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太監文化,一種權利意識的閹割

作者:koolaid  於 2018-5-11 20: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太監已經遠離了現代社會,但對中國歷史上太監文化的考察,卻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瀏覽史書,歷朝歷代的興衰更替,太監的身影總是伴隨左右,而且常常成為歷史事件的主角,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最著名的就是漢代後期的十常侍之亂,而明代的魏忠賢,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據說是太監的鼎盛時期,到明末時期,宮廷里的 大小太監有十萬人之多。這是什麼概念?如果北京當時有100萬人,十分之一都是太監,比朝廷官員還要多,等於是紫禁城衛戍部隊的數量了吧?但是,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他們毫無抵抗能力。
太監的來源應該是貧苦的社會底層,一些家庭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孩子送進宮裡,減輕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是,一些人當了太監后,接近了權力中心,地位和財富急劇上升,竟然起到了示範作用,於是,源源不斷地有人主動把孩子送進宮裡,成了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當時,朝廷是不許民間私自閹割的,想進宮當太監,家裡必須有幾個孩子,然後報名登記,等待宮裡選用,如果私自閹割要受到嚴厲處罰。可是,在民不聊生的年代,當太監的好處實在太多,誘惑實在太大,一些人便不顧禁令,私自閹割,通過各種關節把人送進宮裡。而主掌宮廷事務的太監,為了擴大自己的隊伍,也睜眼閉眼地大量招收。只要不是假的就行。
為了一口吃的,人竟然要捨棄自己最重要的器官,現在社會的正常人是難以理解的。但對於生活窘迫或急於出人頭地的家庭來說,這又不失為一種選擇。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證明,人一旦失去了最重要的器官,在別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事,其本人竟可以承受,而且,由此演變出了一種新的人格,或稱無性別人格。
人沒有了性別器官,應該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了吧,因此,其人格也不是一種完整的人格。一旦人格不完整,他必然全身心地依附別人,把別人的喜怒哀樂當作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太監對主子,無不死心塌地。對自己失去的人生體驗,要用其他方式加倍補償。這也是太監為什麼心狠手辣,因為人類的正常情感和道德約束對他們這個群體是不起作用的。這也是明朝的東廠大量啟用太監的緣故吧。
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有很多自主意識必須具備,其中包含天賦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基本觀念。人類的全部需求,不僅僅是吃飽喝足,還有精神需求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追求,對個人在政治生活上的權利實現等等,否則,人類社會就無法區別與動物界。
但是,在各種社會形態中,長期的歷史文化會漸漸消磨部分人類的自覺意識,如果沒有一場席捲社會的文化啟蒙,有時竟然難以喚醒。如果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再有意地對人們的這種意識加以閹割,用恐懼或物慾等種種手段加以蒙蔽,那麼,長期浸淫在這種文化里的芸芸眾生,真的會喪失自覺的權利意識,對統治階級的各種恩惠心滿意足,把統治階級的驕橫淫逸當作自己的幸福生活,並為之歌功頌德,樂不思蜀。甚至為了維護聖上的龍心大悅,不惜對人群中間偶然冒出來的一點非主流意見大加鞭撻,群起而攻。就好像太監的心理,我的玩意兒已經沒有了,你竟敢還讓那話兒蠢蠢欲動,大逆不道!
所以,幾千年過去了,太監文化還像一種基因一樣,在有的部落里揮之不去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1: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