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默克爾訪華報道「被省略」,誰是受害者?

作者:對風憶塵  於 2010-8-20 13: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評|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默克爾訪華報道被省略,誰是受害者?

 

2010-07-21

作者:顏昌海

來源:顏昌海的鳳凰博客

 

2010715日至18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中國官方媒體高調報道了默克爾之行,並對中德關係大唱讚歌,尤其突出報道了中德兩國發布的公報以及雙方在經貿上的大手筆訂單。不過,海外媒體一些報道明顯與中國媒體衝突。

 

默克爾此行滿載而歸,兩國政府和企業共簽署了總額在44億美元左右的大單。除經貿合同外,中德雙方還簽署了一分28點的《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公報》。在中國各大媒體上,赫然登著這樣的標題「中德發布公報,德支持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看了這樣標題的中國人,一定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德國支持歐盟通過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決議。但海外媒體說,訪問期間,在此問題上,默克爾始終維護著布魯塞爾的立場,並予以否定:「我認為,目前還沒有達到所有條件都滿足的地步。」她還表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准入等問題還有待澄清,「我們必須能夠確信,不發生歧視現象。」而且,如果中國對此採取相應措施,她將為達成「公平、目標明確的談判」做出努力。

 

中國媒體刊載的中德聯合公報第8款對此問題的表述是:「德方將積極支持歐盟儘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將與歐盟就此繼續對話。」而德國中文媒體的表述則是:「德國將為歐盟承認中國的經濟市場地位繼續做出積極努力。中國將就這一問題同歐盟繼續展開頻繁對話。」很顯然,「支持」和「繼續努力」差之千里。

 

新華網719日撰文稱:「德方首次高調提出「將積極支持歐盟儘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德新社的報道與中國媒體的報道正好相反;報道說,「在同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會晤后,默克爾回答提問『中國是否能夠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時表示,『我相信,我們還沒有到達這一步,即完成了所有指標。』她還說,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准入等問題還有待澄清,『我們必須能夠確信,不發生歧視現象。』她說,如果中國對此採取相應措施,她將為達成『公平、目標明確的談判』而做出努力。」

 

另據德國《時代報》報道,訪問期間默克爾要求中國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市場。她曾指出兩國企業的不同境遇,即中國企業可以很方便地進入德國市場,而德國企業在中國卻不享有同等便利。默克爾還強調說,雙方在經濟領域還有很多重要問題需要澄清,比如知識產權保護、防止壓價競爭以及制定合理匯率等。對此,中國媒體基本不見報道。

 

716日,默克爾總理除在中央黨校和大陸高官們座談交流外,還會見了4位中國民間人士,探討網際網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他們是博客作家安替、法學教授賀衛方、於建嶸和崔衛平。四人在慨嘆德國社會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向默克爾反映了網際網路自由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性。儘管旅途疲憊,但默克爾仍認真傾聽,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而這部分,中國媒體卻不敢著墨。

 

716日下午,默克爾來到了中共中央黨校與畢業生座談。中國媒體刊發的皆是中新社記者撰寫的通稿。在這篇通稿中,作者寫道:「從中德關係、中歐關係到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甚至還有個人問題,默克爾與四位中央黨校學員坦率問答。既有犀利的機鋒,更有輕鬆的笑聲。」報道更多著墨在默克爾與學員就女性政治家的對答上。而德國媒體的報道則側重在默克爾是如何給黨校畢業生上了一堂民主教育課上。

 

德國媒體報道稱,默克爾在回答學生提問時講到了中德兩國政治體制的不同:「我們(德國)一直有多個黨派不停地公開競爭,有時這個黨執政,有時那個黨,這是由選民來決定的。」她還列舉了德國不同黨所代表的不同理念和人群。而中國始終是同一個黨執政,對此默克爾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黨能夠做到四、五個黨派共同做到的事嗎?」「一黨專政長期下去能行得通嗎?」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默克爾這樣闡述民主理念很有策略,既沒有指責也不挑釁,而是用友好的提問,讓在座者去深入思考和回味。此外,對於有學員詢問歐盟不久是否可能取消對華武器禁運時,默克爾同樣給予否定回答。她表示,這事關中國的國內局勢,與國內的人權狀況和百姓權益密切相關。同樣,這樣的對答也被中國媒體「省略」了。

 

默克爾在北京與中共中央黨校的學員座談,不改過去直率態度,分享她對中國的發展道路、民主價值、和武器禁運等敏感議題的看法。德國《時代》周報說,716日在中央黨校的座談會上,有人問到中國是否像以前的東德,出身共產東德的默克爾回應說兩者不同,不過,中國結合經濟自由與一黨專政的發展道路,西方正在密切觀察;並強調,相較於中國模式,西方的特色是「清楚界定個人的權利」,「就算是某一人讓社會發展停滯,群體也必須接受」,「如果言論自由受限或有人因此而進監獄,會受到輿論的強烈關注」。顯然,這和中國媒體報道中默克爾宣稱「中國非昔日東德,所走道路值得世界關注」也有很大差距。針對一名學員呼籲,西方不應限制對中國的技術轉移,默克爾回應說,德國有很多企業擔心仿冒,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應謹守規範,「中國不能在學到特定的西方科技后,就把市場給封閉起來」。面對在場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中共的菁英幹部,默克爾也重申,歐洲聯盟目前不會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默克爾此行受到了中方前所未有的熱情款待,中國總理溫家寶破例親自陪默克爾去西安參觀兵馬俑,為默克爾56歲生日慶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只有周恩來陪同尼克松、李鵬陪同前德國總理科爾去外地訪問的先例。溫家寶對默克爾的特別禮遇為外界留下了很大的解讀空間。溫家寶本人稱默克爾此次訪華「具有歷史意義」。

 

但《鳳凰衛視》的時事評論員邱震海先生認為:默克爾「不再會見達賴了;但是她的立場沒有改變,並不是說她已經改變對西藏問題的立場了。」與此同時,中方注意到:「她對於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指責相對淡化,立場也沒有改變。」「中國對默克爾相對也比較克制,但是中國對默克爾依然是具有疑問,有重重疑慮,有心結在裡面。」《鳳凰衛視》稱,默克爾此次訪華「結束了一個時代,結束了政治互相猜疑的時代,開啟了政治上開始互相理性務實的時代。同時結束了金融危機時代。開始后金融危機時代,雙方不但在技術活動方面互相合作,而且開始了在後金融時代,對國際金融、經濟,乃至政治秩序進行勢力重組,同時雙方共同參與遊戲規則制定這麼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大陸其它媒體在評述默克爾訪華時頻繁使用的一個詞也是「務實」。也就是說,由於默克爾採取了不再接見達賴喇嘛、淡化人權問題的「務實」路線,方才贏得了中共領導人的信任,中德關係才得以修復。《法蘭克福彙報》則認為默克爾此次中國之行是在收穫「其5年外交政策所種下的果實」,其中也包括了2007年默克爾堅持會見達賴喇嘛。在德國媒體看來,如今中德關係徹底復甦,正印證了德國不少政治家當時的觀點:「見見達賴喇嘛又能怎麼樣」,「天塌不下來」的觀點。

 

關於默克爾在中國的最高紅色學府中央黨校與學生座談,《法蘭克福彙報》披露了這一安排的內情。該報在719日的一篇報道中透露,中方首先提出要求,希望默克爾在中央黨校發表演說。「國家領導人不僅要為其徘徊在共產威權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道路尋找理論基礎,同時還試圖在政治上將其合法化。總理府蜿言謝絕了這一請求」。該報說,雙方最終找到的折衷辦法是讓默克爾在中央黨校與其學生對話。

 

717日是默克爾的56歲生日。默克爾在西安慶生,和陶馬合影留念的照片傳遍了大陸網路媒體。有溫家寶作陪的西安之旅,為默克爾的中國行又添了一些浪漫氣氛,同時顯得與溫家寶的關係更為親密。

 

《法蘭克福彙報》透露,西安之行並非默克爾的首選。該報在719日的一篇文章中說,默克爾的中國之行把德國外交部折騰得不輕。默克爾原本計劃根據中方最初的建議訪問中國西部,然後飛往廣州,領略一下那裡的「淘金潮」。由於,幾周前出現的社會動亂,中方臨時要求改變默克爾的行程,於是,默克爾有機會到西安扮演了一回「德國來的皇后」。

 

有媒體把默克爾的此次中國之行評價為中德兩國的又一次蜜月。從表面上來看,中德關係已經徹底告別了20072008年的冰凍期。然而,儘管德中兩國在利益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的體制決定了雙方之間只能是一種密而不親的夥伴關係。

 

據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719日報道,由默克爾和溫家寶共同出席的中德企業家座談會上,德國巴斯夫首席執行官賀斌傑和西門子股分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旭德針對中國嚴重的商務慣例的弊端,向溫家寶當面表達了不滿。在會談上,賀斌傑開門見山表示:「中共政府強迫外資企業轉讓公司的技術和相關知識作為交換進入市場的許可條件。這種商務慣例與我們所期待的合作模式相去甚遠。」此外,西門子總裁羅旭德也指出:「中國在政府採購市場歧視外資企業,而且在汽車和金融領域強迫要求合作投資。」外國訪客在中國國家領導人面前如此尖銳地提出批評,確實極為罕見。巴斯夫和西門子公司在中國境內工廠雇傭3.6萬餘名員工,是對中國投資最大的德國企業。而賀斌傑是「親中派」企業家,2007年默克爾會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后,他立刻公開批評這一舉動。

 

而這,也不見中國媒體披露。

 

「被省略」了的默克爾中國之行的報道,再次印證了中國媒體是如何為政治服務以及如何讓中國百姓「不明真相」的。

 

訪問期間,默克爾與溫家寶共同出席了「德中論壇」發起的媒體角色的對話活動。在座談中,中方對德國媒體的中國報道尤表不滿,溫家寶希望媒體「多報道德中兩國友誼和合作的光明面」,;而默克爾雖然也強調要「促進相互理解」,但卻明確指出為何雙方在媒體的爭論中沒有交集:因為威權體制和民主體制下媒體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在民主體制下,媒體應該是「批評性和調查性的」。

 

從默克爾中國之行報道中看到,中西方媒體的的差異如此之大,「沒有交集」;若希望中國媒體公正、客觀、全面的報道,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更別說成為「批評性和調查性的」媒體。不過,對德國媒體「多報道德中兩國友誼和合作的光明面」的希望,也就會成為奢望了。

 

但要明確的是,這種默克爾訪華報道「被省略」,最終受害的並不是默克爾和德國,恰恰是中國政府的形象和中國媒體的公信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8-20 14:56
可憐的達賴喇嘛
回復 對風憶塵 2010-8-21 12:09
wazhh: 可憐的達賴喇嘛
哈哈,你的點評,避重就輕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8: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