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與台灣圖書傳媒先輩交往的點滴釋懷

作者:ryu  於 2016-11-21 14: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台島夢雲|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2評論

關鍵詞:台灣, 圖書傳媒, 先輩, 高雄圖書館

當年還在體制內為黨奉獻時,還剛從學校畢業沒有幾年的我,幸逢改開,更有幸蒙機關38式老地下黨領導的不棄,培養我做了他的特別事務助理,其後又為適應圖書傳媒與國際的交流,授予我外事、版權事務助理的職名。其時,台灣大學碩士后、相繼又在英國劍橋大學讀博、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后兼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中西文書目專家、代理館長的王秋桂先生,為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及自己研究之必需,急於想在上海尋找一個團體或組織為其收購中國近代文學和人文社會、民俗曲藝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後期,國內百廢待舉,大批中華文化遺產瀕臨消亡,而王秋桂急需的資料經其託人聯繫上海復旦的相關研究所、上海古籍書店、上海舊書團體等,都沒有人敢承諾予以協助。最後經接受美國國務院文化基金和Hopkins基金協會援助來上海作研究的學者、教授的層層相托尋找到了我的老闆,老闆果斷拍板接受,並指定我與王秋桂直線聯繫,從保存、推廣中國近代文學、人文社會和民俗文化遺產資料的大局出發,一定要設法滿足王秋桂的需求。
 
王秋桂大喜過望,迅即開出一批資料書目,其中不乏上海書店受國家文化部委託以當時國內最先進、在國外卻早被棄用的藍色晒圖式影印法複印複製的一批資料書目。我找到上海書店和上海古籍書店的職工,他、她們一致回答說這些書目是已經被他、她們回拒了的書目,理由是影印本的印數極少,多至300冊,少的僅複印了百餘冊原版便報廢無法再印製了。而且,成書多數早已為國內的學者收藏,無處尋覓。製版的原書也是出重金向民間收藏者借來的。
絕望之際,我於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向唯一有可能持有餘書的上海書店、上海古籍書店等單位的樣書庫、紙型間的職工疏通關係,從他們手裡收購,或者交換,甚至於変相買通。樣書庫、紙型間的多為女職工。是阿姨、是阿婆,我就使用拉家常、套近乎、甚至於苦肉計,是爺叔、是老阿哥,我就三天二頭上門遞煙送酒,是阿妹、小阿姐,那就是送我最弄得到手的內部電影票,甚至於陪她們看電影,逛街,進商場,充當她們的臨時男朋友,目的只要把書弄到手,然後自己動員機關的郵購部同仁打郵包作為國際印刷品包裏投寄往美國普林斯頓。
然後還得自己跑海關疏通出口手續,當初是外事無小事,事事要批示,於是跑上海圖書外貿,不成,再跑市委宣傳部,不行,奔市府特殊辦公室、外辦、甚至於僑委、僑辦,...
財務制度上,我的老闆特批500人民幣2個月中供我周轉使用。無奈國際印刷品包裏投寄必需費郵路時間一個半月,王秋桂那里核對書目、造清單、等預算、到開出支票寄到我們的手裡,又要一個月,然後我馬上把外匯支票交進中國銀行,銀行必需2周確認支票的真實性,再必需存入T/T帳戶二個月後才能提取額度人民幣...其間,我毎周有新的圖書從小姑娘那裡弄到手,而王秋桂那邊也是隔周有新的書目寄給我,周轉資金成了大問題,書弄到手了,書費必然不能欠的,書弄到手可以寄出了,國際郵費必然不到銀貨分家的,而當時,500人民幣2個月的周轉期已經特批中的大額經費了。
 
繁忙加走投無路之際,我於是不從君命,自己拿出資金充入,以確保資金和重要的對外工作不致於中斷。
無奈之中,我投書信給王秋桂,簡單說明情況后要王秋桂考慮是否可以先預付若干購資料資金以確保其資料的收購、郵運不至於為此中斷。
「我沒有借錢給人家的習慣...」這是王秋桂復函的主旨。
 
難道我們的工作是屬於向別人借錢的買賣?從我們機關的職工數、業務類別種數、以及經營規模、出版發行的總模樣、等等,我們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世界同行中規模最上的一家了。
 
但是,考慮到一切從國家的大局出發,一切從文化遺產資料的大局出發,一切從宏揚...的大局出發,我,繼續沒日沒夜地投入在與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的工作交流中。
也是從那時起,王秋桂逐漸淡出了我們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中文書目的一位比較年輕的專家,也就是這次沒有直言邀請我前往高雄與他在退休之前敘舊的朋友,他,我就不透露姓名了。我們的合作在工作之外還有了若干更加人情化、朋友化、非公事公辦式的人性味道。
 
王秋桂,_百度百科上的條目是這樣寫的: 一位學貫中西,成就跨五大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
而那位台灣朋友呢,自然也是台灣的文化精英。他曾任台灣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館長。
 
關於高雄市立圖書館,選錄少許文字介紹。
1916年(大正5年),旅居打狗的日本僑民成立「文庫協贊會」,由組合會員每月捐二十錢支持財團法人打狗公會創立圖書館。1924年(大正13年)2月,移由高雄俱樂部管理。1925年(大正14年)3月,高雄市役所捐款繼承,改為「市立高雄圖書館」,經過9次改建,新總館2010年開始招標選定於高雄市前鎮區的新光路61號上建置新總館,採用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與日本竹中工務店團隊獲得第一名的設計方案。新總館2014年11月13日落成啟用試營運,興建經費15億台幣,約相當於5720萬美元。高雄市總館藏書達到100萬冊。藏品包括圖書、期刊、報紙、雜誌、聲音和音樂錄音資料、影片資料、電子書、資料庫、點字圖書、地圖、微縮資料和圖畫, 館員員工人數348位。2016年度的經營預算4億2,512萬9千台灣元,相當美元1620萬。
...
高雄市的朋友熱情地邀請我在晩上10點鐘閉館前參觀他工作了十數年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了不影響我的讀者們...」這番話出自同樣是台灣圖書傳媒先輩,但是,他的說法讓我動容,令我起敬。
明天,我貼帖詳細介紹晩上10點閉館前參觀朋友的高雄市立圖書館內的圖片。
今天先上一些我忍不住先去觀賞高雄市立圖書館其外景的照片,有些照片則是從高雄市的最高建築「高雄85」摩天大樓上俯瞰拍攝的圖圖片,請大家同閱。我在此則衷心感激高雄市那位朋友的出色奉獻和工作。並順祝他退職後繼續作為台灣圖書傳媒的先輩,為我們後來人多多提攜。
標籤 台灣,圖書傳媒,先輩,高雄圖書館
 
圖片中凡黃圏中的建築即為高雄市立圖書館。時間為晩上和清晨、白天不等。
 
下面數圖是從高雄85高樓往下拍攝的

 

左為高雄85摩天樓

 

後方的建築為高雄市展覽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11-21 19:20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回復 ryu 2016-11-21 19:27
fanlaifuqu: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無銭無力、只配作苦力❗
回復 你懂的 2016-11-21 21:56
莫談國是,生活更輕鬆;對不起,上篇咱不自量力,居然關心起台灣的明天來啦。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11-21 23:59
王秋桂先生摳門,人家是在幫他做事情啊!
回復 ryu 2016-11-22 06:58
補充1些王秋桂先生1990年以後的學術研究經歷:
1990-1992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及文學研究所教授。
1990-1991 國立清華大學(新竹)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
《中國時報‧民俗周刊》主編、《民俗曲藝》總編輯。
1990-2005 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
1991-1997 應大陸邀請去了14個省市採風、研究、作演講。
回復 ryu 2016-11-22 07:06
徐福男兒: 王秋桂先生摳門,人家是在幫他做事情啊!
這樣的學問先生,有些活動頗有不說出來有些堵的感覺。
大陸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的徐華龍透露了,王在大陸只是在學術界以外的地方受大陸官方熱捧。
當初我為王秋桂先生配書,被書店的小辯子們笑稱為配中藥,處方單Ⅰ張,毎本1冊,毎本平均0.70元,七辛八苦,20本書不到20元。
如果真的留在了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里,那倒是這批書會發揮大作用了,希望是。
回復 ryu 2016-11-22 07:08
你懂的: 莫談國是,生活更輕鬆;對不起,上篇咱不自量力,居然關心起台灣的明天來啦。
老哥何必?言無禁忌,言者無過,請大膽講, 台灣的明天確實非常引人關注,非常。
回復 劉小雨 2016-11-22 09:37
ryu: 這樣的學問先生,有些活動頗有不說出來有些堵的感覺。
大陸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的徐華龍透露了,王在大陸只是在學術界以外的地方受大陸官方熱捧。
當初我為王秋桂
  
回復 你懂的 2016-11-22 09:54
ryu: 老哥何必?言無禁忌,言者無過,請大膽講, 台灣的明天確實非常引人關注,非常。
既如此,不妨扯扯」九二共識「,我覺得它是不存在的,
首先,口頭的不算;
其次也不必拘泥於這四個字,因為那是學者若干年後總結出來的,查查當年的報紙,只要有些許與「兩岸同屬一中,各婊」沾邊的,我也認了。
你也許說需要保密,但民進黨沒必要為國共保密吧?
回復 看熱鬧和看門道 2016-11-22 13:19
有錢真好,不管你是缽士還是叫獸,統統幫老闆做苦力。兩個月,幾十個美金就讓一群中國窮光蛋累著並快樂著。要是現在想去淘這些書,估計漲價千倍也不一定能辦得成!更加可能的是,多少錢都沒有人會把那些絕本拿出來複制!
回復 ryu 2016-11-22 17:03
你懂的: 既如此,不妨扯扯」九二共識「,我覺得它是不存在的,
首先,口頭的不算;
其次也不必拘泥於這四個字,因為那是學者若干年後總結出來的,查查當年的報紙,只要有
兩邊的事情沒有前途的了。
就拿這次馬英九的遭遇說事,還有什麼可期望的?
回復 ryu 2016-11-22 17:17
看熱鬧和看門道: 有錢真好,不管你是缽士還是叫獸,統統幫老闆做苦力。兩個月,幾十個美金就讓一群中國窮光蛋累著並快樂著。要是現在想去淘這些書,估計漲價千倍也不一定能辦得成
當然,那是此1時彼1時的事了,當時的大陸為求香港、台灣來投資儘可能地為他們服務,不過,也正因為這種互動,港、台率先引進了日本的印刷設備,使大陸終算擺脫了如此落後的圖書報刊出版印刷的現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22: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