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說 禪

作者:whyuask  於 2011-1-3 09: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拈花微笑|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10評論

關鍵詞:

禪為何物?拈花微笑。
花,世之極美;微笑,人之極美;拈花微笑,人與世和諧而愉悅,一瞬永恆,即禪。

今人比古人富足、多聞、和平、便捷,卻不比古人快樂。人前匆忙、人後憂鬱的都市人,忽然間以「禪」為時尚。可是禪從何來呢?
中國禪宗自認始於迦葉:「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一笑就是明悟。後來達摩把禪宗傳來中土。
老外學「禪定」,其實偏印度禪。而中國禪自成寶庫,在「戒、定、慧」中更強調智慧。這種風格,始自六祖(從達摩祖師傳到第六代)慧能。
傳說慧能本是不識字的農人,只在路上聽人念《金剛經》,就此開悟,後來把禪宗發揚光大。

所以,若淺問何謂「禪」,只消體會花的美麗和短暫、與微笑心情的一瞬和長久,就抓住本義;
但若有興趣多思考,則至少要通讀《金剛經》。此經無關宗教或神,是飯後談哲學。

「金剛」一詞,取其犀利能斷之意,指的是破除迷濛煩惱的大智慧。而金剛經的哲學核心是「解空」(正確理解「空」)。
那麼,為什麼用如此積極的「金剛」作標題,來談貌似消極的「空」呢?所以說,別忘了帶著拈花微笑的愉悅來讀它。

要正確理解「空」的哲學,先要看佛經幾個常見概念:
緣:偶然性。條件的齊備。
法:必然性。規律、定理、自然法則。 
相:緣與法相匹配、條件滿足規律所需,就產生具體事物和變化,然後能被人所感知觀測到的現象,稱為「相」。 
色:人通過感官感受到「相」。佛經有時特指眼所見。 

空:因為人只能通過感官感受到「現象」,而不是見到「本質」,而且現象來自緣法交匯,總會結束於條件的耗盡,所以相無常留,無可抓住,故說「色即是空」。 

若理解「色即是空」,再回頭看「拈花微笑」:
我於世上遇到此花,是「緣」;此花在陽光雨露下絢爛開放又必然轉瞬即逝,是「法」;
我在這一瞬看見她開得美麗,是她的「相」;我心裡知道這美麗不可留,是「色即是空」;
我心裡愉悅她的美好,而不抵觸她的衰敗,是「無所住處生心」。這便是「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慧能得以開悟的那句話。

最後說一下眾所周知的典故:禪宗分「漸悟」和「頓悟」流派,始於慧能和他的師兄神秀。
神秀曾說:「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而慧能則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師們一般認為慧能的頓悟更高明。
可是,對我們一般人而言,若注重誰高明,若以為頓悟是捷徑,那反倒是浮躁。誰與你有共鳴,就學誰好了。生俱慧根的智者畢竟是少數。
以我的智慧,無法直接體會大師的標準,反而覺得「時時勤拂拭」更有益。
正如在我前篇《鬼、死亡恐懼與平靜之樂》一欄,borninheaven說「也有很多人懂那人生的道理,但情緒上無法接受」:
思想上的領悟是一回事;在情緒上能慢慢調適到「如鏡照影」的平靜之樂又是另一回事。
這也是禪宗所謂明悟之後的「騎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後還要牧養己心。
明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有益於快樂人生的新開始。而我們「騎牛牧牛」的一生中會明悟很多次。

鏈接:
此經無關宗教神學,不必畏難或故弄玄虛,它開篇就描述釋迦牟尼當日入城乞食、大家吃完、飯後討論哲學,非常直白。只是古語辭彙有限,需要今人體會。

我對金剛經一些詞語的理解。

嚴肅的現代物理學:我們都知道「光的波粒二相性」,但當「弦論」把此推廣到所有基本粒子呢?一切「存在」和「發生」就可以說是「相位」組合了。是否聯想到金剛經的諸相非相?

不嚴肅的小說:表面上是仿大話西遊的搞笑,內里是寫人生的無奈和抗爭,而骨子裡寫出了禪。對唐僧的定位,比西遊記更豐滿。
「從何而來?同生世上,齊樂而歌,行遍大道。萬里千里,總找不到,不如與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嗨!嗨!嗨!自在逍遙……」

發表評論 評論 (110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1-1-3 09:08
謝謝介紹!
回復 whyuask 2011-1-3 09:14
fanlaifuqu: 謝謝介紹!
謝謝來訪,您最快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3 09:33
不懂,好像不怎麼好玩
回復 Cristal 2011-1-3 09:48
我有一個姑父,是研究禪學的。
回復 宜修 2011-1-3 10:01
思想上的領悟是一回事;在情緒上能慢慢調適到「如鏡照影」的平靜之樂又是另一回事。
這也是禪宗所謂明悟之後的「騎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後還要牧養己心。
明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有益於快樂人生的新開始。而我們「騎牛牧牛」的一生中會明悟很多次。
回復 宜修 2011-1-3 10:10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回復 隔岸觀火 2011-1-3 11:00
禪,就是打掃除。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回復 whyuask 2011-1-3 12:18
在美一方: 不懂,好像不怎麼好玩
為什麼?沒覺得有啥複雜嘛。難道禪一定要顯得很玄嗎?
回復 whyuask 2011-1-3 12:24
Cristal: 我有一個姑父,是研究禪學的。
深有深的樂趣,淺有淺的受益,不一定要專門研究
回復 whyuask 2011-1-3 12:27
宜修: 思想上的領悟是一回事;在情緒上能慢慢調適到「如鏡照影」的平靜之樂又是另一回事。
這也是禪宗所謂明悟之後的「騎牛牧牛」,找到本心之後還要牧養己心。
明悟不 ...
嗯,我覺得這不是啥很玄的哲學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3 12:28
whyuask: 為什麼?沒覺得有啥複雜嘛。難道禪一定要顯得很玄嗎?
"人與世和諧而愉悅,一瞬永恆,即禪",怎麼一瞬就永恆了呢?
回復 whyuask 2011-1-3 12:33
隔岸觀火: 禪,就是打掃除。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所以跟雞毛撣的「撣」很象是吧
回復 隔岸觀火 2011-1-3 12:55
whyuask: 所以跟雞毛撣的「撣」很象是吧
這個禪具我都差點忘了。現在都是用吸塵器,很少用到那玩意。我得把雞毛撣做個備忘錄,以後好寫點什麼給後人看看,因為他們可能永遠也用不到這玩意。
回復 whyuask 2011-1-3 13:03
在美一方: "人與世和諧而愉悅,一瞬永恆,即禪",怎麼一瞬就永恆了呢?
對一個人而言,所謂永恆也只是心裡永遠的留住。心裡記住了這一刻的美和愉悅,而不因為下一刻花的衰敗或人的無常而忘記愉悅或否定美,那麼這一瞬就會永恆。體會一瞬與永恆的關係,使自己常處愉悅,就是禪,我是這樣理解。
回復 lilly13 2011-1-3 13:14
我信佛,卻不懂佛理。受益匪淺。
回復 whyuask 2011-1-3 13:28
lilly13: 我信佛,卻不懂佛理。受益匪淺。
謝謝來訪。您如果想細讀佛理,我推薦您讀《人間佛陀》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118.htm
於淩波居士的文章,算得上正本清源,很樸素的介紹基本概念。
回復 lilly13 2011-1-3 13:31
whyuask: 謝謝來訪。您如果想細讀佛理,我推薦您讀《人間佛陀》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118.htm
於淩波居士的文章,算得上正本清源,很樸素的介紹基本概念。
謝謝。
回復 點點星河 2011-1-3 14:42
字字珠璣,弓雖丁頁。
回復 whyuask 2011-1-3 14:46
點點星河: 字字珠璣,弓雖丁頁。
謝謝誇獎
回復 混水狼外婆 2011-1-3 15:42
謝謝介紹!

神秀和慧能兩偈中的菩提並不完全等同。菩提(Bodh) 就是印度文的「智慧」。神秀所說的菩提是樹名而慧能所說的菩提是境界。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就是「證得菩提」。禪的梵語是dhyana,英文譯為Zen,意思是冥想。禪修肇始於古印度人的瑜珈實踐(精神集中的修鍊),其方式是把心思集中在一定的對象上,以止息心的煩亂,籍此得到無我的澄明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佛教傳統中將「智」和「慧」區分開來。有所謂「棄智尊慧」的看法。因為有人認為「智」偏重理性、邏輯的思維,而容易陷入「我執」的誤區。因此主張人若要進入涅槃的境界,需經過「灰身滅智」。「慧」(印度文對應的詞是「般若」,prajna;日本有僧人認為般若就是空或悟空)指的是透過直覺產生的一種「見地」、「洞見」,是大乘佛教「戒、定、慧」三學之一。

有趣的是神秀和慧能對於作為大乘佛教共通法的「戒、定、慧」亦有不同的看法。神秀的解說是「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慧能則認為如此實踐法可接引大乘徒眾,卻還不是最上乘的心法。慧能的定義是:「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1 07: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