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心向吳哥之四

作者:miumiuwonwon  於 2015-4-3 06: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1評論

關鍵詞:吳哥, 大圈, 古木參天

(大圈)行程順序:聖劍寺→涅槃宮→塔遜寺→比粒寺→塔布蘢寺→茶膠寺
聖劍寺(Preah Khan)

聖劍寺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修建的家廟。整座寺廟規模龐大,方圓近一平方公里,由三層圍牆所包圍。廟裡的主體建築呈十字型,十字型的四個末端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十字型相交處則矗立著中央殿堂,中央殿堂與大門由拱頂長廊連著的。因為西大門靠大馬路,所以遊客一般都從西大門進從東大門出。
院內暗藏著若干不知用途的建築。

圍牆與長廊交匯處的塔門。

塔門牆體上的浮雕。

東西向長長的門廊和走廊,一門套一門,由近漸遠,一眼望去看不到頭。

長廊的屋頂已大部分坍塌,只是偶爾在一些角落,還能一窺原貌。

只要細看披滿著精美浮雕的牆壁,就能感覺到聖劍寺的大氣與非凡,也間接證明了它在當時不一般的地位。

中央殿堂內有一座小佛塔,裡面安放著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

就當我們圍著小佛塔仔細觀察的時候,眼前突然冒出一個身穿制服的保安。他用還算流利的英語向我們問好並小聲開始介紹起來。保安介紹說,由西往東方向的門廊一道比一道矮,人們越往裡走頭越低,像是在敬拜神靈,因此是普通老百姓走的通道;而從東進來的甬道則是國王走的,那邊門廊修建得高大威武一些。他還介紹說,我們在軸線上會發現帶有托盤尤尼(Yoni,代表女性)的石柱林伽(Linga,代表男性),人們想生男孩就摸摸石柱,想生女孩就摸摸托盤,想增強生育能力就把水淋到石柱上,再從托盤的槽口接來喝。我們有一句沒一句地聽著,心裡盤算著怎樣儘快地將他打發走,於是抽出一張一美元的紙鈔遞給他,保安面無表情地接過紙鈔並說:「Two persons two dollars.」 媽的,一分鐘一美元,你都快趕上比爾蓋茨了!
院內儘是幾十米高的古木,樹冠衝天,盤曲的樹根在地面、在院牆、在屋頂四處擴張,演繹著「樹與寺的生死纏綿」。

靠近東大門的地方有一座整個吳哥獨一無二的兩層石造建築,乍看上去它很像古希臘神廟:它底下一層的柱子是圓形的。有人說這裡就是存放聖劍的的塔廟,亦有人說它是藏經閣......

東大門牆外的「鳥人」Garuda。

和蛇精Naga。

涅槃宮(Neak Pean)

涅槃宮,高棉語即為「纏繞的巨蛇」,其中央殿堂平台被兩條大蛇雕像所纏繞,它們在雨季池水漲滿的時候彷彿漂浮在水中央,因此涅槃宮也被稱為「龍蟠寺」。
與通常蓋有五座寶塔的吳哥神廟不同,建在一座小島上的涅槃宮裡只有五個正方形水池:正中間一個大水池,為聖池。據說古代人們在聖池底部種滿藥草,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水池便成為葯池。聖池的水通過暗道分別流入東西南北四個小水池。據說每個小水池的水有著不同的療效,病人先由醫生診斷病症,然後遵循醫囑到相應的小水池沐浴進行治療。
通往涅槃宮的引橋是建在水上的,兩邊的樹被水掩蓋了一大截。走在橋上,置身於藍天白雲下,白色的樹和如明鏡般的倒影中,我彷彿是要走向一條「涅槃之路」。

聖池中央的寶塔宛如一顆水上明珠。

引橋上遊客摩肩接踵,引橋下部分水域的水面上長滿了碧綠的浮游植物,如同一大塊細軟的地毯。

幾簇荷花引得遊人醉。

塔遜寺(Ta Som)

塔遜寺又名「塔遜將軍廟」,是一個方方正正、規模很小、建築和雕塑藝術都不太突出的佛寺。我們從西塔門進入。

不消一會兒便行至東塔門。

過了門洞,就出了塔遜寺。回望,可看到一棵巨大的榕樹包裹了整個門廊的景象。樹與四面佛塔相互陪伴了千年之久,這是整座寺廟的點睛之處,故成為塔遜寺的標誌,頗受遊人喜愛。

比粒寺(Pre Rup)

印度教認為火能洗清人生的罪孽,人死後要火化靈魂才能得以超度。而比粒寺正是古代高棉皇族火化變身的地方,因而又稱作「變身塔」。
下午四點的比粒寺還在暖暖的陽光下打盹兒,遊客寥寥無幾,四周靜悄悄的。

在比粒寺頂層,有四座附塔分別位於四個角落,正當中則矗立著雄偉的主塔。(註:以下圖片有被ps過)

比粒寺建築很高,爬上頂層四面都可以眺望原始森林鬱鬱蔥蔥的景色,是繼巴肯山之後第二個值得看日落的地方。

五點左右,人群已經開始熙熙攘攘起來。

來比粒寺觀看日落的大都是自由行的老外。他們不像我們到此一游或是為了多拍照片而行色匆匆,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裡是為了切身感受千年沉澱的孤寂,靜聽遠古高棉的聲音。

如今的比粒寺,裊裊青煙早已散去,特權與神秘也不復存在,只有那一輪火紅的落日,千百年來永不改變。

塔布蘢寺(Ta Prohm)

塔布蘢寺的出名,與Angelina Jolie主演的《古墓麗影》(Tomb Raider)有很大的關係。而《古墓麗影》之所以會選擇在塔布蘢寺取景,正是因為這裡瀰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息——隨處散落的斷壁殘垣、盤根錯節的參天大樹、破敗坍塌的廊道城牆、還有斑駁陸離的宮室房屋......
塔布蘢寺與聖劍寺不論在建築結構上還是自然景觀上都非常相似,它們的主體建築同為十字型;它們都擁有精美絕倫的石壁雕像;寺院幾乎全被古樹吞噬......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塔布蘢寺是闊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供奉自己的母親而修建的,是「母廟」,而聖劍寺則是「父廟」。
先來幾張俄羅斯人用無人機拍攝的俯瞰照。

頗有氣勢的橫廊前殿和中央台道。

寺廟的長廊、圍牆、佛塔等在落成時,這些樹或許還未發芽。如今,前者倒成了「配角」。

這棵樹的巨爪緊緊地抓住圍牆,樹榦直插雲霄,樹冠遮天蔽日。

透過這些重重迭迭的門窗,你想到了什麼?時光邃道?

這裡的古樹太過強大,以至於「絞殺」了很多建築,四處都有坍塌的痕迹。

Crocodile Tree,塔布蘢寺「三明星」之一。

人人都想要跟「明星老大」合影。

「明星老二」Tomb Raider Tree。樹根和廟門融合在一起,兩者緊緊擁抱永不分離。

「明星老三」Waterfall Tree。

也許,只有這麼巨大的自然力量才能與佛祖抗衡。

塔布蘢寺牆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得比較完好,仙女們姿態優美,表情動作豐富。

深邃的院落,幽深的迴廊,隨意的一瞥,都很有感覺。

不急著離開,在塔門外再次感受下失落的王國。

茶膠寺(Ta Keo)

我第一眼看到茶膠寺的時候就覺得它與眾不同。首先,它的顏色發青——整座建築全都由長條青石堆積起來;其次,它非常樸實,幾乎沒有精雕細琢的痕迹。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座寺廟是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為自己建的葬廟,但後來,闍耶跋摩五世突然去世,導致工程停建。
未完成的事多少有些遺憾,可換一個角度看遺憾,遺憾也是一種美——殘缺之美。你說呢?
路過茶膠寺隨手拍的一張全景照。

通向中央聖殿的石階凹凸不平。每道石階高約一尺,寬度只容勉強側放腳掌,因此需要側身攀爬。

還沒有來得及雕刻的聖塔。由此可見,吳哥建築都是先將石材構築好后再進行打磨雕刻,其建築技術是「先堆后雕」。

或許是在西方呆久了的緣故,我總覺得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特別悶騷。烈日下打遮陽傘的絕對是亞洲人;突突車上戴著卡通口罩或者皺著眉誇張地用手捂著鼻子的不用細看就知道是亞洲(韓國)人;還有這位大媽,您臉上的這副鷹鉤鼻巫師面罩,你自己一定會覺得很酷很時尚吧?然而在我眼裡卻有點幼稚可笑。

茶膠寺也是一個看日落的地方,雖然它的視野不如巴肯山和比粒寺,但遊客少,很幽靜,效果應該不錯。

寺廟對面的老樹盤根錯結。

謝謝點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月光明 2015-4-4 19:08
給人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謝謝介紹!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8: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