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萬安山下我的家

作者:sanmiwu  於 2017-3-4 13: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luantanqin|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7評論

關鍵詞:我的家, 萬安

我出生在萬安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在那裡長到13歲,萬安山有我童年的記憶。

真正聽說萬安山這個名字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但也不是從父老鄉親的口裡,更多的是從網路上,微信上,還有我的土豪同學那裡。

那天同學在微信上說,

「回來吧,我請你到萬安山去玩,野生動物園,全國滑翔傘定點聯賽舉辦地,全國一流的滑雪場,比你們加拿大的一點不差。」

激動,趕快去百度一下,網上是這麼說的:

萬安山在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與洛陽市伊川縣呂店鎮交界處,海拔937.3米,嶙峋聳立,冰雪覆蓋,風霜酷寒。山在層巒疊嶂中巍然聳起,東接嵩岳,西達伊闕,共同構成洛陽南面的屏障。

李村鎮和呂店鎮的交界處,那不就是我家嗎?怎麼沒有聽說過?真有這麼美麗的景緻?

帶著疑問往下看:

萬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當地人又稱南山,與中嶽嵩山遙遙相對,溝壑深險,巍峨壯觀,為洛陽東南之要衝。魏文帝嘗獵於此山時有虎超乘輿,孫禮曾拔劍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

還是一臉的霧水:

萬安山又名石林山。每於冬天雪晴之後,平地及其它山上的雪已化凈,而石林山頂還是一片白皚皚的積雪,映著陽光,分外奪目,為舊時洛陽八小景之一,名「石林雪霽(指雨雪後轉晴)」。山南麓伊川縣呂店鎮鐵李溝村一帶盛產長壽石「麥飯石」,故村子被譽為長壽村。萬安山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十二、十月十五有廟會,遊人如織。

真的是好美,連名字都有一大串。

我後來仔細看了地圖,禁不住啞然失笑,萬安山,玉泉山,大石山,石林山,南山,說來說去原來就是你啊。

我於是給同學回到:「謝謝你請我到我家去玩。」

欣喜之餘,我想起了漢高祖。

漢高祖原來不叫漢高祖,鄉里人喚他作「劉三」,這麼多名字的萬安山原來也不叫萬安山,它其實就是小時候我們村裡人說的「東山」——它坐落在我們村的東邊,站在村口一眼就能看得到,山頭上清晰地看到有一個圓圈,像是人頭上戴著的花環,大人們說那是石頭砌起來的山寨。

東山還有一個名字叫潘溝山——離山更近還有一個村子叫潘溝村。

網上說的萬安山應該是比我小時候的東山要大得多,連我姑姑她們家那一段也一併算進去了——就像是現在的老家和潘溝村,和諧到一起大有成為一個大山張村的架勢。

老家山張村人大多姓張,百家姓上算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姓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老家的地貌用四個字形容叫「溝溝坎坎」,除了曬穀場,我印象中幾乎沒有一塊地是平的。

祖輩們喜歡把家建在山坳里,據大人說戰亂時避難,山坳里容易藏身。

這個我是有體會的——雖然我生在新中國沒有經歷過戰亂。

山坳里最典型的住宅是窯洞,不管院子有多大,房子有多少,家通常都背靠著山坡;山坡是黃土,挖進去就是一個山洞,用磚拱個弧形的頂,裝個窗戶裝個門,放張桌子放張床就是一個家——我上小學前的大部分時間就住在窯洞里。

我家的窯洞分了前後兩截,前邊半截是有磚牆的,後邊的半截就只是個土窯,延伸進去有很深,旁邊挖過去像一個迷宮,黑窟窿東的,我小時候沒有大人陪著很怕往裡去的那種。

跟城裡普通磚結構的房子相比,窯洞有它居住上的優勢——保溫性能好,冬暖夏涼。

老家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普通的房子到了冬天很冷,屋裡水缸里的水最冷的時候上邊會結一層冰,窯洞里的不會;盛夏季節,艷陽高照,外邊氣溫35度,知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窯洞里卻可以蓋了被子睡覺。

窯洞的缺點當然也有,光線不好是一個,另外,把家安在山坳的窯洞里,交通運輸是一個問題。

在我小的時候,工業化肥還不是很普遍,給莊稼施肥用的多的是農家肥——就是人畜糞便和泥土的混合物。

把這些農家肥運到山坡上的莊稼地有兩個途徑,一是扁擔挑,還有就是兩個輪子的農用板車。

扁擔的效率低,板車一次可以裝很多,但要把這個板車拖到山坡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夏天剛下過雨,道路被沖的青石暴露,車輪卡在那裡動不了是常見的事情,生產隊里飼養的牛馬是拖車的好幫手;小朋友碰上這事也都樂意去幫忙,放學路上遇到爬坡的車子,他們總會走過去在後邊推上一把——寫作文,記錄好人好事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板車的另外一個用途就是載人——春節上外婆家去的一個很好的交通工具。

我外婆家住在萬安山的另一邊,和我們分屬兩個縣,就是網上說的伊川縣。

每年農曆大年初二去外婆家走親戚是我兒時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新衣服,新帽子,我們家的男孩子們通常是一身藍或是一身綠,帽子上別一個紅紅的五角星,上衣的領子上也通常會縫上兩塊紅絨布做領章,這是逢年過節男孩子們的標準裝束。

小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拖家帶口出一趟們不容易。

頭天晚上備好給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的禮物——通常是籃子里裝上一塊兩寸厚帶皮的豬背肉,一撮紅薯粉條,兩包糕點。

初二起個大早,穿好衣服吃好飯,收拾停當盼著出發。

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是多子多福的老觀念,農村人孩子多,通常一家最少是三個娃,等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準備好,差不多已經日出三竿了。

記憶中的外婆家離我們很遠很遠,要翻山越嶺走上老半天,累了,爸爸媽媽抱一會兒,背一會兒,走走歇歇,見到外婆的時候也差不多該吃中午飯了。

如果有板車,就可以最少把孩子們都放在板車上,不用走路,鋪上草席,褥子,蓋上被子,還可以一邊走,一邊打牌,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外婆家裡好,冬天去可以吃到花生,臨走時塞滿衣服褲子上所有的口袋;夏天去可以吃到西瓜,還可以去河裡摸螃蟹——這些都是老家沒有的,老家有山沒有水也沒有河。

上外婆家要翻過萬安山——當然不是從山頂上過,只是孩子們淘氣的時候才會爬一爬,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我外婆家,還有村外那片茂密的柏樹林和田野里石龜馱著的高大的墓碑,那裡長眠著宋朝大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不單山頂景緻好,萬安山腳下也有無窮的樂趣,山腳下的路旁原來是有一間小屋的,就是古人常說的驛站,過路的人累了可以在裡邊歇歇腳,喝口水。

萬安山下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就是那裡的石頭。

我對石頭並不陌生,我們村裡有的是大青石,老家門口那顆千年皂角樹下的大青石板是我兒時和夥伴們玩耍,和泥巴的地方,也是夏天大人們吃晚飯聊大天的地方,我們也曾圍在那裡聽外鄉人敲著手鼓說書,也曾在那裡聽我們鄰居——瞎子阿欣拉二胡。

萬安山腳下的石頭不一樣,薄薄的,一片一片,輕輕一敲或是兩手一掰就能斷開,上邊還可以畫出字的那種;

還有路旁那些沙一樣的不是土也不是石的碎末,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閃閃發光,如金箔一樣煞是好看;

我每次從外婆家回來路過那裡總是會撿上一些「寶貝」帶回家。

儘管樂趣多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萬安山總的說來是座沒有任何價值的荒山,雖然我奶奶曾經走很遠到山上的廟裡拜佛,我也曾經在夏天的時候和姑姑家的孩子上山去玩耍,碰到的卻是些讓我不很開心的東西——蜘蛛網和山澗小溪里扭動著腰肢的水蛇。

也許是靠近山的緣故,老家自然條件里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水,靠天吃飯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春天雨水來臨之前忙播種,夏天暴雨來臨之前忙收割,秋天地里掰玉米,切,曬紅薯片,綉谷穗,月亮高掛的晚上,在地里忙到半夜的不只是大人,孩子也有,風調雨順是庄稼人年年的期盼。

後來就修了陸渾灌區工程,一口井從我家門前50米處打下去,很深很深,然後再往兩邊挖,貫通了整個山區,我也是在那時體會到外面的世界很大,有很多跟我們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也見識了大工程用的腳手架,把井裡挖出的碎石吊到地面上來的卷揚機,裝碎石的可以在鐵軌上推著跑的翻斗小貨車;也看到過鼓風機,雷管,炸藥,看到過礦難,見到過受傷及死去的礦工。

在我離開老家之前,村民的吃水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大家集資挖過很多井,卻都沒有挖出水,飲用水靠的是兩口山泉,離村裡很遠,我上小學的時候,跟班裡的孩子一起去那裡抬過水——一根棍子,一個水桶,兩個人一前一後,為了防止不讓桶里的水灑出來,通常在上邊放上幾片樹葉,來回一趟差不多要花兩節課的時間——名正言順不用上課對我來說也算是好事情。

靠近老家的萬安山上沒有水,也沒有樹,從村頭看過去只有岩石和荒草,冬天的時候北風呼嘯,有時候隔壁村的村民會在山上放野火,漫山遍野的火,會把整個天空都燒得通紅通紅,是我童年記憶中的一道亮麗的景觀。

萬安山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了,起源於山上的白英石。

我們村裡山坳里的大青石可以開採后拉到水泥廠粉碎燒制水泥,白英石不一樣,它們通體雪一樣的白,是石頭中的貴族,上等的建築材料和裝修石材。

為爭奪開採權,村民集體參與械鬥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在矛盾和爭執中,萬安山的白英石被一塊塊採下來,運出大山,支援著國家的房地產建設。

老家面貌的真正改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地質勘探隊在村北口探出了地下水源,一口井打下去,水咕咕地往上冒,村民家裡通上了自來水。

後來就有人來開發萬安山,要把它打造成一個休閑,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我上次回老家時,山上也通了自來水,大爺,大媽們一顆顆在山上栽種果樹,挖掘機,推土機,修路機來來往往,進山的地方也豎起了大牌子,「萬安山山頂公園」。

萬安山頂面貌一新,人來人往,我老家的房子卻由於常年沒人居住,已經破敗不堪,山坳里的鄰居把家也都搬到了坡上的新房裡。

失去了躲避戰亂的功能,窯洞大都被遺棄了,我出生的窯洞半邊已經倒掉,站在外邊就能看到窯洞里我睡過的炕,還有奶奶當年在牆上畫的畫。

時光流逝,山村在變,萬安山也在變,只有老家院子里我小時候爬過的那棵紅棗樹還在一成不變頑強地每年結著果子,紅紅的果子向孩子們講述著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秋天的雲 2017-3-4 19:39
很生動
回復 tea2011 2017-3-4 20:46
親切的回憶
回復 fanlaifuqu 2017-3-4 20:56
今非昔比了!
回復 sanmiwu 2017-3-5 00:18
秋天的雲: 很生動
謝謝啦,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回復 sanmiwu 2017-3-5 00:20
tea2011: 親切的回憶
是啊,越是久遠越是親切
回復 sanmiwu 2017-3-5 00:26
fanlaifuqu: 今非昔比了!
土雞變鳳凰,主要還是有潛在的素質
回復 shen_fuen 2017-3-5 00:44
萬安山,玉泉山,大石山,石林山......戰亂, 洪水時都可以避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