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胖子」藝術家博特羅:生活就是創作

作者:愚人之見  於 2019-5-25 05: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門外漢 門外看|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胖子」藝術家博特羅:生活就是創作

為藝術奉獻一生 ,文化交流的使者


         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 Angulo)是哥倫比亞的麥德林人。他不單在哥倫比亞,乃至世界上,也是僅有的還在世的世界級的畫家和雕塑家。他的藝術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如紐約市的公園大道和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

    我因為做導遊的職業關係,經常帶團去波哥大的「博特羅博物館」,已經看過無數遍了。在他的出生地麥德林,有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特羅廣場」。廣場上有他的23件巨型的銅雕作品。正對著廣場的安迪奧奇亞省博物館里,也有他捐出的畫作和雕塑。



    或是給波特羅的生日獻禮,哥倫比亞Cine Colombia全院線的所有電影院從411日到19日均展映這部反映「波特羅」的紀錄片。電影的主線是通過費爾南多·博特羅與兩個兒子(FernandoJuan Carlos)和女兒(Lina)圍著桌子回憶往事來敘述博特羅一身的簡要經歷。他1932年生於哥倫比亞的麥德林。4歲喪父,為幫助家庭經濟,進入鬥牛學校,立志成為一名鬥牛士。然而,陰差陽錯,卻發現自己更喜歡繪畫,轉而潛心學畫。

    1948年,年僅16歲天資聰穎的他已經第一次開個人畫展。1951年到波哥大投師名門,19歲開始售畫。在電影里,他回憶起當年賣畫所得也就是兩個比索。20歲時憑藉油畫《海岸》榮獲第6屆哥倫比亞國家藝術家沙龍獎第二名,獲得的獎金讓他圓了去歐洲進修藝術的夢。

   1952年,他拿到了獎金,並賣掉了一些他的作品,用這些錢從布埃納文圖拉(Buenaventura)港乘船到達歐洲,開始了他的深造之旅。他到達西班牙之後,先在巴塞羅那逗留,然後在馬德里定居。並在那裡就讀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為了保證他的經濟來源,他在普拉多博物館的郊區繪畫並出售。

1953年,他與電影製作人里卡多·伊拉加里在巴黎度過了一個夏天,然後和他一起搬到了佛羅倫薩,在聖·馬科斯學院就讀。在那裡,他受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強烈影響,特別研究了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提香諾(Tiziano)等人的作品。

隨後,在1955年他回到了波哥大,並舉辦了這些在歐洲創作的作品展。然而卻遭遇了失敗。當時,哥倫比亞受到法國先鋒派的影響,因此它的作品受到了人們的批評和冷落。

經歷過這次艱難的博特羅在此期間,認識了葛洛莉亞·瑟亞(Gloria Zea),一名熱衷於藝術的名門後裔(剛剛於今年311號去世,也是哥倫比亞藝術界的一位風雲人物),並與她結婚。1956年一同到了墨西哥城。在那裡,新的意念對他的作品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哥倫比亞畫家亞歷杭德羅·奧布雷翁(Alejandro Obregón)的現代語言和墨西哥的魯菲諾塔馬約(Rufino Tamayo)的豐富色彩。此時此刻,他正潛心於研究和創作他的靜物體積感實驗。「肥胖風格」逐漸成型,並成為他的一種表達方式。

大家眼中所謂的「天才畫家」,藝術之路非常坎坷。1960年初,他們到達紐約發展時,經濟拮据,語言不通,僅能租借廉租房棲身。1974年在西班牙發生車禍,失去半截小指,年僅4歲的幼子佩德羅喪生。該事件在隨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他的心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斷地鍛煉,努力使他在車禍中受傷的手慢慢恢復功能,重新作畫。同時也沉浸在回憶小兒子的悲痛中,並為他作畫,一幅、兩幅、三幅……




    10多年的紐約藝術圈打滾的艱難歲月里,未曾加入任何一場時髦的藝術運動。不管評論家們如何嘲笑和批評,他只堅持自己的畫風,直到世人終於承認了他的作品和風格,直到他的作品走進了所有重要的美術館後來,終於獲得德國一位美術館館長的賞識,從歐洲開始,慢慢將那些具有膨脹感覺的動物、水果以及人物帶到世界各地。而最讓人難忘的成名之作就是「胖胖的蒙羅麗莎」。作者依稀記得當年是在報章上看到過報道。由於時日久遠,兒時記憶中,博特羅這個名字已經模糊,但對於「胖胖的蒙羅麗莎」卻是記憶深刻。這估計就是博特羅打動人心的一大絕招,讓人輕易記住他的風格,就算忘了他的名字。


   他說:我畫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過現實題材,來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塑性。藝術是變形和誇大的,跟胖子沒有關係。不只是人,我畫的動物、水果、樂器也都是脹鼓鼓的。

1995610號,哥倫比亞麥德林的安東尼奧廣場發生炸彈爆炸,29名青年喪生。剛豎立在廣場邊上的博特羅的心血之作,大型青銅雕塑The Bird也被這恐怖襲擊炸得粉身碎骨。電影中的回憶片段里顯示,博特羅在當時的麥德林市長陪同下到達了廣場。看到被炸得只剩頭部,身軀整個被炸爛的銅鳥,博特羅堅定地說,我再送給你們一隻。鏡頭轉到後來安裝的情形,另一隻新鳥安放在舊鳥旁邊。這寓意著博特羅對社會暴力的反抗精神,也是為麥德林擺脫「毒品、兇殺」等犯罪城市形象而做出了他作為藝術家所能做到的貢獻。



在波哥大博特羅博物館里,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他 臨摹古典大師之作。博特羅說,他的這種創作,也是在向他最重要的導師表達敬意。提香、拉斐爾、安格爾等等。當他仔細研究過這些畫家的作品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升華,並加入自己創作的元素和其獨特的博特羅風格,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這當中包括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妮夫婦像》、委拉斯開茲的《宮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等。他謙虛地說: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看過大師的作品,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的藝術

在波哥大博特羅博物館里,大家也可以看到那些巨大的橙子、梨子等靜物寫生類的作品。其實,看似簡單的畫作,實際上是表現他的繪畫功底的時候。巨大的畫面,能夠把色彩光澤、明亮度等表現得恰當和一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博特羅說過:對一位藝術家最大的考驗就是讓其繪畫橙子。除此以外,你還可以看出他的一點心思:就如中國畫里蓋戳和題字落款都很有考究一樣,博特羅的畫作里也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比如,他畫的梨子和橙子都有蟲蛀的痕迹,兩個孔里,另一頭還有一截蟲子的尾巴。又比如,他的人物畫作里,人的臉上,或者裸體的屁股上,總有那麼一顆痣(沒有放大的)。

在紀錄片里,他就提到了這一類的創作手法。在一個穿將軍服裝的人的肩上,就給畫一隻正常比例的小鳥。

如果大家仔細看的話,同樣是博特羅捐獻給博物館的油畫作品,波哥大的和麥德林的還真有些不一樣。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那些類似點綴的東西。波哥大的人物中的痣,而麥德林則有「蒼蠅」。碩大的一幅油畫當中,幾隻蒼蠅畫的非常生動,有撲面而來之勢。當中最多「蒼蠅」的就數「廚房」這幅畫作了。廚房裡的砧板上,一隻被宰殺了,拔光了毛的雞。然後是一大群撲向雞的蒼蠅。畫面上蒼蠅滿布,栩栩如生。堪稱另類的傑作。

在波哥大的博特羅博物館里,大家看到的是他捐獻給博物館的各個年代的各種各樣的作品。包括嘗試在不同的材質上作畫,也包括用不同的顏料、塗料和繪畫方式作畫,包括素描、素描后局部上色、水彩、油畫等等;雕塑中也有銅雕塑或大理石雕塑等等。

在作者看到的,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里,都是反映當年的一些社會現實,民族風情。比如那些靜物寫生類的,人物類的,臨摹大師作品類的,還有就是當年的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如「小偷」、「獵人」、「睡覺的總統」、「挖綠寶石」、「汽車炸彈」、「大屠殺」、「游擊隊(在荒野休息)」……等等,他算是一位寫實派的畫家。

在不斷的反覆看博特羅的作品后,作者總結了一下對他的作品的感受。他的「肥胖風格」創作是非常有藝術功底的。何以見得?大家可以看到,人物的五官比例比較正常,到胸部也是正常。但體格上,肩寬、臀部、腿部異常粗壯。如果是局部的,如博特羅博物館進口處的雕塑「大手」,那就是手指的比例正常,而手掌處異常粗壯。在水果靜物的畫面上,橙子是巨大無比的,而旁邊的刀叉餐具卻是正常的比例。又或者人與動物的畫面,他強調的是駱駝,駱駝很大,很壯,人卻很小。同一個畫面,物體拉開比例,畫面才能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要是全都發胖,就如放大鏡一樣,也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能讓作者向博特羅大師提問的話,我最想問的問題是:除了他為死去的兒子所作的畫外,為何幾乎看到的畫作里的小孩,都是大人般的臉?這是作者一直沒有看懂的地方。但通過該紀錄片,作者似乎感受到了「為何」。

電影中還有一段較長篇幅介紹由中國文化部和哥倫比亞駐中國大使館聯合主辦的《博特羅在中國—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展》。該展在20151120號持續到201612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其意義重大在於這位深深紮根西方繪畫藝術卻有獨創精神的當代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家,與我們五千多年豐富歷史和藝術傳統的初次邂逅。而且該展覽橫跨了哥中建交35年(2015)和中拉文化交流年(2016),這不單是哥中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中拉文化交流的見證。

隨後,該展還轉移到上海以及香港展出,持續時間將近一年。所到之處,均受到了當地群眾和藝術愛好者的熱烈好評。而且博特羅本人還親自到場剪綵,可見其對於中國各地的這次巡迴展的重視。

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率團到達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進行禮節性回訪(作者帶的團)。博特羅的大兒子費爾南多百忙中抽出了一天時間,陪同陳副館長參觀了SANTA CLARA教堂以及國家博物館等地。


(我與博特羅大兒子費爾南多在波哥大博特羅博物館他父親的畫作前合影留念)

同年,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赴波哥大出席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組織第五屆世界大會暨世界地方和地區政府領導人峰會時,與波哥大市簽署了兩市加強友好交流與合作備忘錄。當時,隨同前來的廣州市文化局長聽到作者介紹的哥倫比亞畫家博特羅時,突然靈機一動。廣州也有個「胖子專家」徐鴻飛,正好讓他們互相交流交流。



於是,廣州雕塑院副院長徐鴻飛帶著他的「肥妹」雕塑作品,協同媒體《羊城晚報》新聞部負責人陳春凝編輯一起來到了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進行了一場哥中文化的「胖子交流」。2017年的111號,「2017廣州文化周——許鴻飛雕塑世界巡展在波哥大亮相了。


說起文化交流還有個趣事。麥德林酒廠用哥倫比亞的兩位藝術巨匠馬爾克斯和博特羅的形象為他們15年的朗姆酒代言,以此向兩位藝術巨人致敬。作者在幾年前送了一瓶博特羅形象的朗姆酒給朋友頓宇軍。他喝完后,覺得瓶子的設計挺好,跟博特羅的「胖子」似的,順手就在上面作了一幅畫。他是近年來才開始畫油畫的,由於本身對藝術的感覺不錯,所以也就很快上手了。經常為朋友訂做,在帽子、鞋子等各種身上的衣服或家裡的花瓶乃至花園裡的石頭上創作。他說,這也算是對畫家前輩的致敬吧。


馬上,419號就是博特羅的大壽之日。今年的他,雖然已經滿87歲了,但依然在作畫。作者在之前的當地電視台對他的採訪中了解到,他至少有兩個畫室。一個在摩納哥,專門畫油畫的,可能這裡能夠給他更多的靈感吧。紀錄片里也有這個畫室的鏡頭,在一棟建築的高層,有充足的光線,窗外是明媚的風景。另一個畫室在紐約,專門畫素描的。一年到晚,除了出席一些重要的活動外,都是在作畫。他確實是一個高產的畫家。通過這部紀錄片,作者看到了更多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他的作品,除了那些給人以快樂愉悅的胖胖的人物外,還有一些反映當年毒品和內戰時代的血腥殘酷的場面。

另外,他還是個愛國情懷非常強烈的人,他的很多畫作都捐給了國家中央銀行資助的博物館(包括國家博物館、博特羅博物館等)、國家圖書館、出生地安迪奧奇亞省的博物館、國家部門等等。當然,也少不了他的親戚朋友等。有記載的捐贈品就有500多件他的各類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畫、素描、雕塑等等。據哥倫比亞國家旅遊局的人介紹,博特羅的隨便一幅作品,現在都值100萬美金以上。


為了紀念哥倫比亞政府與國內第一大游擊隊FARC和平談判成功,又再次製作一隻白色「和平之鴿」 「Paloma de la paz」獻給桑托斯政府。和平協議公投前夕,博特羅專門製作的「和平之鴿」於20169月抵達總統府Casa de Nariño,祈求和平協議得以順利通過公投,造福哥倫比亞人民的子孫後代。後來從總統府移送到國家博物館供公眾觀賞。

作者還記得剛從委內瑞拉搬到哥倫比亞的時候,從電視上看到記者在博特羅的80大壽時採訪他的情形。記者問他:「你是怎麼創作出這個胖胖的系列風格的作品的呢?」他回答道:「我就是喜歡那種體積大的、膨脹的感覺。」

紀錄片用了博特羅大師的一句話作為片尾結束語:「MI vida es pintar(繪畫就是我的生命)。

 

庾志堅

                                                                                                              16/04/201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8: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