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知和識

作者:wo?  於 2016-8-27 18: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8評論

關鍵詞:天上掉餡餅, 幹什麼, 蒼蠅, 學校

不吐不快,吐了就快了。

因為徐玉玉的事,昨兒寫了文,順便在我的QQ上寫了類似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人被騙,要麼是社會經驗的不足,要麼是希望以很小的勞動或代價換回更多的名利和財物。還有其它的么?可惜,天上掉餡餅兒的幾率實在是太少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可無。。。千萬不能讀死書。

的話,不想到,「你到底能幹什麼」的文中的小妹發言了:有些人沒事的總是喜歡發表自己的感慨和評論,這樣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好玩嗎?發表自己的評論和見解沒有問題,但是無端的含沙射影就是不對了。

俺一頭霧水ing。文中沒點名道姓其人,前後也更是和其無關聯。。。而且我是因為徐玉玉而寫的,雖然沒點名徐玉玉的名字,而跟她八竿子都扯不上關係。後來,我寫了你不知道最近發生的徐玉玉的事,你是她?但是,居然連一個道歉的話都沒有!

說實在的,和他們在平時的談話,是沒有共同語言的。畢竟,很多方面都無論如何扯不上關聯了。
然而,每每,我說個什麼,總會是類似的你以為你看的多了,知道的多了,你以為你了不起么。。。的類似語言。
說實在的,很是無聊。

於是,愈發的堅定了我所認為的知和識的重要性。

一個人讀書可以不多,但見識要一定多,這至少可以彌補讀書的少。當然,所謂讀書多了,就一定聰明知書達理倒也未必,但總和沒讀多少的比較起來相對要好些,一般來說,也不會那麼無聊,無趣和無理。

認識的一個人中,在學校書讀得極少,只小學畢業,但是,人很勤勉,也很謙虛,也很有禮貌,也知道很多經濟金融方面的一定知識,而且,很熱心的幫助人,並誠心對待自己的朋友,至少在我所看到的範圍內,所以,在這些方面,其人是我所尊敬的。


一個人,不能十全十美,但是,你至少要有人對你尊敬和佩服的地方,而不是天天莫名無理取鬧。

否則,你又要讓人如何看你呢?而且,一個人到底怎樣,自我認知是一方面,而他人的評價,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倒是客觀反映了自己看不到的東西。不論這種認知是從現實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還是網路上的文字。

所以,無論如何,我還是欣賞有知有識的人。

link加不上,只好轉了

學與識(三) 知識、學識、見識

人們認識事物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也有一個由「知』到「識」的過程。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學識」、「見識」這幾個概念,其實都包含了兩面的意思,反映了認識事物的兩個階段。「知識」是先知而後識,「學識」是先學而後識,「見識」是先見而後識。

知了,學了,見了,這還不夠,還要有個提高過程,即識的過程。因為我們要認識事物的本質,達到靈活運用,變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知而識之,學而識之,見而識之,不斷提高。

 孔於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只學,不用心思考,結果是毫無所得;不學習,不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去思考,也是很危險的。

學和思,兩者缺一不可。我們不僅應該重視學,更要把所學的東西上升到識的高度,如果有人明明「無知」,強以為「有識」,或者只有一點知就自恃為有識了,這是自欺欺人的人。知、學、見是識的基礎,而識則是知、學、見的更高階段。

由知、學、見到識,是毛主席所指出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非如此,不能進入認識的領域。一般說來,衡量知、學、見是用廣度,好的評語是廣,是博;衡量識是用深度,好的評語是深,是精。因而,我們對知識的要求是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廣博深精才是對知識豐富的完好評語。一個人所知,所學,所見的既廣搏,理解得又深刻,才算得上一個有知識、有學識、有見識的人。

古時候曾經有人用「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之語來稱讚某人有學識,究其實質,它只說出這人學得快、記性好的特點罷了;如果不加其他讚詞,這樣的人,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活的書庫,活的辭典而已。見解若不甚高,比起「聞一知三」,「聞一知十」的人來,相去遠矣。因為一個會推理,而一個不會。會推理的人有可能從「知」到「識」,會發明創造;而不會推理者只能在「知」的海洋里沉浮。淹沒其中,冒不出頭來,更談不上高瞻遠矚了。

現在也往往有人說:某學生優秀,大學一二年級就學完了大學三年級課程;或者某教師教得好,一年講了人家一年半的內容,而且學生都聽懂了。這樣來說學生優秀、教師好是不夠的,因為只要求了「知」的一面,而忽略了「識」的一面。其實,細心地讀完了幾本書,僅僅是起點,而真正消化了書本上的知識,才是我們教學的要求。搞科學研究更其如此。

有「知」無「識」之人做不出高水平的工作來。並不是熟悉了世界上的文獻,就成為某一部門的「知識裏手」了,還早呢!這僅僅是從事研究工作的一個起點。也並不是在一個文獻報告會上能不斷地報告世界最新成就,便可以認為接近世界水平了,不!這也僅僅是起點,具有能分析這些文獻能力的報告會,才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真正開始,前者距真正做出高水平的工作來,還相差一個質的飛躍階段。我們在工作中多學多知多見,注意求知是好的,但不能以此為滿足。有些同志已經工作好幾年了,再不能只以「知」的水平來要求自己,而要嚴格檢查自己是否把所學所知所見的東西提高到識的水平了。對於新參加工作的同志,也不能只要求他們看書,看資料,還要幫助他們了解,分析,提煉書和資料中的關鍵性問題,幫助他們了解由「知」到「識」的重要性。  

從「知」、「學』、「見」到「識」,並不是一次了事的過程,而是不斷提高的過程。今天認為有些認識了的東西,明天可能發現自己並未了解,也許竟把更內在更實質的東西漏了。同時在知、學、見不斷擴充的過程中,只要我們有「求識欲」,我們的認識就會不斷提高,而「識」的提高又會加深對知、學、見的接受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如錢塘怒潮,一浪推著一浪地前進,後浪還比前浪高。

  以上所講的只是我自己心有所感,在工作中經常為自己的知不廣識不高所困惱,因而提出來供青年同志們作參考,說不上什麼經驗,更不能說有什麼成熟的看法。 

原載《中國青年》1962年12期







wiki上的知識的定義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1]。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從更加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

儘管知識是日常生活里的中心組成部分,但知識的確切定義仍然是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歷史學家有著極大興趣的話題。根據傳統知識分析,知識具備三個特徵: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古希臘時期,知識被認為是通往真理的途徑;文藝復興至今,對知識看法逐漸轉變成一種相對的工具。

描述知識的用法是考察知識的一種常見做法。在這種意義上,知識是由不同意向討論著的信息DIKW體系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納入到一種金字塔形的層次體系中,而這個模型與DIKW體系是一致的。

Purser & Pasmore認為要精確地定義知識是非常困難的。例如:何謂知識?如何獲取知識?何者是有效的知識?這些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但若無法回答知識是什麼,將難以設計能產生更多知識及有效利用知識的組織。因此,Purser & Pasmore則將知識定義為:「用以制定決策的事實、模式、基模、概念、意見、及直覺的集合體。」Badaracco將知識定義為:從人類活動中所獲取的真理、原則、思想及資訊。日本學者田中郁次郎則認為知識是一種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層次的意義。知識牽涉到信仰、承諾與行動等,可分為內隱與外顯知識。何光國則認為知識是一、經驗累積的紀錄;二、事實組織的系統化;三、對事實的理解;四、一種理解的行為或狀態;五、人的已知和未知。此外Davenport,依據知識的特性指出,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而且還包括專家獨特的見解,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

由上述可知,知識是抽象的,是傳達概念的一種形式。例如:古代的結婚記事、白旗示降等,都是藉由結繩、白旗等符號來傳達概念。但是當人類活動越是頻繁,則簡單的符號就不足傳達雙方的意念。因此,有了文字、語言等符號興起以作為溝通的工具。在溝通過程中還是需要經過思考,最後才能產生出知識。由此可知,知識就是經由前人的經驗累積形成的。

幾位學者對知識的定義:
Quinn(1996):知識是存在於專業人員身上的技能財產,可分為:實證知識、高級技能、系統認知、自我激勵創造力等。
Harris(1996):知識是資訊、文化脈絡及經驗的組合。
Qunitas(1997):知識是企業無形資產。
Nonaka(1994):認為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后,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后,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





百度上知識的定義
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以是關於理論的,也可以是關於實踐的。在哲學中,關於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複雜的過程:感覺、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識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斷真偽要以邏輯,而非立場。知識的定義在認識論中仍然是一個爭論不止的問題,羅伯特⋅格蘭特指出,儘管「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激發了世界上眾多偉大思想家的興趣,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1]  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被人們相信的[2]  ,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
從類型學看,知識可分為簡單知識和複雜知識、獨有知識和共有知識、具體知識和抽象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等。20世紀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學學大師邁克爾⋅波蘭尼(卡爾⋅波蘭尼的弟弟)發現了知識的隱性維度,並認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1] 
知識的概念是哲學認識論領域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trunkzhao 2016-8-27 20:17
知,識,行,缺一不可。
回復 wo? 2016-8-27 21:02
trunkzhao: 知,識,行,缺一不可。
是的,3者的領悟重要,實踐更重要…
但沒了領悟,往往更談不上行了。
回復 十路 2016-8-27 21:37
說幾句個人理解的兩大範圍,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knowledge & wisdom

知識大致表示能通過他人總結和個人的觀察實踐反饋中得到的人與事物的各種因果關係,從單一事件和重複普遍事件中發現一一對應的規律以及對應的分佈規律(幾率和概率); 有人從他人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多一些,有人從個人的觀察思考實踐中學習的多一些,結合起來可能更重要,特別是時代的變化,新鮮事物多而複雜,應用知識方面並不是他人都能提供的,還是需要獨立思考和觀察,但基本原理,抽象道理不會變化太多,關鍵是思維方式合適。另外,因果關係還有縱向的層次,直接的叫做 cause-effect, 還可以進一步分析 why,why。。。 cause of cause, cause of cause of cause。。。這是沒有止境的。 他她為什麼要這樣說,大致是什麼因素造成,為什麼又會有那些因素存在,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些分析過程並不是有現成的知識提供答案,還需要不斷依據事實和推理而逐步看清。

智慧大致表示無論事先知識是否完全掌握,會將大致有關分散的信息歸納並從中找出大致的規律,再通過想要達到的效果而從有關因素入手, 找出達到效果的最佳方式, 方式很多,一次達到想要的效果就表示了高度的智慧,但不容易,所以會通過效果而反過來調整方式,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調整, 這也是比較容易有的智慧,也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中,減少一些產生負面因素的主觀性,所以,在方法上不一定都需要照搬已知的現成的固定的模式,可增加一些 creativity and experiment,特別是一些針對具體的人與事(人的 subtle differences 很多)。個人的主觀性,固執性,片面性,局限性常常阻礙了智慧的挖掘,拓展,積累和升華。

當然,知識也好,智慧也好,都離不開使用的目的。 這就和善與惡的絕對道德觀相連,而絕對道德觀的建立又與知識相關。知其善而行善,知其果而行善是兩個不同的境界。哲學領域中知識即美德的深意就是指的這兩層。宗教信仰和德育教育告知了人們很多行善的知識,但並不一定進一步分析後果, 常常會以 just do it 的傳遞方式,有時會產生hypocritical mentality 偽君子行為,為了表面被視為君子言行而為之, 哲學告知了人們分析因果的方法(其實平時人的悟性都在,都是實驗哲學家,所以很多道理實際上是 common sense),結合起來就更容易理解這兩個層面。

瞎啰嗦一大堆, 感覺你提到的問題很具體,能引起深度思考。周末愉快~
回復 往事並不如煙 2016-8-28 01:08
騙和被騙之間跟知識沒關係。
回復 wo? 2016-8-28 21:41
十路: 說幾句個人理解的兩大範圍,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knowledge & wisdom

知識大致表示能通過他人總結和個人的觀察實踐反饋中得到的人與事物的各種因果關係,從單
十路分析的好厲害。

其實我這兒的知和識是分開的。知是一個學習,了解的過程,主要是一個他人教授別人的過程。當然,也可以各種自學方式取得。

識我則把它當作為在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辨別判斷過程,當然也包括一個在社會中通過各種現象而積累起來的對人或事或現象的判斷過程。

無知無識就很容易不客觀地判斷分析問題。當然,知和識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因人而有很多不同。如果一個人自己不主動知和識,有些就會跟不上時代的進程,有些就會原地停留不動。所以,人和人慢慢地差距就會拉大。當然,這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過程,其實受當事人所處周圍環境影響也很大。

當然,每個人都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能100%的知和識,所以對問題的判斷有時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對很基本的問題,不論是社會還是生活方面,如果不經大腦思考就胡言亂語的話,就很容易引起不良後果。

不過,世上永遠沒有100%事事正確的人,只求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有特殊專長就不錯了,當然,這是朝更大的方面來說。

文中添加一段華羅庚說的話,其中所說的也比較淺顯易懂也很有道理。
回復 wo? 2016-8-28 21:44
往事並不如煙: 騙和被騙之間跟知識沒關係。
在一般情況下,肯定有一定關係的。
回復 十路 2016-8-28 21:50
wo?: 十路分析的好厲害。

其實我這兒的知和識是分開的。知是一個學習,了解的過程,主要是一個他人教授別人的過程。當然,也可以各種自學方式取得。

識我則把它當作
是這樣。 知表示事先知道因果(無論是從他人或是個人經驗教訓得知,比較具有抽象性原則性),識表示應用(通過應用已知而分析識別具體,如果得到正確的因果關聯,說明掌握了抽象的已知並具體化了)。
回復 往事並不如煙 2016-8-28 22:38
wo?: 在一般情況下,肯定有一定關係的。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人被騙,要麼是社會經驗的不足,要麼是希望以很小的勞動或代價換回更多的名利和財物。還有其它的么?可惜,天上掉餡餅兒的幾率實在是太少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可無。。。千萬不能讀死書。」

此話極為正確,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但跟讀書沒關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6: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