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寫作、人生和旅行(愛城筆友會活動講稿)

作者:水穿石  於 2017-5-25 14: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讀書俱樂部|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寫作、人生和旅行有什麼聯繫呢?這三者之間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聯繫呢?寫作、人生和旅行對我而言, 都是探索的、不斷學習的過程,是對世界和自我不斷發現的過程。下面就以古今中外幾個具體例子來看看我對這三者關係的總結。

我們為什麼旅行?大家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 用古人的話說,旅行就是「行萬里路」。明代的 徐霞客是大家都知道的旅行家。他從22歲開始遊歷中國的山山水水,直到他54歲病逝,幾乎一生都時間都是人在旅途。他遊歷了21個省,考察了各地的地理地貌,尤其是他對熔岩地形、火山和溫泉的記載,提供了寶貴的地理資料。他寫下的《徐霞客遊記》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人民日報》曾對徐霞客有這樣的評價:

隨著徐霞客種真正意上的專業旅行家的出,旅遊才正式作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入中國知分子的思想意和文化生活之中,並從士大夫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獨立了出來,步入迅速展的代新道。(http://baike.baidu.com/view/5614.htm

《徐霞客游》也被視為中國旅遊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這樣紹這部旅遊巨著的主要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幾點:

1)寫景事,悉從真中來,具有厚的生活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常運用動態描寫或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

3)寫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注意表人的主

4辭彙豐富,敏於制;

5)游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美價

此外,在游的同常常兼及當各地的居民生活、俗人情, 多正史 所不,具有一定史學、民族學價。《徐霞客游》被後人譽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指出:《徐霞客游來並不像17的學者所寫的西,倒像是一位20的野外勘家所寫的考察記錄http://baike.baidu.com/view/5614.htm)《徐霞客游》開篇日期是519日,這一天也被定為每年的「中國旅遊日」。寫作、人生、旅行在古人徐霞客里有了很有成效的合。

再介一位美籍裔學者段孚。他也是我今年11月份即將出版的關於旅行文學的著其中一個章的焦點作家。便一句,我的名字叫做re-orienting China: Travel Writing and cross-culture understanding, 成中文就是《重寫中國————旅行文學和跨文化理解》。感趣的朋友敬關注。孚是美國卓有成就的人文地理學家(humanist geographer)。有人價他的學著作奠定了人文地理的基。台灣公眾知分子梁文道在讀書網上曾夫的游《回家》也有我本人也是他的超

1930年在天津出生,家世赫,夫的戚。他父是國民黨的高,兒在「笑有儒,往來無白丁」的家庭境中大。後來由於亂,他10歲歲就開始隨家人開始了漂泊的人生旅程,從天津到重,後來又去先後去澳洲,菲律賓讀中學,然後去英國牛津大學本科,之後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完成學后在加拿大多多、美國明尼理達大學任教,後來成美國威斯康星麥迪大學地理學教授。退休后仍筆耕不斷。他每周或每隔一周以信體寫一篇他稱Dear Colleague」的文章,內容包萬象,表達他對社會、文化、藝術諸多問題的看法。登錄他的個人網站:http://www.yifutuan.org/index.htm可以看到。

到段孚,真是有太多西可以了。我主要想講講旅行、寫作、人生在他里的反到由於國內亂,他隨家人漂泊海外的人生經歷。旅行於他來,不僅僅停留在背起行囊去看世界種浪漫的面,它更多的意味著被迫離開故土,到海外求更安全的生活空。他10離開中國以後,直到70歲、退休多年以後才踏上還鄉之路,歷時20天的旅程記錄在Coming Home to China一書中(《回家記》)。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同於大多數的遊記,按照時間順序記錄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他中間還有他在中國學校講座的一些筆記。這些筆記中涵蓋了人文地理學的相關概念,也包括他對自己漂泊一生之後對自我、文化身份、社會、文化、世界等重要問題深入淺出的闡述。

我這裡想分享一下他對文化身份的理解。他說,決定人的文化身份有三個基點:歷史、地理、語言。這裡的歷史不僅指官方歷史,包括我們從歷史教科書里學到的宏大歷史,或者說英雄史,也包括個人生活經歷的小歷史。大歷史塑造我們的民族歸屬感,所謂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炎黃子孫。小歷史包括兒時在母親懷抱里安全溫暖的感覺,包括聽爸爸的朋友在家裡談論國家大事,國際形勢,談文學談歷史談藝術。大小兩種歷史決定了我們是誰。

光有歷史還不夠。段義孚由他的一個親身經歷說到地理對人的文化身份的決定作用。他19731219日成為美國公民以後,以Fulbright講師的身份代表美國去澳大利亞國家大學訪學。在一次聚會上,他被該大學的反戰學者指著鼻子罵成是給這個世界帶來不安定因素的美國佬。他覺得冤屈,雖是美國公民,但他絲毫不覺得屠殺原著居民和侵略越南根自己有什麼關係。於是他開始談論地理作為決定人的文化身份的又一要素。……

語言回答我們是誰的問題就更好理解了。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但我們卻生活在英國國家,於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點兒自卑,覺得自己說的英國不夠純正。懂得語言和文化身份的密切關係,我們就會說,我們的英語是有口音,so what?那又有什麼關係?當然這不等於說說破罐子破摔,咱就這一堆,您說怎麼滴吧。懂得這一點我們就更多了解一些自己,我們的小心臟會更強大一些,不會被一些世俗和偏見所傷害。

再簡單提三個西方旅行作家:Jan WongPeter Hessler(何偉), Leslie T. Chang

最近回國,在廣州天河北路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裡看到這本書:《我們為什麼旅行》。作者是背包客小鵬。他這本遊記也很有特點。第一,他並不安任何時間地理順序,而是按照他對旅行沉澱下來的感悟來編排他的遊記。遊記共八章,標題分別是:「要有光」、「在路上」、「奢與簡」、「體驗式巴別塔」、「陌生人」、「無盡歡」、「因有夢」。每一章都反映了作者認為對他的人生最為重要的東西。就拿第五章「巴別塔」來說吧。我讀一下這一章最後一個部分:「打通巴別塔」(124-127

說說寫作。格地,我不是一個作家。然我心底是有一個聲音在呼來吧,來吧!我是以各種借口掩的惰性。我在倍可親上以「水穿石」為名,寫過一些博客,發表過一些學術論文,今年會出兩本書(除了前面提到的英文專著外,另一本是《民族主義(牛津通識讀本)》,將由南京譯林出版社在今年秋季出版)。但一直還是想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希望這次活動對我也是一個促進。下面我簡單談談我對寫作的幾點體會,些也大家都知道了,算是我和分享大家的體會吧。

1.  大膽嘗試

2.  持之以恆

3.  加入寫作

4.  分享作品

5.  投稿發

推薦一本On Writing well by William Zinsser

簡要談談我的嘗試、我的旅行、我的人生、我的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2: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