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革期間經濟是按計劃地進行的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2-5-23 21: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02評論

文革期間經濟是按計劃地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是每個《五年計劃》進行的。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摸石頭的市場化進行的。文革二年及文革之後的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4.9%。1966年至1975年執行的「三五」、「四五」計劃,承擔了中共八大提出的用三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后十年任務。到1978年,中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已經從1952年的43.1:56.9,變為75.2:24.8,可以說初步實行了國家工業化的目標。葉劍英1979年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目前,全國工業企業達到三十五萬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三千二百億元,相當於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二十五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中國工業發展儘管有過幾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二。」所以走資派鄧小平胡亂邦等胡說的「文革時期」「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為實現工業化目標而預付的代價。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中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為此,在投資中必須優先集中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然後才考慮農業和輕工業;在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必須保證提高積累率來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後才能適當考慮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費需要。這個原則既是中國工業落後的國情所決定的,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工業化的共同道路。因此,「文革」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較少,實際上反映了實現工業化目標中進行基礎建設階段的特點,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人民節衣縮食、為以後發展預付的代價,和單純的損失是不同的。

在特殊國際環境下保證自身安全必付的代價。60年代前期,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因此進行三線建設、加強國防建設是必須的。正是當年的這些建設,為我國以後的和平發展贏得了保證。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樣,這一時期的外援,也帶有改善自身環境、扼止霸權主義擴張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戰爭,中國付出了200億美元,大多數是在「文革」時期提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文革」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包含有為維護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犧牲。

 調整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所付出的代價。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原有的工業交通企業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基礎十分薄弱。這是國家經濟建設中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下決心進行三線建設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澤東在作出三線建設決策時就指出:三線是一個陣地,一二線是一個陣地,以一二線的生產來支援三線建設,也就是沿海支援內地,使內地逐步趕上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針對有些人認為大規模戰爭打不起來的看法,他說:「他們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們本來就是做兩手準備的。」今天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當年三線建設改善了內地的工業交通和科技狀況,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要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將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

 「文革」時期,人民生活差別、干群經濟差別不大,一個原因,是毛澤東的反官僚主義特權思想的貫徹。毛澤東常常抨擊特殊經濟待遇。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毛澤東在關於企業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五反」)蹲點報告中,批示說:「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如果管理人員不到車間、小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勞動)」,「那就一輩子會同工人階級處於尖銳的階級鬥爭狀態中,最後必然要被工人階級把他們當做資產階級打倒」,「這些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他們怎麼會認識到呢?這些人是鬥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

 「文革」中毛澤東在談到「資產階級就在黨內」時說:貪污腐化、投機倒把不是到處都有嗎?民主革命后,一部分黨員反對革命了,作了大官了,要保護大官們的利益。他們有了好房子,有汽車,薪水高,還有服務員,比資本家還厲害。一百年、一千年後總還是要革命的。總是一部分人覺得受壓,小官、學生、工、農、兵,不喜歡大人物壓他們,所以他們要革命呢。「文革」後期,從工農兵中提拔為副總理、副委員長的陳永貴、吳桂賢、孫健、姚連蔚等人仍保留在原單位時的幾十元工資待遇,參加中央會議用餐、飲茶都要付錢、糧票,每年都要下到基層參加勞動。幹群關係在經濟差別上相對比較緩和,在這方面群眾怨言不多。

在國防科技工業方面,建立了雄厚的生產基礎和一大批尖端科研試驗基地。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體系,不僅能夠大批量生產輕武器,而且能夠生產相當數量的先進重武器,到1975年兵器生產能力已佔全國的近一半。分佈在四川、貴州、陝西的電子工業基地,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用兼有的體系。四川、陝西等地的戰略武器科研生產基地,擁有從鈾礦開採提取、元件製造到核動力、核武器研製的核工業系統。貴州、陝西、四川、鄂西北等地的航空工業基地建成的125個項目,到1975年佔全國生產能力的2/3。四川等地的航天工業基地建有96個項目,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戰術導彈和中遠程運載工具的研製基地,包括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設的衛星地面實驗站、在我國航天事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等。其他還有沿長江中上游地區的船舶工業科研基地等,也都填補了我國國防科研和工業的空白。到1975年,三線地區國防工業的固定資產原值、凈值,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技術力量和設備水平都已超過一二線地區,大大改變了國防工業的布局狀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交通運輸方面,先後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鐵路、公路幹線和支線。從1965年起相繼建成的川黔、貴昆、成昆、湘黔、襄渝、陽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等10條幹線,加上支線和專線,共新增鐵路8046公里,佔全國同期新增里數的55%,使三線地區的鐵路佔全國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貨物周轉量增長4倍多,佔全國的1/3。這一時期,公路建設也得到很快發展,新增里數22.78萬公里,佔全國同期的55%。這些鐵路公路的建設,較大地改變了西南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不僅在當時適應戰備的需要,而且對以後內地的四個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基礎工業方面,建成了一大批機械工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重點企業和基地。1965年至1975年,三線地區建成的機械工業大中項目共124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四川汽車製造廠等骨幹企業的汽車年產量已佔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重點企業,形成了內地電機工業的主要體系。12個重型機器、礦山、起重、壓延機械廠使三線地區具有了較強的重型機器設備製造能力。三線地區初步形成了重慶、成都、貴陽、漢中、西寧等新的機械工業基地,到1979年,機械產品生產能力已相當於1965年的全國水平。能源工業是三線建設的重點部門。主要有貴州六枝、盤縣、水城地區和陝西渭北地區的煤炭基地,湖北的葛洲壩水電站、甘肅的劉家峽、八盤峽水電站,貴州的烏江渡水電站,四川石油天然氣開發、陝西秦嶺火電站等。到1975年,三線地區的煤炭產量已從1964年的8367萬噸增加到21200萬噸,佔全國同期增長總額的47.9%;年發電量已從1964年的149億度增加到635億度。到1984年,貴州六盤水煤炭還可以支援外省300萬噸,初步改變了江南無煤炭調出省的狀況。原材料工業方面,鋼鐵工業是三線工業投資最多的。四川除建成攀枝花鋼鐵基地外,還有重慶鋼鐵公司、重慶特殊鋼廠、長城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為骨幹的重慶、成都鋼鐵基地;銅、鋁工業基地分佈在四川西昌、蘭州等地,其中西南鋁加工廠是當時全國唯一可以生產大型軍用鋁鍛件的企業。這一時期共建成鋼鐵企業984個,工業總產值比1964年增長4.5倍;建成有色金屬企業945個,佔全國總數的41%,10種有色金屬產量佔全國的50%。?

三線建設還促進了內地省區的經濟繁榮和科技文化進步,隨著三線建設的開展,地方「五小」工業(主要指地、縣辦的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工業)已經有了興起的趨勢。給內地以後的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等過去是人煙稀少的荒山僻野,現在成為著名的新興工業城市。鐵路的開通,礦產資源的開發,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內遷,使長期不發達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湧現了幾十個中小工業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縮小了內地與沿海地區的各種差距,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增長。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了加速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部署。在以周恩來為首、十幾位副總理和部長參加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指導下,有關各部門制訂了一系列計劃。二機部計劃首先完成空投原子彈、導彈核武器的試驗,爭取在1968年進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到7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供地地戰略導彈使用的核彈頭;七機部擬定了在1965至1972年研製出4種地地導彈,同時發展衛星運載火箭的計劃;六機部計劃在1972年研製成功第一艘中國核潛艇,下水試航;中國科學院提出,爭取1970年前後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1965年,中央批准了上述計劃,將其納入國防科技「三五」計劃。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實現了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12月26日,第一枚中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12月28日,氫彈原理爆炸試驗取得完全成功,標誌著中國氫彈技術的突破。中國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突破氫彈技術,只用了兩年零兩個月,比美國、蘇聯都快得多。1967年6月17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採用轟6型飛機投擲方式,爆炸威力為330萬噸TNT當量,取得了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發展進程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研製人造地球衛星,從50年代末期起中國科學院已經做了許多理論探索工作。到1965年,進行衛星研製的技術基礎基本具備,國防科委提出了開展衛星研製工作的報告,獲得中央批准。1970年1月,一、二兩級火箭飛行試驗成功,3月,中央批准衛星及運載火箭運往酒泉發射中心。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為114分鐘,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重173公斤,在重量和一些技術上超過了美國、蘇聯的第一顆衛星。這是中國航天空間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從1958年開始列入計劃。1965年列入國家計劃,開始研製,分為研製魚雷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兩步走。1970年4月,研製核動力裝置的關鍵設備陸上模式反應堆建成,7月進行提升功率試驗成功,證明核動力裝置可以裝艇。1971年8月和1974年4月,中國第一艘魚雷核潛艇的泊系試驗和航行試驗相繼完成,結構證明性能良好,可以交付海軍使用。

「文革」時期,石油工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從60年代起,中國已陸續勘探和開發出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準備投入全面生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我國國防科技尖端技術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的一個里程碑階段,先後製成和試驗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這些成就是從50年代起中國領導人和廣大科研技術人員經過不懈的開創和連續科學技術攻關才取得的,也反映了新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們在「文革」時期的可貴努力,為以後新中國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現代化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事實證明走資派鄧小平胡亂邦等胡說的「文革時期」「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說法是別有用心的,  是忽悠人們的大謊話, 是走資派鄧小平說謊公司編造出來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0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5-23 22:58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難道不能說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和外國的關係也不見得會差?49年開始就成為了聯合國安全理事國,那時候有原子彈嗎? 那麼多國家都沒有原子彈。

政治嘛,關鍵取決於當時決策者自身的認知,邏輯和心理,以及制度機構和程序。事後看到的事實和信息不同,知識和理解程度也不同,也許有些和當事人依然相近,有些則另有見地。

反正被稱為「黑箱操作」的政治(立法立策討論辯論以及司法不透明),媒體一言堂,信息封鎖,只有紅頭文件加通知,大喇叭小喇叭的宣傳,老百姓只能說啥信啥,說啥幹啥,毛說危險要打仗了,你能不勒緊褲帶少吃飯多造彈?你能不擼起袖子埋頭干?只有當時所有的民眾能聽得到,看得見,說得出的個人需求,感受和觀點才有現實意義,政治是進行曲的範疇。

過後辯這些」瀕臨崩潰「是對是錯有啥用,本來就沒有嚴謹的定義和概念,不可能共識的爭議。誰知道那時候的這些什麼 GDP 指的啥?當時獨立於政治的學術機構在哪裡?有人還說大飢荒時的人口數據有假呢。想真時就說真,想假時就說假。誰能證明清楚?都不是把政治內容搞成了過去時,這派說那派,最多只能得出個政治派別派性結論。所以,爭論這些咬文嚼字的東東沒用。反正那時候日子過得差,城裡人有飯吃的多些,農民吃得飽的少些。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24
浮平: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
中國沒有原子彈就沒有安穩發展,軍事與經濟都是政治目標發展的延續,先是軍事防守住,經濟才能好。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24
浮平: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
沒有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看到伊拉克了么?說打就打你,原子彈就是腰杆子,中國沒有原子彈別人說打你就打你,就這麼簡單。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25
浮平: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
有些東西自己有了才有資格說這個東西「沒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25
浮平: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
手上沒有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31
在中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為此,在投資中必須優先集中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然後才考慮農業和輕工業;在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必須保證提高積累率來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然後才能適當考慮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費需要。這個原則既是中國工業落後的國情所決定的,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工業化的共同道路。因此,「文革」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較少,實際上反映了實現工業化目標中進行基礎建設階段的特點,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人民節衣縮食、為以後發展預付的代價。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33
在特殊國際環境下保證自身安全必付的代價。60年代前期,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因此進行三線建設、加強國防建設是必須的。正是當年的這些建設,為我國以後的和平發展贏得了保證。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樣,這一時期的外援,也帶有改善自身環境、扼止霸權主義擴張的作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34
調整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所付出的代價。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原有的工業交通企業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基礎十分薄弱。這是國家經濟建設中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下決心進行三線建設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澤東在作出三線建設決策時就指出:三線是一個陣地,一二線是一個陣地,以一二線的生產來支援三線建設,也就是沿海支援內地,使內地逐步趕上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針對有些人認為大規模戰爭打不起來的看法,他說:「他們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們本來就是做兩手準備的。」今天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當年三線建設改善了內地的工業交通和科技狀況,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要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將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35
「文革」時期,人民生活差別、干群經濟差別不大,一個原因,是毛澤東的反官僚主義特權思想的貫徹。毛澤東常常抨擊特殊經濟待遇。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毛澤東在關於企業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五反」)蹲點報告中,批示說:「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如果管理人員不到車間、小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勞動)」,「那就一輩子會同工人階級處於尖銳的階級鬥爭狀態中,最後必然要被工人階級把他們當做資產階級打倒」,「這些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他們怎麼會認識到呢?這些人是鬥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35
「文革」中毛澤東在談到「資產階級就在黨內」時說:貪污腐化、投機倒把不是到處都有嗎?民主革命后,一部分黨員反對革命了,作了大官了,要保護大官們的利益。他們有了好房子,有汽車,薪水高,還有服務員,比資本家還厲害。一百年、一千年後總還是要革命的。總是一部分人覺得受壓,小官、學生、工、農、兵,不喜歡大人物壓他們,所以他們要革命呢。「文革」後期,從工農兵中提拔為副總理、副委員長的陳永貴、吳桂賢、孫健、姚連蔚等人仍保留在原單位時的幾十元工資待遇,參加中央會議用餐、飲茶都要付錢、糧票,每年都要下到基層參加勞動。幹群關係在經濟差別上相對比較緩和,在這方面群眾怨言不多。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2
浮平: 【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也許生活會搞得好些,死的人也少些,
就是走資派鄧小平1988年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27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4
與走資派大肆宣傳文革經濟到「崩潰的邊緣」相對,不少研究者發現,「文革」時期的經濟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十年間,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1%,而且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曾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李成瑞早在1984年就曾撰文指出:雖然國家一級綜合統計在1967-1969年幾乎完全停頓,但仍有若干部門、地區和許多基層單位還在堅持進行統計工作。特別是作為社會「總簿記」的銀行賬目始終沒有亂、沒有斷,對於以後補上當時的統計數字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後來許多部門和單位都到銀行去核對賬目,銀行也贏得了「鐵賬本」的讚譽。至於基層單位,只要生產還在進行,一般都保存了若干原始記錄和賬表。「文革」時期其餘七年,則大體堅持了基本數字的統計。

1970年5月14日,國家計委發出通知,要求自當年5月起,恢復工業、農業、基本建設、職工人數和工資總額、社會商品零售額、工業財務成本和物資庫存等定期統計報表制度,並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各部門搜集、整理、補報過去三年的統計資料。到1971年底,這三年的主要數據基本補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統計局又通知各部門、各地區再次對「文革」十年期間的數據進行核對和改正。到1983年出版《中國統計年鑒(1983)》,才第一次公開相關數字。總之,李成瑞認為:「現在公布的十年內亂期間的數字,儘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數字來之有據,又經過反覆核對,可以說是基本可靠的。」

從總體來看,1967年至1976年,社會總產值平均年增長6.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5%,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3.3%,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4.9%。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5
由於「文革」時期國家經濟政策的重心明顯偏向工業,這方面的成就相對比較突出。197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指數(以1952年為100)為1274.9,與1966年相比,增長128%。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行業均有較大的發展。

從1973年開始,中國還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成套設備和單機,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個烷基苯工廠、43套綜合採煤機組、3個大電站、武鋼1.7米軋機,以及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工廠等項目。利用這些設備,加上國內自力更生的生產和設備改造,共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額約214億元。
回復 浮平 2022-5-23 23:45
yongbing1993: 手上沒有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
站在專政統治者的立場上當然只會考慮自身的感覺,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是否滿足與統治者有多少劍未必有那麼大的關係,也許有時正是因為劍多麻煩多,威懾秀肌惹的禍。

專政統治者當然希望全世界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睡得更香?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5
「文革」時期,國家對農業的資金、物質投入繼續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了一定改善。197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貸款年底餘額總計為200.9億元,與1965年相比增長50.8%。十年間,全國農業總產值指數增長24.5%。

從生產總量上看,1976年,全國農業總產值達12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65年增長35.3%。但另一方面,1976年中國人均年消費糧食只有381斤,低於1952年的395斤。

這是因為,「文革」時期有許多政策因素嚴重影響了人均糧食消費數量。一是,人口增長——1966年至1976年人口年增長率平均為2.3%,明顯高於1950年至1978年的2%。而且1963年至1965年年均增長率高達2.5%,這部分新增人口也必然會給「文革」期間的糧食生產造成進一步的壓力。二是,實行了備戰備荒的「廣積糧」政策,使人民得不到較多的消費。三是,不進口或進口糧食較少。

實際上,這一時期糧食生產是有所增長的。1976年糧食產量5726億斤,比1965年增加了1836億斤。在人口迅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產量也由544斤增加到610斤,增長了12.1%。其他農作物總產量也有—定增長,但按人口平均則幾乎沒有增加,油料、棉花還分別比1965年減少20%和25%。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5
「文革」時期,科技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成果。如,1966年10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1967年6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建成並試航成功。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比常規稻一般每公頃增產750多公斤,對促進中國糧食增產起了重大作用。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6
以「大躍進」后的三年困難時期做參照。以1952年的工農業總產值指數為100,1962年的指數為173.1,比1958年的221.9下降了22%;而1976年的指數為626.6,比1966年的314.7增長了99%,十年中翻了將近一倍。然而,似乎走資派沒有把「崩潰」一類的詞語用在1959-1961年。大概還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運動對走資派造成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太過嚴重,教訓太過深刻,走資派們才會把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情況推及經濟方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6
從文革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統計數字上看,文革時期的經濟取得了發展,是明顯的事實。關於年平均增長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4.9%。具體到各年,動亂最嚴重的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餘各年均為正增長。關於階段發展指標,1976年與196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9%,社會總產值增長77.4%,國民收入總額(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53%,關於生產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產品產量相比,鋼增長33.5%,原煤增長91.7%,原油增長499%,發電量增長146%,農用氮、磷、鉀化肥增長117.7%,塑料增長148.2%,棉布增長20.9%,糧食增長33.8%,油料增長61.6%。(《中國統計年鑒(1993)》,第57、50、33、444―447、364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時期的這些統計數字是否準確,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的文章回答說:「現在公布的十年內亂期間的數字,儘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數字來之有據,又經過反覆核對,可以說是基本可靠的。」( 李成瑞:《十年內亂期間我國經濟情況分析--兼論這一期間統計數字的可靠性》,《經濟研究》1984年第1期。)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7
從各個經濟部門情況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發展。

工業交通方面,1965年開始並持續到70年代末期的三線建設,歷時三個「五年」計劃,投資2050億元,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得到了長足進展,建立起攀枝花鋼鐵公司、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機器製造、能源、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鐵路幹線,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工業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狀況,形成有較大規模、門類齊全、有較高科研和生產能力的戰略後方體系,促進了內地的經濟繁榮和文化進步。到70年代末,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由建設前的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佔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職工人數由325.65萬增加到1129.5萬,增長2.46倍。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3.92倍。1972年以後,以毛澤東、周恩來批准的「四三方案」為中心,投資幾十億美元和200億人民幣,從國外引進了26個大型成套設備和技術,建成了北京石化總廠、上海石化總廠、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等幾十個冶金、化肥、紡織大型企業(周註:我現在所在的工廠,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向國家上繳5億元的利稅),基本滿足了國家對這些部門的需要,並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文革時期,石油工業得到飛躍發展,陸續開發和興建了大慶、勝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瑪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產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還先後在四川、江漢、陝甘寧組織了三個大石油勘探會戰,探明和建成遼河、任丘、江漢、長慶油田。從1966年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突破1億噸,使中國由「貧油國」躍居世界第8產油大國,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回復 yongbing1993 2022-5-23 23:47
農業方面,除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外,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建國以來成就最大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與1965年相比,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產量增長5.7倍和65倍,農業用電增長4.7倍,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擁有量增長4.9倍,農用化肥每畝施用量增長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增長41%,全國機電排灌面積和水電站機電總裝機容量分別增長355.58%和643%;1975年全國機井數比1965年增長935.89%。(水利電力部編:《中國農田水利》,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頁。)抗自然災害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以全國受災面積基本相同的1976年與1965年相比,成災面積由53.9%下降到26.9%。(國家統計局編:《建國三十年國民經濟統計提要》第74頁。)這些農田灌溉和排澇條件的較大改善,為以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個體經營方式抗禦旱澇災害的侵襲,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尤其是80年代國家對農田水利的投資相對較少並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資在發揮效益。至今我們的水利設施的80%還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見新華社2000年6月5日報道)。(有人問:說現在吃文革老本,至少在水利建設這一點來說,是不錯的吧?)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6: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