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期間經濟是按計劃地進行的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5-23 21: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02評論

這裡是網友評論第2頁,點擊查看原文

發表評論 評論 (102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7
科學技術方面,這一時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別是國防尖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1975年11月28日,第一次回收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后第三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學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通過鑒定,經過推廣后一般提高產量20%,為世界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成果為以後改革開放時期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準備了物質基礎和保障。(有人問:現在拿得出手的科技成就,與文革時期相比,到底如何?巨人腦黃金?或中華鱉精?)
回復 浮平 2022-5-23 23:51
yongbing1993: 科學技術方面,這一時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別是國防尖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導彈發
國強民衰,科技人才兩斷代。
回復 浮平 2022-5-24 00:02
yongbing1993: 沒有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看到伊拉克了么?說打就打你,原子彈就是腰杆子,中國沒有原子彈別人說打你就打你,就這麼簡單。
【沒有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看到伊拉克了么?說打就打你,原子彈就是腰杆子,中國沒有原子彈別人說打你就打你,就這麼簡單。】

誰說那麼簡單,你用了一票否決權嗎?
回復 浮平 2022-5-24 00:18
yongbing1993: 科學技術方面,這一時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別是國防尖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導彈發
【(有人問:現在拿得出手的科技成就,與文革時期相比,到底如何?巨人腦黃金?或中華鱉精?)】

別用政府在不同階段該做的事而沒有做好的方面去為了找借口而作對比。要看到各個階段的問題和分析造成問題的多重原因,包括個人,觀念和方法,制度結構和程序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分類分層的去改革。要在執政方法上反應出文明進步的觀念來。

如果對比的目的意義搞歪了,就與現實無益,只能進入我好他壞,我對他錯的衚衕。

換句話說,你現在拚命宣傳「文革」就是好,就是好,想幹嘛,用大亂到大治的方法達到政治目的?無奈之舉?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4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為此,在投資中必須優先集中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然後才考慮農業和輕工業;在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必須保證提高積累率來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後才能適當考慮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費需要。這個原則既是中國工業落後的國情所決定的,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工業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計劃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於「大躍進」衝掉了「二五」計劃,造成了經濟困難局面,不得不暫時停止工業化進程,降低積累率,優先解決吃穿用問題。經過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調整,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1966年至1975年執行的「三五」、「四五」計劃,實際即承擔了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后兩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到1978年,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已經從1952年的43.1:56.9,變為75.2:24.8(國家統計局:《奮進的四十年》,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說初步實行了國家工業化的目標(也有人認為1975年即已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目標。見《黨的文獻》2000年2期田松年文)。因此,文革時期經濟建設投資積累率高、消費率低,重工業投資大、農業輕工業投資少,生產性項目多、生活性項目少,投資效益低、見效慢,實際上是實現工業化目標中進行基礎建設階段的特點,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為以後發展預付的代價,和單純的損失是不同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5
60年代前期,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美國繼續對中國進行「半月形」封鎖,1961年至1968年在台灣海峽先後舉行了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三次核戰爭演習,而且在越南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北部的蘇聯也陳兵百萬,把核導彈瞄準中國。1964年和1969年,美國和蘇聯都曾向中國發出使用核打擊的戰爭威脅。在這樣的形勢下,進行三線建設,加強國防建設是必須的,決不能用大規模戰爭至今沒有爆發的事後估計,來判斷當時的戰備是否有必要,更不能用通常情況下的價值準則來判斷三線建設和發展國防建設是否「合算」。有些人批評當時只發展核武器,不發展核電站,這是脫離歷史條件的不負責任的指責。事實上,正是當年的這些建設,為我國以後的和平發展贏得了保證。正如江澤民最近所指出: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樣,這一時期的外援,也帶有改善自身環境、扼止霸權主義擴張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戰爭,中國付出了200億美元,大多數是在文革時期提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文革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包含有為維護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犧牲。(所以說:毛澤東、周恩來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5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原有的工業交通企業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內地基礎十分薄弱。這是國家經濟建設中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下決心進行三線建設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澤東在作出三線建設決策時就指出:三線是一個陣地,一二線是一個陣地,以一二線的生產來支援三線建設,也就是沿海支援內地,使內地逐步趕上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針對有些人認為大規模戰爭打不起來的看法,他說:「他們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們本來就是做兩手準備的。」(毛澤東:《在打仗問題上要有兩手準備》,《黨的文獻》1995年3期。)今天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當年三線建設改善了內地的工業交通和科技狀況,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要提高中西部的經濟水平,將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所以江澤民同志1991年4月視察攀枝花鋼鐵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當年三線重點工程時說:總的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6
三線工業建設即使從經濟學觀點看的效率與效益損失,也類似於馬克思所說的為預防不幸事故和自然災害而設置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不妨把一定歷史背景下的三線建設帶來的因資源配置不經濟而產生的效率與效益損失,計入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要社會成本中。這一部分成本屬於國家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種必要的扣除,何況從經濟發展的後續性看,落後地區的開發一旦進入收穫期,原來的投入將會在或長或短的時期里得到補償。在這一點上,三線建設中的一部分效率、效益損失是暫時性的,與純粹為預防災害而墊付的那一部分成本又是不同的,同純粹的軍費開支也是不同的。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7
文革時期的經濟建設,為以後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保障。在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今天,有必要根據準確的歷史事實做出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要對黨和國家、全國人民在困難條件下節衣縮食、自力更生進行的建設給予足夠的估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多年來持續進行的經濟建設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給予全面的、正確的評價。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8
《文革為中國人民普遍承認其歷史合法性的革命》小生產者的私有觀念從這裡出發:「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小資產階級群眾卻日夜盼望著:「雲淡風輕,波浪不興。歲月靜好,與世無爭」的日子。可現在新冠大瘟疫席捲了全球,小生產和小資們眼看就要因失業而破產,不得不降低身價,投入到無產階級產業後備軍的行列里。由於失業大軍興起,生產相對過剩,又加上社會平均利潤率下降,三箭齊發之下,中國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長期大蕭條的困境中,這就為中國與世界無產階級進行第二次社會主義大革命提供了紮實的基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29
台灣學者留言: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1976年(社會主義中國)大陸人均GDP是410美元,台灣人均GDP 1000美元,台灣是大陸的2.5倍。 應該說,美國把持的世界銀行沒有任何理由抬高大陸貶低台灣.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以下幾個事實∶

1。 台灣的物價遠遠高於大陸,特別是食品、住房等基本消費品,保守估計也是大陸的4至5倍;

2。台灣貧富差距很大,大部分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台灣人民實際收入還應該扣除這一部分;

3. 大陸當時實行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免費養老制度,台灣社會保障遠遠不如大陸。

4.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有外國記者問週總理∶」中國有沒有妓女?」 周總理回答∶」有,在中國的台灣省」。甚至台灣自己也 承認」台灣色情業,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居世界之首」。試想,一個黃賭毒泛濫,黑惡勢力橫行的地區,人民的生活 是個什麽樣子?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0
文革對國家的經濟基礎和運行機制沒有大的改變,大的建設部署安排沒有中斷,「三五」、「四五」國民經濟計劃得到完成。除頭三年外,總體上還是有所發展,並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從10年的整體看,年均仍有7.1%的經濟增長。就是「文革」期間毛澤東在經濟領域的舉措是比較穩定和謹慎的。他雖然發動了一場衝擊各個領域的「政治革命」,卻注意到要「抓革命,促生產」,不使生產長期陷於混亂。他雖然提出了「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等一系列新的經濟理論和觀點,卻沒有貿然地予以實踐,而是繼續保持著1962年以後的經濟體制。因此,探討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探索,應對「文革」時期毛澤東的經濟理論和觀點進行研究,這是一個不應該忘記的視角。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1
四十多年改開以來實行市場經濟以後已經經歷多次經濟危機,靠尚存的國有體系和犧牲公眾福利保障通貨膨脹不斷地發生。如何解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4
1966年3月12日,毛澤東提出:第一是備戰,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第二是備荒,遇了荒年,地方無糧棉油等儲蓄,仰賴外省接濟,總不是長久之計。一遇戰爭,困難更大。而局部地區的荒年,無論哪一個省內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幾個省合起來來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國家積累不可太多,要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再則要為全體人民分散儲備以為備戰備荒之用著想;三則更加要為地方積累資金用之於擴大再生產著想。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5
1966年2月5日,湖北省委向中央提交了一個關於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設想文件。3月12日,毛澤東給劉少奇回信說:此事以各省、市、區自力更生為主,中央只能在原材料等方面,對原材料不足的地區有所幫助,也要由地方出錢購買,也要中央確有原材料儲備可以出售的條件,不能一哄而起,大家伸手。否則推遲時間,幾年後再說。為此,原材料(鋼鐵),工作母機,農業機械,凡國家管理、地方製造、超出國家計劃遠甚者(例如超出一倍以上者),在超過額內,准予留下三成至五成,讓地方購買使用。此制不立,地方積極性是調動不起來的。為了農業機械化,多產農林牧副漁等品類,要為地方爭一部分機械製造權。所謂一部分機械製造權,就是大超額分成權,小超額不在內。一切統一於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辦法。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6
中國是一個生產力落後的農業國家,農業機械化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制定規劃長期、持續地解決。其次,中國又是一個工業極為落後的國家,在中國工業化初始階段的20世紀60年代,國家不能不把主要資金投入到工業化進程中,工業也暫時不能對農業機械化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因此,必須靠調動地方積極性,自力更生解決。再次,上述原因決定了在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中央對地方要予以大力支持,但這種支持不應當是「大躍進」時期的無償調撥和集中投資,而是要通過地方自己生產留成和地方自籌資金向中央購買的准市場方式,動員群眾,穩步地解決。最後,毛澤東還看到了在調動地方積極性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因素中,地方積極性不僅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關鍵,而且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地方沒有積極性,即使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也不能解決農業問題。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38
1966年5月2日,王震通過總後勤部向中央軍委提交了一份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5月7日和14日,毛澤東回信,後來被稱為「五七指示」。主要內容是:只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情況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樣一來,軍學、軍農、軍工、軍民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只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一來,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41
1965年至1976年期間,按不變價格計算,全國社辦工業產值由5.3億元增長到123.9億元,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中國統計年鑒(1983)》,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215頁。]全國社隊企業到1976年底,已發展到111.5萬個,工業總產值243.5億元,其中社辦工業產值比1971年增長216.8%。社隊企業的發展客觀上為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大發展準備了條件。
回復 浮平 2022-5-24 01:43
yongbing1993: 台灣學者留言: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1976年(社會主義中國)大陸人均GDP是410美元,台灣人均GDP 1000美元,台灣是大陸的2.5倍。 應該說,美國把持的世界銀行
【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農村多半都沒有醫療和教育,談免費有啥意義?

不然幹嘛派赤腳醫生到農村?那也只能解決一些發燒感冒,小病小痛問題。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4 01:45
費孝通調查鄉鎮企業起源后說,「在吳江、在蘇南的農村,在一定意義下卻可以說社隊工業正在這時發展了起來,聽了一些社隊工廠的開辦發展史,才了解到大城市裡的幹部、知識青年下放插隊這兩件使農村小型工業興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3: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