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米壽未敢忘憂國——資中筠博文印象

作者:春花秋月何時了  於 2019-1-25 07: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米壽未敢忘憂國——資中筠博文印象                     
   
   
    資中筠,女,1930年生於上海,資深學者,國際政治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
    屈指算來,今年恰逢資老的米壽之年(88歲),看到老人家身心愉悅,可喜可賀。
    作為一位權威學者,社會精英,她完全可以養尊處優,置混沌世道於度外。然而,社會學者的良知與責任感卻讓她欲罷不能。透過今天中國社會的浮躁與奢華,面對著當下享受寬裕的物質生活而付出難以承受的社會成本,像巨石壓在的她心頭。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洞察、辨析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作出理性的論證與判斷成為她當仁不讓的的選擇。
    她有從舊中國到新中國變革歷程的切身體驗,也有在西方國家的工作生活經歷。兩種社會制度的反差,兩種價值觀的撞擊引發了她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新中國60多年風雨兼程的洗禮以及近年來的「改革開放」,都讓她內心無法平靜。
    她的博文以深刻,翔實的筆觸,抨擊了新中國知識分子,在「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漫長歲月中被折磨、被摧殘的罪惡。揭示了作為社會進化先知先覺者的新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鬥爭的打壓下被挾持的歷史教訓。
    她說:「進行全體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對是非的判斷權全部收繳上去。以一人之是非為是非,愚民政策臻於極致。讀書人失去獨立思考的權利,逐漸成為習慣,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整肅中,逐步被培養成為領袖意志的「馴服工具」。
    事實上,在政治的高壓下淪為「馴服工具」的豈止知識分子。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千百年來,老百姓總有一種情結:總希望能有「明君治世」、「天下太平」。美好的願望使得人們滿足於在舊傳統中乞天佑人,循規蹈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委曲求全的惰性思維,即「惰性文化」。這種「惰性文化」正好與當權者維護舊體制和既得利益相得益彰。「依法治國」成了「望梅止渴」的噱頭。
    資中筠目睹了文革中的學術界,多少碩學大儒否定自己積幾十年學而思、思而學之所得。放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是被迫還是自願?這種情況是怎樣形成的?她從客觀與主觀兩方面進行了探索。讓我們又一次領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於現代是如何被劫持,又重新打扮的歷史痕迹。讀其文能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切膚之痛。
    面對中國人錢袋鼓起來而精神卻趨於空虛的嚴峻現實,人們哀嘆: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看到不少人沉溺於「在歌舞昇平中苟安於一時」的現狀,她深感憂慮。
    在「中共高層應當直面的六個問題」一文中,她直言不諱的寫到:「現在確實有人不喜歡共產黨領導,而且近年來,不喜歡的人還在增多。然而,要承認,除了極少一部分人,時下很多現在不喜歡共產黨的人,原來曾經是非常熱愛共產黨,真心實意地高呼過共產黨萬歲的。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曾經衷心擁護共產黨的人(其中不乏不同時代入黨的共產黨員)離心離德,逐漸地不喜歡共產黨,甚至希望換一種政治力量來領導中國?對此,我們大家都要想一想。共產黨人,特別是共產黨的高層,更應當想一想,有沒有黨自身的原因?不要動不動就把反黨的帽子扣在人家頭上。」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思想文化領域,往往是有一點進步,立刻就以種種理由打回原位,動輒扣上「資本主義復辟」的帽子。近年來則多以「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為名大興問罪之師,可見社會進步之難。
    針對「無論是威望和執政能力,我國還沒有任何黨派和力量能夠取代共產黨」之說,資中筠心平氣和的寫道:「我也希望共產黨永遠地強大下去,長期執政,永遠執政。但是,共產黨不應為此反對、限制、打擊中國社會其他也想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起作用的其他社會組織和力量。」
    她尤其關心年輕人的成長與進步,對錯誤思想對青年人的誤導痛心疾首。並破除迷信,勇闖禁區,大義凜然予以澄清和糾正,是晚輩們難得的良師益友。
    她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簡單的拍著年輕人的肩膀說:「你們是早晨的太陽,祖國的未來,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然後便「德高望重」起來。而是以社會科學家的高瞻遠矚,處心積慮,唯恐在晚年有失一位老學者的社會責任。毅然決然的為人們做出了振聾發聵的提醒。
    資中筠說:「最讓人憂心的,除了腐敗,還有從幼兒園起就「摧毀」人的糟糕教育」。她說:「中國大學,特別是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名牌大學,招收的是中國最聰明的學生,卻用充滿謊言的偽史謬論來毒化摧殘他們的大腦。讓中國真正的思想種苗斷後絕育,葬送中國的希望和明天。是招天下英才而毀滅之,這是傷天害理的行為!這是我憂慮得非常深的一個問題,有時一想起來,真是憂慮得我經常晚上睡不著覺。」
    如資老所說:「隨著改革開放,封閉的國門再一次打開,中國人與百年前的先輩一樣,又一次「睜眼看世界」,又一次受到震撼。」
    面對當前的中國社會,她一針見血的指出:「瀰漫性的的腐敗從官場已經滲入各個領域,包括本該是凈土的教育、文化領域;行業失范,食品、藥品都可以下毒;各種傷天害理之事,乃至荒誕劇層出不窮。」
    多麼深刻的警示啊!她的博文稱得上是痛陳直諫的「萬民折」,建言獻策的「陳情表」,道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真希望我們的領導人能仔細的看一看,想一想。
    改革開放讓國人享受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經濟騰飛掩蓋不了中國社會日益嚴峻的政治、經濟及多方面的社會矛盾。政府官員的權力之手隨心所欲,導致公信力與社會認同感的每況愈下;道德的滑坡導致敢於負責任,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而我們的媒體卻熱衷於「報喜」,鮮於報憂,更無自責。這也是資老經常憂慮的事情。
    面對諸多腐敗乃至傷天害理的亂象,社會根本沒有制衡能力,一切由領導人隨意而為,缺乏制度的監督與保障。老百姓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憲法中寫的公民民主權利,只能是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人們不禁感嘆:「沒有選票,權力怎麼能被關進籠子里!」。
    據資中筠的女兒陳豐披露:母親曾接受單位黨組織的「約談」,「給我媽念了三條錯誤」:其中一條竟是「大肆鼓吹憲政」,聞之令人瞠目結舌。倡導「憲政」居然是犯了「錯誤」,那什麼是正確呢?按領導人的「旨意」鸚鵡學舌才是正確嗎?
    說道「大肆鼓吹憲政」,讓我想起了晚清「戊戌變法」的風雲人物梁啟超,因「大肆鼓吹憲政」,變法失敗后,為逃避清王朝的追殺,逃亡日本。而今天的資老太太只是受到「約談」,真應該感謝黨了!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網路對衝破禁錮,活躍思想的作用,構成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但是,面對著腐敗的瀰漫與滲透;面對著把「社會主義」嫁接到專制王朝的歷史慣性;憲政缺位,極左回潮導致的改革倒退;對正義感與理想也為現實的功利所淹沒的憂慮;對普世價值的追求;還有拒絕遺忘,追尋和揭示歷史真相的努力;這些在資中筠的博文中體現的尤為強烈。
    「亂世出英雄」,也為習近平「笑傲江湖」提供了契機。但是民選制度的廢止,使中國社會的民主制度倒退了一百年,一下子回到了「袁世凱」時代。國人的基本民主權利成為子虛烏有,社會的監督功能更遙不可及。腐敗嚴重的侵蝕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使得「憲政」離我們漸行漸遠。把江山社稷押在一個人身上,猶如讓國家走上了「獨木橋」,其隱患不言而喻。
    社會的發展進程缺乏民眾的參與是不可思議的,一個缺乏社會成員認同的社會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一個缺乏透明度的社會是危險的。
    資中筠質問:「反腐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保衛老百姓的利益,還是為了借幾顆腦袋穩住民眾之心,以保住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甚至只是為了保住祖傳的社稷?」可謂擲地有聲!
    在「頌聖文化為何一枝獨秀六十年」一文中,資老寫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賴走向市場經濟和向外開放之力,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只是現在已經到了拐點,可持續性發生問題;政治改革步履維艱,始終邁不出關鍵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則破壞大於建設。」這是她對當下的中國社會現狀實事求是的概括。
    她指出: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並非是自稱的「馬克思加秦始皇」,其實與馬克思的學說關聯甚少,而是「斯大林加秦始皇」。
    所謂「頌聖文化」於現代,其實就是以個人崇拜為導向的,忠君愛國的封建文化。毛澤東及其思想作為現代「頌聖文化」的代表,對它的迷信,上個世紀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事實上,從「毛澤東思想」造反起家到建國理政的歷史脈絡中 ,我們不難發現在「馬列主義」的標榜下,「毛澤東思想」集封建傳統於一身,就是現代版的帝王文化,亦可稱之為「井岡山文化」。改革開放就是在吃盡了「井岡山文化」的苦頭,交了昂貴的學費之後的一個進化。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某種意義說,是因為我們擺脫了「毛澤東思想」桎梏;摒棄了「兩個凡是」的錯誤導向,否則就不會有今天改革的成果。而把今天經不起經濟利益誘惑的腐敗墮落歸咎於背離了「毛澤東思想」,從小說是庸人自擾,往大里說是思想認識的倒退。
    在歷史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又有人在高喊要「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實際上是在否定改革開放來之不易的成果,重樹「井岡山文化」,把已經取得的進步又一次打回了原位。
    如果我們把資老「先天下之憂」的家國情懷只當一道風景來看一看,激動一番,然後會心一笑就走開了,未免愧對了老人家的一片苦心。一位米壽之年的老人,仍在為喚醒迷茫的人們,力挽社會沉淪之頹勢而奮力吶喊,這種魄力彰顯了她鍥而不捨追求社會進步的「正能量」,這種慨然擔當的勇氣不應該引起我們震撼嗎!
    她的博文不僅為活著的中國人樹立了一個光明磊落、正氣凜然的榜樣,也為當權者的「平安無事」敲響了警鐘。
    經過改革開放,今天中國人的物質生活並不比西方國家差,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嚮往西方世界,為什麼?是因為西方民主、開放的社會制度對習慣於祖祖輩輩守土為家,任勞任怨的中國人來說具有吸引力。殊不知人家在追求社會文明的進程中,無數「殉道者」所付出的,甚至是血淚的歷史代價,才走上了今天的社會民主之路。
    「既無殉道者,何來大道」;而新中國成立以來,追求社會民主的「殉道者」者以百萬計,卻始終未能修成正果。到西方去享受現成的公平民主的社會環境,體現一些人失望的心態。
    但是,遠涉重洋,願意去異國他鄉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畢竟是少數。儘管困難重重,一些堅持對中國社會民主的追求,義無反顧地推動社會進步的「開拓者」仍然在前赴後繼。你看,又有一位米壽之年的老人健步走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蘊育了一方文化。西方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競爭」,優勝劣汰的競爭沒完沒了。美國沒有固步自封的「偉光正」,與之相比,中國大陸文化主要特點就是「壟斷」,皇權式的壟斷。在這樣的體制下,不允許有競爭者的存在,因為競爭者在這裡被視為隱患,對高枕無憂的「壟斷機制」構成威脅,是絕對不允許的!
    半個世紀以前,人們還擔心「市場經濟」會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在飽受了幾十年「反覆辟」的折磨之後,上世紀的80年代,中國人終於掙脫了「階級鬥爭」的精神枷鎖,解決了溫飽問題,這個成績絕對夠不上「好學生」。在物質生活豐富而社會道德潰敗的今天,國人又開始了對「依法治國」的嚮往與追求,渴望「憲政」成為眾望所歸的期盼。衷心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闖過這道坎兒,爭取成為「好學生」!
    面對著當今中國社會充斥著的急功近利,以及濃厚的投機氛圍之中這個基本現實,資老的博文就像及時雨一樣,成為我們霧裡看花中辨析是非的利器。不為繁華的表象所迷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我愛看資中筠的文章,用事實說話,以情理服人的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博文中我看到了一位社會科學家勇於擔當的強者風範,彰顯了經歷過曲折時代而不斷咀嚼、反省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不甘淪落的思索、奮鬥與犧牲。她閃爍著理性的思想光輝讓人從心裡感到震撼與誠服,讓人們看到了真理與正義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讓已經習慣了與世沉浮,習慣於在大是大非面前安於沉默的汝我之輩感到羞愧!
    在「頌聖文化一枝獨秀」,領袖指示奉若神明的今天,我們來欣賞資中筠先生犀利,美妙的博文,一睹老思想家的文采當然是樂事了。

                             
                                                                                                                            2018-12-17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8: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