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上)

作者:豬扒戒  於 2018-9-28 21: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主旨:本章主講天道。以人道作比較。天道核心原則提到了天有主權,並掌握天下。要公平公義。要樂善好施,存憐憫的心。在人在道面前均要謙卑。要尊道,順道,與道合一。

這些內容均在本章中體現。試問,這些內容是老子的即興總結呢,還是背後有道的旨意?這一章比較完整地表達了道個性情與要求。

老子《道德經》如是說,咱再翻翻猶太版道德經,看有沒有類似的說法。在彌迦書里如是說:「世 人 哪 , 耶 和 華 已 指 示 你 何 為 善 。 他 向 你 所 要 的 是 甚 麼 呢 ? 只 要 你 行 公 義 , 好 憐 憫 , 存 謙 卑 的 心 , 與 你 的 神 同 行 。」這一句話近乎雷同於這一章的內容,

這一章的美,僅用世俗眼光是讀不完全的。張開你的心,儘可能把自己放在天人關係的立體視角里。以世人眼光,最多能讀出一些道德規條。這些規條是死的,也行不出來。試著把自己放到天上,坐在天地萬物的創造者面前,向他請教他創造天地人的目的,前進導向,處理問題的法則及原因。如此,你便跳出了你我,中外,這些世人的界限。

道創造了這個世界。道也對這個現行世界有完全的權柄。無論人承認不承認,看見看不見,都不影響這個事實。人的靈魂與道越一致,其力量就越大,就越能被道成就。

天人視角不是一種想象,當道進入你心裡時,你就有了這種能力與權利。因為道來自天,假如你有道卻沒有在天的感覺,要麼你沒有真正得道,要麼是你肉身的老我太大。等道在心,人仍被世俗吸引時,就抑制了裡面的道,也讓你對道的指令不敏感。所以這個慾望掌權的老我必須完全祛除。老子說要虛己到無我如芻狗的程度。耶穌說要把老我釘死在十字架上。釘老我於十字架上,不是一種屈辱的犧牲,而是一種能力權能的體現。老我被五欲控制,人的肉身連一欲都戰勝不了。反是被五欲押解著,凄凄慘慘奔向無望的陰間。

當人接受道之後,你就有了戰勝慾望的能力。從而讓道通過你而活出來,而使你「無為而無不為」。這個道,就是猶太版道德經中的耶穌。權柄能力通過十字架引向了你。當你輕看十字架,認為慾望可以像自來水一樣,能被你輕易控制時,你就落入了魔鬼的圈套。試看多少的高官,在大學時代正義凜然,恨惡貪慾,淫慾,決心要建設一個清廉的社會。幾十年之後再看:他們沒有比自己曾經恨惡的人做得更好。悲哉!皆因沒有道的裝備也。因為他們雖想做好,但沒有能力去治死心中的慾望。卻被慾望押上了刑場。請張開你的心,讓我們來接受本章的天之道。因為本章字面意思太明了,不再字面解釋,我們省出版面直入精義。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

天之道的原則是:太高了,就壓一下;低了,就抬高一些。目的是使「箭矢」中的,達到預定的靶子。

這一句道出了權柄與主權。高低的標準誰制定?當然是道的標準。或抑或仰誰操控?當然還是道。箭矢的靶位誰制定?仍然是道。整個進程中,道可以超自然運作,也可以通過他選擇的,合他心意的人去協助實行。道同時也把能力加給這些人去完成他的旨意。

既使是道外之人的錯誤行為,也會被道作為砥礪或刑罪的工具使用。如耶穌十二個門徒中猶大的賣主,幾百年之前已被多個先知預言。但主意仍然是猶大自己做的。神能預知,但人的自由意志不受干擾。所以他仍然要負完全責任。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在天的永恆計劃中,我們所在的現世不是目的地。人間是一個歷練篩選和煉凈的場所。用猶太版道德經的說法,我們在這兒是寄居的,是客旅。我們回家的路就是那寶貴的道。仁慈的創造者不想讓任何人失足回不了家。故賜下他的話,賜下他的靈,來引導我們通過這個幽谷,護衛著我們回天家。所以,對於這期間吃喝拉撒之日常所需,告訴我們不必掛慮。只要一心求他的道,尋他的國,他會供應我們。但如果一個人貪愛世界而不想回家,這個對「絕頭路」的選擇也將被尊重,但告訴你這條路是絕路,回不了家。

因此,對於世上的日用財富,天的態度是夠用就行。並且天會在其中做調整。手裡多的,不能讓你有餘。手裡少的也不能讓你缺乏。看不見的道做了「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工作。

猶太版道德經中記載,天給猶太人降嗎那的史實。因為以色列人在曠野沒有吃的,故天降下了天糧嗎那給他們吃。但告訴他們,每人每天只可取一份。而其中有的人多取,第二天所剩的必爛或生蟲,他們不能結餘。有的人揀得少,但照樣吃飽沒缺乏。但安息日前一天,上帝說可揀兩份,這多餘的一份就可以安然存放到第二天,供安息日食用。這個史實法則告訴世人:財物可用不可存。道在維持公平,主持正義。有多佔的不能結餘的天律,讓那些以財富誇口的人多嘗空虛與苦澀。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看,天道主張一個公平,和諧,有憐憫的關係,並不主張激烈的競爭。為什麼到了「人之道」竟是如此的不同?究竟人之道是個什麼玩意兒?深層次的原因又在哪裡?

人之道,是出自世俗的層次,出自人的頭腦。屬於形而下,與形而上的道沒有關係。「人之道」是理論,是學說,卻不是真理。特點是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與今生的驕傲。具體點說,就是財富,名望,地位,光宗耀祖,英雄情結等。不見有道,競爭多與合作。從靈魂體的深層次來看,濁渾肉慾為主,沒有聖善的靈。儒家基本屬於人之道層次。

因為人內心的自我與驕傲,為了自我出人頭地,就會趨向打破平衡,走向人所謂的卓越。這個過程競爭激烈,甚至血腥。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另一種原因是:因為心中沒有道,無論貧富,皆感覺空虛無望,不平安,沒有信心。他們為了填補自身的空虛,便開始追求財富,名聲,地位等,以來確認自我,彰顯自我。試圖用有形的之物,去填補因無形道的缺位,而帶來的饑渴虛無感。是在以世俗之水,去解因天水缺乏而帶來的乾渴。這世俗之水卻是越喝越渴。

人的這種情形,道瞭然於心胸。看看道的化身耶穌怎麼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奔涌到永遠。「 那麼除了被人「損不足以奉有餘」之外,已經不足的貧乏人,為什麼也是拿自己的不足,去奉有餘呢?這裡的貧乏者也是不明白真道的貧乏者。這些人雖然貧乏,但慾望仍然很大。他們欲想有餘,故眼光盯上有餘的人。奉自己的那一點點給有餘者,是夢想一日從有餘者那裡得到更多。根源是他們看不見道。他們求人不求道。苦苦地與人去建立關係,卻不是與道建立關係。

就在這單當兒,慈悲的天道手裡拿著預備好的豐富,眼巴巴的望著那些貧乏人,期望他們在回眸之間看見他,好救他們脫離空虛與貧乏。相比較而言,貧乏之人歸道比例還是比富足者高許多,感謝上天!(下半章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anlybaby 2018-9-29 10:35
補不足
回復 豬扒戒 2018-9-29 12:57
anlybaby: 補不足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7: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