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十九大報告看中國話語權的任重道遠

作者:文化視角  於 2017-11-17 04: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1評論

從十九大報告看中國話語權的任重道遠

中共近期召開的十九大標誌著中國新時代的開始。其實,對習近平自十八大以來的各類談話進行分析后,筆者就曾預感並期待這屆政府能夠為中華民族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這也是歷史不斷前進的必然。很簡單,1949年標誌著中華民族終於擺脫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直接干預(儘管還有遺留下來的台灣問題)。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在經濟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並開始逐步接近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到今天,中華民族的復興要求中國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增強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就是說,前兩個階段使得我們的硬體得以提高,現在需要我們的軟體,亦即我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要有質的提升,並能最終在這些領域裡引領世界。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徹底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正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那樣,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為了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就需要增強我們的軟實力。也就是說,中國說出的話要令人信服,使得國際社會願意接受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願意按照我們所提供的方法改變世界,最終使得中國能夠成為世界上的領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國內的輿論集中在中國要爭奪國際話語權,打破西方在國際上對話語權的壟斷。很顯然,在中國看來,這是又一場激烈的競爭。

儘管筆者不否認國際上在這方面存在著競爭。但我們總是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事情並不一定有助於實現我們的目標。例如,國內輿論總是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待各國在外太空的行為。但美國要送人去火星,並已經送探測器去太陽系以外的星空並不是從競爭的角度去思考的。相反,完全是從人類的好奇心,從人類要了解自身環境的願望出發的。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出發點,才使得美國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所以說,筆者認為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國際話語權這個問題。

與其緊盯在與其他國家在話語權上的競爭,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上面,放在如何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上面。在筆者看來,如果我們的文化有了質的提升,我們在國際上的表現也會水到渠成而有質的提高,包括我們的國際話語權。

譬如說,這次十九大報告就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我們可以不談報告的內容,僅就報告的形式來談如何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話語權。這次報告長達三個半小時,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報告。我相信這個報告是說給中國人民聽的,也同時是說給世界人民聽的。但是平心而論,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世界人民,有多少人能夠聚精會神地連著三個半小時不停頓地認真聆聽並徹底領會?除了極個別專家,普通民眾很少能做到,因為某種程度上這已超出了生理上的極限。一般來講,一個半小時之後人們的注意力就很難集中了,更不用說還要理解和領會報告中深刻的含義。由此可見,僅僅從形式上來講,這個報告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就有了折扣。

進一步來看,由於這個報告如此之長,所以各地方政府和機關要組織民眾進一步學習和領會這個報告,而這種傳達方式由於國情在中國是可以做到的。我們能夠組織世界各國人民來學習和領會十九大報告,讓他們知道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也是很重要的嗎?顯然不行。

為什麼西方的人權,自由,民主等理念在國際上佔盡上風?主要還是西方能夠把這些理念用言簡意賅的語言來表達,使一般的普通民眾都能很快地理解它們的含義,得到他們的認同併產生共鳴。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基本上都保持在一個小時左右,因為如此美國普通民眾都還有精力去聽,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斷。即使說中國黨代會的報告每五年才一次,所以要面面俱到,因而會很長。但只要超出人類的極限,再好的報告也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中國歷屆黨代會和政府的工作報告都很長,這其實反映出的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思維方式,而這也恰恰是我們文化中亟需提升的部分。本質上來講,中國文化是家長式文化,但這並不是貶義。家長式文化反映在父母對子女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家長要把自己的理念,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子女,而子女則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教育。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注重的是如何能夠有效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子女能夠理解和接受。但這種文化的局限性是忽視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也就是忽視了子女作為個體的想法和感受。

同樣,這種文化表現在政府層面就是政府要把自己的政策寫清楚,講明白。可以想象起草報告的專家們逐字逐句地認真推敲每一段內容的情景。但他們唯獨忽視了聽取報告的人民的感受。三個半小時的報告,人們是不是會累了?精力是不是會下降?效果是否會打折扣?當然,在中國總是可以組織大家進一步學習,但這種想法拿到國際上就行不通了,這自然也就會影響中國的話語權。歸根結底,由於我們自身文化的影響,我們更關注於如何把我們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而忽視這種做法是否能讓聽眾在短時間內理解並取得共鳴。

人們可能會說,在國際上我們會盡量做到言簡意賅,但這在操作上是不現實的。試想,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長篇大套,難以想象他一到重要場合就能做到語言精練,言簡意賅。事實上,現在國內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在做形勢報告時常常要講兩個小時左右,這實在是太長了。而在西方,政治家們總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包裝成簡單精鍊的語言,以期能讓聽眾很快就理解並接受,讓他們感同身受併產生共鳴。這是上百年文化的積累和沉澱,因為他們的制度逼迫所有的發言者必須要儘快和聽眾產生共鳴。回顧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執政者沒有這種緊迫感,所以在表達方式上就會完全不一樣。正因如此,我們僅僅在表達方式上就有了缺欠,致使我們的國際話語權一直難以提高。

所以,中國需要從自身的提高做起,從關注和他人的交流做起,既要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持續下去,我們的文化就會得到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會隨之得到增強。

 

 

 

 


高興

感動

同情
2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琴瑟 2017-11-17 06:11
這也能叫進步,明明是政治倒退嘛,大倒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12: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