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音樂隨筆(45):關於民族聲樂的幾個新思維: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聲方法唱好中國歌學

作者:tangremax  於 2016-8-3 01: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地溝油文學|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1評論

關鍵詞:義大利, 內蒙古, 師範大學, 藝術家, 解剖學


                 紐約堂叔




1,關於美聲(bel canto)聲樂理論的確切含義

美聲音樂發源於16-17世紀義大利 文藝復興運動,是義大利藝術家對宗教音樂的異化。初期的美聲是指義大利歌劇中高音演唱的花腔詠嘆調,當人們聽到炫目的高音時,無不紛紛高喊Bel Canto,(這聲音太美啦)。從此這個義大利詞語就被化作美聲歌唱方法的代名詞而留給世界,這個所謂的美聲音樂理論是建立在當時義大利歌劇基礎上的,帶有明顯的民族,時代和地區痕迹。

時至今日,聲樂技術和理論已經發生了長足的進步,直至20世紀,語言學,音韻聲律學,解剖學,聲學,乃至電子聲學等科學的進步使得歌唱和聲樂理論發生了質的變化。譬如物理學的共鳴現象,解剖學中呼吸的橫膈膜運動,頭面部分的竇腔, 聲帶運動和發聲器官的運動肌肉群以及肌肉群對語言和歌唱的記憶功能等等,並延伸了不同語言的諸如法國美聲學派,德國美聲學派,匈牙利美聲學派等等不同的流派。我相信,也一定會有或者已經出現了中國美聲學派。

正如日本音樂家飯田辛子所斷言:bel canto只不過是當代聲樂理論的代名詞而已。我以為,當代美聲音樂理論已經不僅僅是個具體的方法,而是一個理論系統,它就像一個織物倉庫,任何職業歌者,不管你願意與否,承認與否,他們都必然會從中獲取他們的材料,來編織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

2,關於「中國歌」的定義

我想在這裡把「中國歌」的定義延伸一下。中國有56個民族,加上方言,中國成為世界上民族音樂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因此,除了漢語普通話這個主流語種外,我們至少不能忽視蒙古語,新疆語,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和江浙語系,湖廣語系,西北語系,閩南語系,雲貴川語系,東北語系等方言的研究,它們的聲腔規律是完全不同的。

3,關於民歌的定義

歌唱是語言的延伸,是美化了的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關於」民歌「定義就是:凡是中文歌曲,就都屬於民歌。它們可以分為三大類:
產生於民間,無名作者的民謠;創作歌曲包括歌劇;譯配成中文的外國歌曲。幾十年來,大量譯配的外語歌曲已經成為經典,被國人傳唱不衰,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歌曲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連外國人都讚美不已。所以我在這裡特別提出來,希望和大家商榷。當然,每一個大類下面還可以有次一級的分類。

4,關於民族歌唱的字正腔圓問題

眾所周知,一提起民族歌唱都會想到字正腔圓。中國人直到引進共鳴概念以後,才知道字正和腔圓是一對矛盾體。為了說明這個,我查核分析了很多歷史資料。譬如,上世紀初海歸的兩位歌唱家朗毓秀和蔡紹序,他們的歌唱有相當充分而優美的共鳴(腔圓),但吐詞嚴重不清,幾乎不知道他們在唱什麼(字不正)。馬老師說口齒不清的還有斯義貴應尚能,其實,上世紀早期在歐美學習的中國歌唱家多數都沒有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相反,上世紀30年代以「金嗓子」周旋王人美等民歌手為代表的歌唱咬詞吐字十分清晰,而共鳴卻嚴重不足。
事實上,研討會中肖黎聲先生論述的《以腔行字》和馮代寶先生的《以字行腔》學術報告,其內容涉及當代聲樂理論的核心課題:充分而優美的歌唱共鳴和清晰動人的吐詞咬字,其基本理念並不矛盾:聲腔的運用和吐詞咬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機械地分割開來,應該彼此呼應融匯,不可顧此失彼。其實當你一開口歌唱,共鳴和吐字自然地出來了,很難物理地分割它們的先後次序。

我以為,歌唱最重要的美學標準無非是「情」。沈湘先生說過,歌唱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歌唱動聽與否與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我想特別提出一個在正確方法之下「以情帶聲,以聲養情;以情裹子,以字育情」的聲樂概念與大家商榷。我的意思是,在情感的把握和驅動之下自由地歌唱,或許就是是歌唱的最佳狀態。

5,關於風格和唱法

馬金泉教授說歐美沒有唱法,只有風格。我其他人也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思索之中。

有一次我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聲樂教授佟軍先生討論唱法問題,我說很奇怪,為什麼國外沒有「唱法」一說,佟老師說:我的理解是,只有風格沒有唱法。佟老師的話提醒了我。

我以為,其實國人所說的唱法多半就是指歐美人所說的風格。美聲是歐洲的特產,除此以外他們沒有另一個「民族聲樂」問題,所以人家不存在唱法(理論)的異同問題,只有風格。其實想想也是,方法和理論本是同義詞,當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理論和技巧,如何唱就不是問題,而打造個人風格則是應該是每個藝術家的根本追求。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歌唱家為什麼只有幾年的簽約期?就是因為劇院想滿足聽眾對不同風格歌唱家的欣賞需求,於是連帕瓦羅蒂也不能在一個劇院唱一輩子,人們也想聽聽中國歌唱家的聲音,其實都是對不同藝術風格的追求。而中國不一樣,美聲是外來品牌,中國本來就有一個民族聲樂問題。於是中國就出現了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唱某些外語原文歌特別是歌劇,用純粹美聲;唱中文歌,主要用民族美聲。這個其實沒有對錯,國情不同而已。

於是也就出現了「民族美聲」唱法的流行定義,簡稱「民美」。什麼是民族美聲?我以為它就是當代通用聲樂理論方法加上中文歌詞吐字,具體地說是漢語普通話為主的吐詞咬字,也就是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所在,或者進一步說它就是「中國美聲」。一方面,民族美聲最大的成功是它解決了民族歌唱的混合共鳴問題;另一方面,民族美聲遠不能涵蓋民族歌唱的所有方面,至少對於一些民謠和地域性較強的創作民歌是不適用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及,這就必然涉及民族歌唱的多樣化問題。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聲樂教育者對籠統、涇渭分明地把每一個歌者或每一首歌曲對號成美聲,民族和通俗三大唱法頗有微詞。如果說在幾十年前,中國音樂開始邁向多元化的初期,那樣的類分還情有可原,但在音樂越來越多樣化國際化的今天,這種劃分顯然會束縛個性的施展。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每一個歌者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體,每一首歌曲也是一個不同的藝術創造,需要不同的對待,為什麼要用幾個固化的「唱法」(其實就是風格)來制約人們的歌唱呢,豈不是自設牢籠。所以我以為,對於基礎理論方法技巧而言,怎麼唱都不過是風格而已,動輒強調唱法而非風格,顯然是一種形而上的弊病。

舉一個例子,《嘎達梅林》這首歌蒙古民歌唱的人很多,高中低音男女聲都有,很多人,特別是高音歌者喜歡處理成高大上,激揚亢奮的歌頌體,這符合基本聲樂方法要求,無可厚非。而作為男低音的我,把它唱成溫婉的敘述體或回憶體,打造出不同的風格,體現出不一樣的音樂美學價值,豈不是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又譬如,像《青藏高原》這樣的作品,是很難絕然地釐清它究竟是屬於哪種唱法的,它恰恰融合了多種現存的,人們喜聞樂見的聲腔風格和聲樂處理。再舉個例子,《三套車》是一首極為流行的譯配俄羅斯民歌,歌詞的意義和原文詞義有明顯不同,網上可以搜到幾十種不同演繹版本,顯然不能用幾十種唱法來區分定義它們,也不必把它們歸納為三大唱法流派。 因此,我認為國人所糾結的「唱法」問題,歸根到底,乃是風格問題。  現代編曲技法的普及和器樂的多樣化令歌曲和歌唱的風格千變萬化,乃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當然,大家可能已經約定成俗,習慣了上面三種唱法的劃分,即便如此,我也想在這裡提倡個人音樂風格問題,強調一下音樂人個體藝術思想和音樂理念的營造,並且把它們貫穿在職業音樂教育之中。

 6,關於民族歌唱的幾個流派

近幾十年來出現的民族美聲歌唱是國內聲樂實踐者利用西洋聲樂理論改造中國民族歌唱的一個可喜成果。我也發現,近年來國內歌唱和聲樂事業百花齊放一日千里。我仔細地研究和分析了民美流派的一些新動向,發現民美派正在發生裂變。我以為當前民美派至少存在三個不同的次級流派,它們是:
以彭麗媛宋祖英為代表的學院派;李谷一李娜和張也為代表的戲曲派和以韓紅譚晶雷佳為代表的平衡派。第一個流派的流行度最高,人數最多,他們(她們)在演唱風格和音樂處理上較為傳統。第二個戲曲派的意思是,這些人都有相當的戲曲背景,在風格上自然地融進戲曲的處理。第三個是指,歌唱者在字正和腔圓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使得共鳴和吐字相得益彰,儼然另樹一幟,風格似乎更加多變。我也注意到趨向第三種流派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具體的技術分析可以另起篇章。

7,民族聲樂教育要重視灌輸戲曲內容(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8-3 01:56
開個學校班,我報名!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8-3 03:15
「我以為,歌唱最重要的美學標準無非是「情」。沈湘先生說過,歌唱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歌唱動聽與否與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我想特別提出一個在正確方法之下「以情帶聲,以聲養情;以情裹子,以字育情」的聲樂概念與大家商榷。我的意思是,在情感的把握和驅動之下自由地歌唱,或許就是是歌唱的最佳狀態。」

我個人很欣賞堂先生這樣的說法,。。。。

百花齊放啊,,,,
回復 總裁判 2016-8-3 04:24
堂叔好久不見,堂老師上課,眾人圍攏聽,跟牢唱,啊——啊——啊啊——啊!
順便講一句,最近彭麻麻親自上台唱歌,怎麼殺氣騰騰的啦,太凶了啦,毫無性感。
回復 tangremax 2016-8-3 10:21
fanlaifuqu: 開個學校班,我報名!
哥哥久違了,聽說你海歸了
回復 tangremax 2016-8-3 10:22
總裁判: 堂叔好久不見,堂老師上課,眾人圍攏聽,跟牢唱,啊——啊——啊啊——啊!
順便講一句,最近彭麻麻親自上台唱歌,怎麼殺氣騰騰的啦,太凶了啦,毫無性感。
總裁大人好,還沒退休哇
回復 tangremax 2016-8-3 10:23
評評灌灌: 「我以為,歌唱最重要的美學標準無非是「情」。沈湘先生說過,歌唱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歌唱動聽與否與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我想特別提出一個在正確方法
百花齊放,一家之言
回復 fanlaifuqu 2016-8-3 10:23
tangremax: 哥哥久違了,聽說你海歸了
任政治局常委了!
回復 總裁判 2016-8-3 10:55
tangremax: 總裁大人好,還沒退休哇
生命不息,衝鋒不止。
回復 xqw63 2016-8-3 21:30
雖然不懂歌唱,但唐叔的文字咱懂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8-4 00:58
tangremax: 百花齊放,一家之言
很有見識的一家之言。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8-4 01:17
「中國人直到引進共鳴概念以後,才知道字正和腔圓是一對矛盾體。」
是的。

荷蘭的科學家,M.A. Peutz早在1971年的JAES vol. 19,no. 11.上提出輔音清晰度的損失率(Articulation loss of consonants)的概念,在聲學界,以此作為語言可懂度的一個測量值的評價。以上這些概念及測量,在中國的聲學界也在這二十來年裡形成共識,有國家標準可參考。我不知道中國的聲樂家那個人群里是不是有相聯繫的研究?
堂先生寫出的是很好的啟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8: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