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劉龍珠律師法律評論:「讀書無用論」有道理嗎

作者:劉龍珠律師  於 2017-9-1 09: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劉龍珠

劉龍珠律師法律評論:「讀書無用論」有道理嗎

文/劉龍珠律師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中國科舉制度產生后,讀書就被看做是一件至高無上的事情。「學而優則仕」,讀書考取功名,是多少寒門子弟夢寐以求的榮耀,甚至不惜「頭懸樑」、「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雞」。即便是到了現代,讀書受教育在中國也備受推崇。家長們大都望子成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名牌大學出人頭地。每年的寒暑假,清華北大都遊人如織,而且有很多都是中小學夏令營團隊,不遠千里萬里來膜拜這兩所最高學府。

但是近幾年,一個相反的聲音——「讀書無用論」漸漸擴散開來。一些人覺得就算一路讀到了博士,也不如那些早早下海經商,賺得盆滿缽滿的人成功。君不見「快手」「鬥魚」等等直播網站,一大批教育程度不高,言行粗俗不堪的人,僅僅通過向別人直播表演或者日常生活,甚至不乏為了吸引眼球而毫無下限者,都能月入上萬甚至更多,有的一年就賺了幾百上千萬。而前段時間因為離婚鬧得滿城風雨的影星王寶強,自小習武,沒怎麼上過學,卻因為出演「傻根」等角色為大眾所熟知,收入一路飆升,早已在洛杉磯的富人區購買了豪宅。相比之下,有些寒窗十載終於取得博士學位的人,任職於各研究機構,收入跟前者比簡直不值一提。

從大環境來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等級劃分是遵從「士農工商」的順序,即使賺得再多,商人也是社會的底層,人微言輕。而要想達到「士」的階層,除了貴族大家靠世襲,平民只能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而走上士大夫之路。所以,讀書在古代是快速提升社會階層的最有效手段,它的「有用」無需質疑。而近現代等級觀念已逐漸瓦解,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切以經濟發展為重。市場經濟的盛行又為商人打開了廣闊的天地,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些改變也悄無聲息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范進中舉」這樣荒謬的事情已不大可能發生。於是,出現了「讀書無用論」,因為相比於其他獲取成功的手段,讀書已經不再那麼便捷。

狹義的層面讀書不一定有用

從狹義的、功利的角度來說,讀書是指接受教育,有用是指找到好工作,獲得高薪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書讀得好才能有用,而讀得好要滿足幾個條件。

如果一個孩子頭腦聰明,喜歡讀書,那麼親戚鄰居經常會說這個孩子「是塊讀書的料」。這就好比做飯,食材好做出來的東西才好。否則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天才往往從小就充滿好奇心,喜歡讀書鑽研,對任何事情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有這種智商和熱情,讀起書來自然是比別人高效很多。反之,如果不是讀書的料,不聰明又懶惰不愛思考,對這種人來說上學簡直就是噩夢。而且學得不好就更加低落不想學習,惡性循壞,只能混跡於學渣之列。

除了本身對學習的熱愛之外,對所學的具體專業是否感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畢竟不論哪個學科,系統而專業的學術性的學習,大多都是比較枯燥艱難的。就拿法學來說,外行看到的是律師的光鮮亮麗,特別是隨著各種律政劇的播放,律師成了大家心目中手執法律之劍,在法庭上舌戰群雄、氣勢磅礴的正義鬥士。而現實生活中,在成為律師之前,勢必要經歷一段煉獄般的法學院的磨練,熬夜看書,一寫就是幾十頁的案例分析,還要擠破腦袋進好的律所實習,這些都是常人所無法忍受的辛苦。如果不是出於熱愛,很難堅持下來,更不用說取得好成績拿到高GPA了。

另外,是否能找到世俗意義上的好工作,即體面高薪,還要取決於所學專業是否實用、有市場。為什麼在美國,大部分學生都想進法學院、醫學院或者商學院?是因為社會對這幾種專業需求量大,市場行情好。而相比之下,一些冷門專業,如考古、文學之類,雖然從長遠的角度看,對全人類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曲高和寡,需求量太小,即使GPA再高,發表再多的論文,想畢業之後從事相關專業且獲得高薪,也十分之難。因此,在狹義的層面,讀書不一定有用,想要讀書有用要滿足很多條件。

廣義的層面 讀書有用

在廣義的層面,讀書一定會有用。這裡的讀書是泛指,不僅指看書學習,還包括廣泛涉獵,讀課外書、看報刊雜誌了解天下大事。而有用也不僅僅指工作賺錢,而是陶冶情操、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平生最討厭讀孔孟寫八股,覺得那些一心讀書考科舉的人都是「祿蠹」,是蠅營狗苟之輩。而對於詩詞歌賦,他卻能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寶黛共讀西廂是書中最美的場景之一。大觀園建成之後,賈政攜他一同遊園,每到一處便讓他做對聯題匾額。寶玉詩詞典故信手拈來,妙語頻出,體現了極高的文學素養。這便是平時讀書積累所得,雖然他在所謂的「正經學問」上毫無建樹,但因興趣所致而鑽研詩詞曲賦,按照現在的標準看,也算是一個高雅的「文藝青年」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也正是因為不帶功利目的地博覽群書,才能寫出《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等這樣的傳世經典。

現代的大學中大多設有通識課程,學科跨度極廣,且不限專業,全校的學生都可以選。據我所知,北大就有《中國佛學史》、《地震概論》這種在別人看來用處不大的通選課,但是所選人數非常多,學生上課也十分認真。之所以設置這種課程,是因為學校希望學生不要局限於自己所學專業,應當開拓視野,廣泛了解各方面的知識,才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狹義的讀書,總有終止的時候,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在學校里當學生。而廣義的讀書,是伴隨人的一生的。「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有限的人生中能夠盡量多讀書,讀好書,儘可能地挖掘知識的寶藏,是一件受益無窮的事。

莎士比亞說:「三天出一個暴發戶,三年出不了一個貴族」所揭示的也正是功利主義所謂的「有用」與廣義層面的「讀書」之間的衝突。

 

Learning is a treasure.

讀書有用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7: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