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7.23 重大事故,網民質疑鐵道部十點

作者:不惑而言  於 2011-7-28 12: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事新聞|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鳳凰網發表文章,十問事故發生原因,指出就目前已知的信息而言,公眾對事故發生時間、原因、死傷人數、救援過程等存在諸多疑問,這些疑問在網路上持續發 酵,有待媒體和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發掘、調查真相。只有清楚地了解了這些問題之後,才能真正像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昨晚所說的那樣,「讓老百姓放心」。
  [b]疑問1 事故到底發生在何時?[/b]
  追尾事故發生后,官方最早發布的事故發生時間為:20時 34分。事故當晚10點04分時,新華社播發簡訊出現的事故時間也是這個時間。
  但是,人們發現,24日起,官方口徑的事故時間突然變成了20點27分。記者查詢后發現,新華社昨日中午發布消息的確引用了這一事故時間。
  為何在一天之後,官方發布的事故時間相差了7分鐘?又是因為何種原因出現這「變更」的7分鐘?人們對此難免會有諸多疑問,因為「變更」的7分鐘與在事故中一些人實際感受到的時間有偏差。然而,對此,相關部門並未予說明。
  [b]疑問2 雷擊到底破壞了什麼設備?[/b]
  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昨天下午就「7·23」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答記者問時表示,初步了解,事故原因是雷擊造成設備故障導致的。詳細的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分析之中。
  但官方的「雷擊說」引來了公眾更多的追問。
  「雷擊說」追問集中在:到底雷擊是擊在哪?鐵軌?D3115?雷擊造成的設備破壞到底是動力設備還是通訊設備?D3115次失去動力后,為何無法將此 信息傳遞給後車和整個鐵網調度?整個鐵網調度為何無法檢測到線網上有 「趴窩」的列車?有網友甚至質疑,車上斷電后難道就沒有應急通電保證信息傳遞暢通嗎?既然前車已發生「趴窩」,這樣的緊急信息傳遞哪怕是手機都能完成。
  鐵路專家孫章表示,這表明動車組信號系統的技術和管理有漏洞,還比較脆弱。按照正常設計標準,動車組的信號系統即使被雷擊壞,也應該還有「備份系統」,如無線信號系統作為應急。
  [b]疑問3 追尾時「自動閉塞系統」在哪?[/b]
  鐵道部2007年曾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自動閉塞系統,可以控制同一條鐵路上多列動車組安全區間,防止列車追尾事故發生。若列車運行速度超過線路區段 設定的最高時速,它就會報警提示司機減速,如司機沒有減速,列車會自己緊急停車,從時速200公里到列車停止只需55秒。
  同濟大學[url=https://66.232.118.198/priv___ate/servlet/redirect.srv/sruj/sxltqj/p1/tongjiuniversity?zw=news][color=#0000ff](微博) [/color][/url]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謝維達表示,我國動車組列車上均有ATC系統,即列車自動控制系統。主要作用就是確保列 車運行的安全,防止追尾和衝突。自動閉塞系統便是其中一部分。
  據孫章透露,現在動車組線路採用區間閉塞的辦法來防止追尾。簡單來說,就是將鐵路線路分成若干個區段,每個區段為一個閉塞區間,區間內只能容許有一列 列車運行。在區間的交接點安裝有信號燈。如果有列車進入該區間,會通過「軌道電路」傳輸信號,信號燈變為紅色,後續列車和調度中心都會接收到紅色信號。
  每趟動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並不完全一樣,在行駛速度更快的路段,動車制動需要更長距離,因此兩車間需保持更多的安全距離,一般說來,兩列動車間的安全距離在6公里-8公里之間。
  [b]疑問4 D301為何會行駛在D3115後面?[/b]
  根據列車時刻表,D3115次列車準點到達溫州南站的時間應該是19:57,D301次準點到達溫州南站的時間應該是19:42。兩車存在15分鐘的行駛間隔,而且是D301在前,D3115在後,理應不會發生追尾事故。
  鑒於事發時為當晚 20時 27分,事發地點位於距離溫州南站10公里處,可判斷兩趟列車均已因天氣原因晚點,D301次的晚點時間比D3115次更長。
  這樣算起來,這起事故是晚點的D3115次列車,被晚點更久的D301次列車撞上。甬台溫上兩趟列車都晚點,鐵道部門尚未發布原因。當晚溫州地區的雷電暴雨很可能是導致列車晚點的主因。
  [b]疑問5 為何事故未處理完就趕通車?[/b]
  事故發生后,鐵路部門接連發布消息,將儘快完成救援,恢復鐵路通行。先是稱昨天下午3時將通車,後來又稱預計下午6時可通車。在昨晚深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也表示,到昨晚7時,甬台溫鐵路已具備通車條件。
  據央視記者早前報道,「24日凌晨4時許,事故現場經過生命探測儀探測顯示,列車上已無生命跡象。 」昨天下午,事故現場救援部門宣布:搜救已告一段落。
  然而,在「已無生命跡象」的情況下,昨日17時左右又從車廂救出一名2歲半的小女孩。對此,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表示,發生這樣的事情,只能說是個奇迹。
  這些表態引起了部分網友不理解,有網友表示,國家領導人都表態要以生命救援為第一任務,為何有關部門在事故現場還沒最後清理完,就急匆匆地要求恢復通車,「難道車內可能還存在的生命就不如經濟利益重要嗎? 」

       [b]疑問6 為何對事故車廂「挖坑填埋」?[/b]

  浙江電台交通之聲記者陳裕傑在事故現場拍到施救照片,發現有七八輛挖土機抵達事故現場,在墜落的幾節動車車廂旁挖了幾個直徑有10米左右的大坑,挖土機直接對車廂進行破拆,並將車廂的一些碎片進行碾壓,然後推入坑中進行現場掩埋。

  這一消息在微博上流傳后,不少公眾以為有關方面要掩埋拆卸的車廂,是在「滅跡」。對此,參與現場清理工作的中鐵三局人士解釋道,挖坑並不是為了掩埋拆 卸車廂,而是在為接下來進行的吊卸做準備。將事故動車組的其餘車廂吊下橋,需要用300噸的大吊車,而吊車進場首先得騰出空間。

  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昨天在發布會上也稱,「現場搶險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塘,施展開來很不方便,還要對其他的車體進行處理,所以他們把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 」

  上海鐵路局一位路段技術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事故原因通過列車「黑匣子」和軌道數據信息已可查明,「車廂對事故調查沒有幫助,現在是廢鐵一堆,清理掉它,是我們正常的工作流程。 」

  對此,網友「葉克飛」說:「你們可以把遇難者的遺物都妥善清理,等待他們的親人們辨認,而不是隨意掩埋嗎?那裡面可能有他們一起逛街時買的衣服,一起 出遊時拍的照片,手機里可能有不捨得刪除的簡訊和曾記錄光陰的視頻……甚至,他們中的某些人或曾在彌留之際用數碼設備錄製了遺言。你們無法保障我們的安 全,但能否給逝者一點尊嚴? 」

  疑問7 死傷人數究竟有多少?

  據官方發布消息,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傷。據推測,墜落的4節車廂如果滿載,乘客應在400人左右。但現在鐵路部門還未公布這4節車廂里究竟有多少乘客。

  對此,有人質疑說,實名制系統的作用為什麼不能迅速發揮,以及時得知事故車廂總人數?並且,如果連總人數都不清楚,又何以知道已經「搜救完畢」?

  疑問8 鐵路部門領導的任職為何如此快?

  事故發生后,鐵道部黨組研究決定對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黨委書記李嘉、分管工務電務工作的副局長何勝利免職並進行調查。

  同時,鐵道部總調度長安路生被調任上海鐵路局局長。 2006年,安路生從武漢鐵路局被調入鐵道部任總調度長。后因2008年發生膠濟鐵路「4·28」重大事故,於「5·12」汶川大地震後任成都鐵路局局 長。 2009年,安路生擔任上海鐵路局局長,2010年5月7日重新出任鐵道部總調度長。

  在昨晚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事故還在調查中,為什麼要對領導進行處理?」王勇平表示,高鐵產生的安全問題,領導要負起首要責任。對於上海鐵路局局長龍京等3人免職,是為了讓老百姓放心。

  疑問9 動車運營的「磨合期」究竟要多長?

  在「7·23」事故發生后,有專家提到「磨合期」問題,表示我國的高鐵、動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使運營使其趨於安全穩定。

  之前京滬高鐵頻發列車停電事故時,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表示,京滬高鐵發生故障,是因為在開通初期、在磨合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發現這些問題經過磨合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兩三個月以後,穩定期將會出現。

  然而,事發的甬台溫鐵路, 2009年9月28日開通動車組,至今將近2年。並且據鐵路部門的宣傳,此段鐵路的技術難度是比不上京滬高鐵的。那麼,動車運營究竟需要多長的磨合期?若還在磨合期內,是否適宜載客運營?

  疑問10 為什麼動車上沒有安全帶?

  有在事故車廂的乘客稱安全錘敲不開車窗。各方評論稱可能是該乘客敲擊的方法不對。對此有網友建議,並不是所有乘客都知道安全錘的使用方法,鐵路部門是否可以向民航學習,在每次開車之前向乘客進行安全演示教學?

  另外,也有網友質疑為何動車組不配備安全帶。相關專家說,動車組身軀龐大,即便拉下緊急制動閘門,動車減緩的速度將遠遠慢於汽車。動車急剎車一般不會 對車內乘客帶來明顯傷害,因而動車組上未配備安全帶。依照動車組制動的數學模型,時速200公里運行的動車,就算拉下緊急制動閘門,還要往前沖近兩公里。 D301次列車最高時速達250公里,因而緊急制動距離還要更長。當駕駛員肉眼發現前方有列車時,已無能為力。

    (ZT,ZT,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4: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