菇有毒,父親喝了湯以後便不省人事,臨終時將含在嘴巴里的湯勺也咬碎了。

董嘉庚回鄉務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反覆閱讀了毛主席的《青年運動的方向》這篇文章,裡面有幾句話深深打動了他的心:「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標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不願意、實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董嘉庚已經認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他要上的社會大學。(聯想到同時代的另一個造謠餓死人的知青連自己的父親餓死家中還只顧讀書)。

1961年5月4日這天,董嘉庚正式離開學校回到家鄉務農,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改名為「董加耕」,意為「加強農業,立志耕耘」。董加耕回鄉的第二年,生產隊的所有水田都被淹沒了,晚稻無法栽種,社員們只能走著去上工,然後坐船回家。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他決定將水田改為旱田,實行稻、麥、棉、綠肥輪作。

董加耕很快帶著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的社員們幹了起來,生產隊勞動力不夠,他就動員放假回鄉的學生都過來幫忙。經過一番苦戰,他們先改造出了100畝旱田,種上了棉花。可是,種棉花需要磷肥,可隊里既沒錢也沒處買。在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董加耕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派上了用場,他帶著大家將揀來的柴草,然後燒成灰,就成了上好的肥料。到了秋天,生產隊不僅糧食取得了豐收,還長出了棉花。大家都很佩服董加耕,之前那些說閑話嘲諷他"瘋不瘋"的人也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說好得很。

後來人民公社的領導考慮到董加耕自己家裡底子薄,生活困難,打算調他到郵電所工作,每個月能有30元固定工資收入,董加耕的母親知道了以後,非常開心,對他說:「還是讀書好啊,這下總算不用種田了,媽也就放心了。」但董加耕卻說:「媽,我不想去。」母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工作別人想都想不到呢?你可別不識好歹啊!」

但董加耕不為所動,聽他說:「媽,我並不是說這個工作不好,如果我想找個好工作的話,當初完全可以去上北京大學。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就應該戰鬥在第一線,我並不覺得種田很苦啊!」但母親依然理解不了,甚至想用自殺嚇唬他,於是董加耕自己去找到人民公社的領導,向他們說明了自己的想法,領導真誠地表示這是組織為了照顧他家而作出的決定,但他卻說:「組織對我的關懷,我非常感激,不過,還是讓我在艱苦的環境里堅持下去吧!」人民公社的領導也深深被他感動了,於是說:「好,有志氣,那你好好加油干吧!」

由於在董加耕帶領下的所在的生產大隊幾年來一直豐收,他們的經驗也在全縣被推廣,董加耕自然也就成為了當地的典型,1964年初,中共江蘇省委、共青團江蘇省委先後發文號召向董加耕學習,他的事迹很快上了全國各大報刊、廣播電台,甚至還被改編成了話劇。

1964年6月,董加耕出席了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併當選為團中央委員。當年的12月,他又作為鹽城地區第一個人大代表,以江蘇省人大代表團副團長的身份去北京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2月26日下午的會議結束以後,服務員通知董加耕散會後就地稍等,和他一起留下來的還有邢燕子、王進喜和陳永貴3人。

不一會兒,周總理便走了過來,對她們說:「跟我走。」將他們帶到了主席台後的一間小宴會廳,裡面有陳毅、賀龍、董必武等領導人,周總理把董加耕等4人介紹給他們:「這是主席請來的客人。」董必武之前就認識董加耕,過來親切地和他握手,說:「小董還是老本家呢!」

廳里有三張桌子,呈品字形,很快上滿了酒菜。毛主席終於到了,他讓大家都入座,董加耕被安排坐在主席的左邊,這個座位可謂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因為幾位功勛卓著的老帥都沒和主席坐一桌。董加耕突然想起來了,今天不是主席的生日么?(毛主席一生過生日只請過兩次客,一次是在延安,另一次就是這次。)

大家都坐下后,毛主席說:「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做壽,而是實行三同,用我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有來,因為他們沒有上山下鄉,不夠資格,這裡有工人、農民和解放軍領導在一起,不光吃飯,還要談談話嘛!」

董加耕和毛主席交談:  主席問董加耕:「讀了幾年書?」董加耕回答:「讀了十二年,高中畢業。」主席又問他:「你是哪裡人?」董加耕回答:「我是江蘇鹽城人。」主席說:「你是蘇北鹽城人,你知道鹽城有兩喬嗎?」董加耕想了想說:「我們鹽城那裡橋很多,不止有兩座橋啊!」主席見他沒有聽懂,於是補充:「兩喬,他們都很會寫文章。」董加耕以前在學校愛好作文,這樣他馬上就知道了,他說:「是胡喬木和喬冠華。」毛主席高興地點了點頭。

席間毛主席一直給董加耕夾菜,並說:「你年輕,農村來的,多吃一點。」主席還抽了四根煙,董加耕在旁邊遞煙,邢燕子給他點火。

董加耕後來寫文章回憶說:「開始上菜了。桌上放著紅、白、黃3種酒,大家是分餐制,每道菜是一個小搪瓷盤。出人意料的是,服務員竟將第一盤先端給我。我忙將它讓給毛主席。老人家笑了,還客氣地說:謝謝!誰知,第二盤又從我開始,我又給了毛主席,到第三盤我又讓給主席時,服務員特意對我說:你自己吃。我不好再退讓了。印象中一共吃了12道菜,除了一盤鹽水蝦,基本都是黃瓜、苦瓜、青辣椒、包菜,還有胡蘿蔔等一些蔬菜。」

「吃飯間,毛主席不斷給我夾菜,口中還念叨著:你年輕,農村來的,多吃一點。可我根本沒把吃飯放在心裡。毛主席問我:你哪裡人?我說:江蘇鹽城人。你是蘇北鹽城人,你知道鹽城有兩喬嗎?並向我豎出兩個手指。我卻直直地盯著毛主席,怔了神。我心裡想:我們那裡水鄉橋很多,怎麼只有兩橋呢?我一時沒聽清主席話的含義(湖南普通話,講得很慢),還是盯著主席看。他老人家看我沒聽懂便提示說:兩喬,他們都很會寫文章。在學校里我也算是個愛好作文的小秀才,所以一下子想起來了,便高興地回答說:我知道,他們是胡喬木、喬冠華。毛主席高興地笑了起來。」

「毛主席散席前還給我們同桌每位一個蘋果,並一一握手告別,不知是因為過於留戀,還是過於激動,我竟把放在椅子後邊的文件袋給忘在一邊了(到人民大會堂會議廳時服務員才趕忙送給我)。」

董加耕從北京回到村裡以後,成了當地的大名人,有一次他帶人去縣裡的農場買兩頭耕牛,但一時沒有足夠的錢,他想給場長打個欠條,但場長卻不高興了,他說:「你來拿我們開玩笑是吧?沒錢買什麼牛?」
董加耕只好掏出介紹信,向場長說明生產隊目前的困境,場長一看介紹信,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加耕,眼睛一下亮了:「你怎麼不早說啊!一切都好商量,你們現在就去挑牛,可以先牽回去,不過小董要留下來給我們作一場報告,讓我們學習一下你艱苦奮鬥的精神。」董加耕欣然答應。

誰知道這場報告剛作完,其他的農場和公社知道董加耕來了,也都去請他作報告,這樣他一連作了七八天報告,他心裡也急了,出來這麼久,隊里的生產一直沒人管啊,還好隊里這時也派人來接他,他這才脫了身。《中國青年報》報道了董加耕事迹。

董加耕成名以後,成為了無數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通過各種方式向他求愛的人也絡繹不絕。但董加耕在對待感情問題上也有著自己的標準,他傾向於找一個能吃苦、會幹活、有文化的農村青年。

這時鄰村的一位叫郝鴻鸞的姑娘進入了董加耕的視線,郝鴻鸞是小學教師、民兵教導員。但董加耕的母親卻認為郝鴻鸞是農村人,不太同意,而郝鴻鸞的父母認為董加耕不讀大學做農民,太傻,以後肯定會過苦日子,雖然兩人互有好感,但關係一直不敢公開,直到1965年10月,董加耕才下定決心,把郝鴻鸞娶回了家,從此兩人開始了幾十年的相伴歲月。

「文革」時,董加耕也受到了走資派一伙人的迫害,1966年12月,他剛從北京開完會返回鹽城,就被人反剪雙臂推下了車。他曾被囚禁了3年,對方為了得到他想要的口供,對他頂板凳、抽耳光,甚至連續強迫他站了18個晝夜,但他始終沒有屈服,連整他的人都不得不說:「董加耕真是條漢子!」四人幫奪權后董加耕解除了囚禁。

1975年春,董加耕再次被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並出任了團中央「十大」籌備組的第二副組長。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后,董加耕作為治喪委員會的成員,被唯一特許在主任身邊守靈七天七夜!

1982年,董加耕被任命為鹽城市郊區郭猛鄉副鄉長,分管工業生產。他又拿出了當年的幹勁,跑了很多地方,並堅持進城不打的,短途不乘車,經常在路邊攤吃飯,在他的帶領下,郭猛鄉僅用了3年,工業產值就翻了一倍多,很多產品還遠銷國外。

1987年,董加耕調任鹽城市郊區鄉鎮企業管理局副局長,他一年四季全部在基層里跑,風雨無阻。有一次以前曾採訪他的一個記者離休后正好來鹽城,想找董加耕聊聊,但問了他去過的幾個廠,都說他剛剛走,局裡的同志只好對記者說:「您還是晚上去他家找他吧,我們董局長白天一般很難找到他的。」

1994年,54歲的董加耕以全票當選為鹽城縣政協副主席,不得不離開了他奮鬥了10多年的鄉鎮企業管理崗位,他確實有些不舍。大家都勸他到了政協以後,可以放鬆放鬆,但他仍然想做一些實事,經常和縣委和縣政府領導一起往基層跑,他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給報紙寫文章,幫助大家進行知識和政策的解答。

2000年,董加耕正式退休了,作為名人,很多私營企業主都花高價請他出山,並承諾只要他掛個名,就能獲得高額的報酬,但他都拒絕了。有人說:「憑你的知名度,下海早發財了。」但他卻說:「我的知名度不是個人資本,而是人民財富,為人民服務才是我的根本宗旨。」

退休后的董加耕繼續發揮餘熱,他擔任了鹽都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副主任、扶貧協會副理事長,很多單位都會邀請他去作報告,他一般不輕易答應,但只要答應了,一定會精心準備。

建國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選「共和國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被批准享受全國勞動模範待遇。董加耕和妻子養育的三個子女現在都已就業,老兩口現在單獨居住,每到周末,子女們都會回來,和他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董加耕曾用16個字總結自己走曲折人生道路:人貴有志,志貴不移,觀念更新,不改初衷。讓我們衷心地祝願董老健康長壽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9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6-17 19:58
【人世間】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不是誰憑空想出來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當時農村農民文盲多急需人才。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是工業不全無法安排城市青年就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更是讓年青人進入社會參加勞動得到鍛煉能獨立生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后在農村興修水利, 帶領農民搞好農業生產、辦學校、辦衛生站、辦農具站、辦改良種子站等等。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惜被走資派打亂了。強行被廢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3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初創時期的一個新事物。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3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最適宜在社會主義的農村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體系中生存發展壯大。在一盤散沙的農村是無法生存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5
董嘉庚已經認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他要上的社會大學。(聯想到同時代的另一個造謠餓死人的知青連自己的父親餓死家中還只顧讀書)。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9
當時新中國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上下都吃不飽飯。鹽城地處江蘇北部,在省內是比較貧窮的地區,而且土地多為鹽鹼地,被人們戲稱為「江蘇的蘭考」。

1961年,董嘉庚所在的董伙村遇到水澇災害鬧起了飢荒,他的父親因為缺少吃的,只能在水田裡摘點慈菇煮湯喝,而春天已經爆青的慈菇有毒,父親喝了湯以後便不省人事,臨終時將含在嘴巴里的湯勺也咬碎了。

1961年,他參加高中畢業考試,每門功課的成績都在96分以上,學校決定保送他去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

董嘉庚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他在報考志願書上寫下了「回鄉務農,立志耕耘」8個字,決心回家務農。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0
董加耕回鄉的第二年,生產隊的所有水田都被淹沒了,晚稻無法栽種,社員們只能走著去上工,然後坐船回家。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他決定將水田改為旱田,實行稻、麥、棉、綠肥輪作。

董加耕很快帶著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的社員們幹了起來,生產隊勞動力不夠,他就動員放假回鄉的學生都過來幫忙。經過一番苦戰,他們先改造出了100畝旱田,種上了棉花。可是,種棉花需要磷肥,可隊里既沒錢也沒處買。在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董加耕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派上了用場,他帶著大家將揀來的柴草,然後燒成灰,就成了上好的肥料。到了秋天,生產隊不僅糧食取得了豐收,還長出了棉花。大家都很佩服董加耕,之前那些說閑話嘲諷他"瘋不瘋"的人也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說好得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1
後來人民公社的領導考慮到董加耕自己家裡底子薄,生活困難,打算調他到郵電所工作,每個月能有30元固定工資收入,董加耕的母親知道了以後,非常開心,對他說:「還是讀書好啊,這下總算不用種田了,媽也就放心了。」但董加耕卻說:「媽,我不想去。」母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工作別人想都想不到呢?你可別不識好歹啊!」

但董加耕不為所動,聽他說:「媽,我並不是說這個工作不好,如果我想找個好工作的話,當初完全可以去上北京大學。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就應該戰鬥在第一線,我並不覺得種田很苦啊!」但母親依然理解不了,甚至想用自殺嚇唬他,於是董加耕自己去找到人民公社的領導,向他們說明了自己的想法,領導真誠地表示這是組織為了照顧他家而作出的決定,但他卻說:「組織對我的關懷,我非常感激,不過,還是讓我在艱苦的環境里堅持下去吧!」人民公社的領導也深深被他感動了,於是說:「好,有志氣,那你好好加油干吧!」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2
在董加耕帶領下的所在的生產大隊幾年來一直豐收,他們的經驗也在全縣被推廣,董加耕自然也就成為了當地的典型,1964年初,中共江蘇省委、共青團江蘇省委先後發文號召向董加耕學習,他的事迹很快上了全國各大報刊、廣播電台,甚至還被改編成了話劇。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1:10
走資派不干擾, 讓「回鄉務農,立志耕耘」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繼續發展下去。交白卷的知青也將自己的家鄉農村搞好。還有更多的開懇開荒的知青等等都各自搞好農村建設。顯然不符合走資派設計的, 如交白卷的知青就當不成資本家了。更多的知青當不了磚家叫獸出國定居當官發財了。
回復 浮平 2022-6-17 21:30
都不能用極端思維,簡單假設。也許: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無非農村多一個城裡來的農民,城市農村化而已,北朝化而已,說不定有更多人挨餓受凍,繼續貧困,等待救援。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2:49
在董加耕帶領下的所在的生產大隊幾年來一直豐收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0
在生產隊,邢燕子積極解放婦女勞動力,帶領農村婦女冬天砸開三尺厚的冰窟窿結網打魚,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葦帘子,三個月下來創造了3000多元的副業收入。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0
1959年,司家莊村出現糧食危機,生產自救迫在眉睫。邢燕子又帶領村裡的姑娘們用各種工具往水坑外提水。幾天後,坑裡的水越來越少,竟然打出了幾百斤魚蝦。那一年,邢燕子19歲,在鄉親們眼中,她已經成為了樸實能幹的大姑娘。她被安排到生產一線,和鄉親們一起插秧苗、種高粱,帶領姐妹們組成了「燕子突擊隊」,不辭辛苦地勞動。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1
1960年冬,為了多開荒地、多打糧,讓鄉親們吃飽飯,邢燕子帶領「燕子突擊隊」的隊員們一鼓作氣開墾了560畝荒地,準備來年開春種麥子。隆冬時節,化肥疙瘩凍得像石頭一樣硬。大伙兒合力將化肥疙瘩一個個軋碎,在滿是冰碴兒的地里大幹10多天,把560畝地軋了8遍。種子播種后,秋天多收穫4萬多公斤糧食,幫助鄉親們渡過災荒。就是憑著這股「要使石頭長出糧」的幹勁兒,邢燕子在那個年代成為「發憤圖強、紮根農村、大辦農業」的青年典型。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8: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