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用中文教英文(2)

作者:楊立勇  於 2018-6-10 10: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英文分享|已有1評論

(楊老師教學筆記)
我用中文教英文(2)

上次提到英語閱讀過程中根據中文思維習慣對英語複雜句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的好處。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已經帶有中文習慣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會碰到什麼問題。

1. 機械的對應辭彙捆綁 :
比如:漢語思維習慣的學生,慣於把中文的「有」與英文的「have」固定捆綁在一起,例如:

「獲得知識的來源有很多。」讓學生用英語表達同樣的意思,往往就會有這樣的句子出現:
「Getting knowledge has many sources. 」
這是很明顯的中式思維的英文。比較通順的英文應該是:
「There are many sources to acquire knowledge . 」
我發現,中國學生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會熟練掌握何時用「have 」何時用「There (is) are 」來表達漢語中的「有」。

2. 漢語有省略主語的習慣,而英語則行不通:
「. . . 。如此一來,就不會再重複別人的錯誤,並且能夠以他人的成就作為我們行動的基礎。」
學生會依樣畫葫蘆:
「In this way , not repeating others '  mistakes , and taking others' achievement as our action foundation . 」
由於沒有主語,這樣的英語不是一個完整句,是一個「斷句」(run-on sentence)。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把漢語中被省略的主語補上:
「In this way , we won't repeat the mistakes of others and build on their achievements. 」

類似的漢語有很多,如:
「如果要有新的進展,就必須要付諸行動。」

3. 語序的調整:
漢語中有大量帶有很長定語的句子,一旦轉化為英語,其語序必須用從句來後置調整,才符合英語習慣,如:

"凡是觀看新聞性及教育性節目的人可以學習許多新事物。"

「Those who watch new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 can learn many things. 」

「兒童可能會模仿在電視或電影中看到的行為。」 

「Children may try to imitate acts that they see on TV or in the movies . 」

對這些中文思維習慣根深蒂固的學生,我反其道而行之,讓他們把一篇淺顯的中文作文翻譯成英文,從中立馬就可以看出學生慣犯的錯誤,如單複數不一致,時態不一致,斷句,邏輯混亂不清等毛病來。經過若干次的糾錯,學生的錯誤明顯減少了,行文也開始通順起來。

我用中文教英文,讓學生的中文思維習慣與英語的思維習慣慢慢靠攏融合,竟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給了我一種啟示:對任何一種語言的初學者,用學生的母語來啟蒙,也可以殊途同歸,達到目的。比如:教土生土長的華裔孩子學中文,是否也可以用英文來教更好呢?不妨一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18-6-10 18:33
切磋:

1)sources of knowledge, or      ways to acquire (obtain,get)knowledge

2) People can learn new stuff from new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
3) Children may imitate acts (or actions?)they saw it from TV or movies.

(只是從順口一點的角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7 09: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