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懷念大伯,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作者:leahzhang  於 2015-8-3 1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1評論

如果中國沒有他們…… 
 2015-08-02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記者:劉赫、李建廣、李堯


  8月1日傍晚,建軍節的北京飄著小雨,不少人的手機收到一條消息,解鎖屏幕: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原國務委員張勁夫,因病於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公開報道顯示,張勁夫是最後一名辭世的中顧委常委。


  從農家走出來的張勁夫,為他的祖國戰鬥了一生,耕耘了一生,勤勉自強,不遺餘力,確確實實一「勁夫」。


  回顧他的一生,最值得書寫的經歷之一,當屬主政中國科學院。


  1956年,時年42歲的張勁夫調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作為郭沫若院長的助手,主持全院的日常工作。


  主持中科院日常工作期間,在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的領導下,張勁夫組織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和科技人員參與「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他把科學家看成「國寶」,科研、後勤一把抓,為「兩彈一星」的研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8年,毛澤東主席參觀中國科學院科研成就展。前排左起為:張勁夫、吳有訓、毛澤東、郭沫若。


支持錢三強點將調兵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原子彈。中科院接受黨中央下達的任務,黨組決定由張勁夫負責此事。


  張勁夫和錢三強有著深厚的友誼。「兩彈一星」研製伊始,錢三強找到張勁夫來要人,在張勁夫的支持下,先後從中科院要走了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學術秘書鄧稼先、院刊編輯汪容、瀋陽金屬所的副所長張沛霖,這些人都為「兩彈一星」的研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張勁夫不僅人力支持,在儀器設備上也是不遺餘力,特別是高速攝影等設備。可以說,錢三強提出的要求,科學院幾乎全部答應。



這張照片是在上海南匯一座農舍前拍攝的,錢學森與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等幾位同行者坐在那裡休息,桌子上放著糕點,錢學森的身後還晾曬著農戶的衣服。


將錢學森的建議送達中央


  我國火箭噴氣技術即導彈技術的建立,是錢學森先生首先提出來的。中科院成立力學所,張勁夫請他當所長,後來還成為錢學森的入黨介紹人。


  錢學森任力學所所長以後,迅速聚集了好多優秀科學家。錢學森說:「我建議國家搞導彈,這是很重要的軍事武器,將來一定要大發展!」錢學森的這個建議,由張勁夫等人送到中央,周總理很重視。當時,彭德懷當國防部長,周總理讓他邀請在北京的幾位元帥,對錢學森搞導彈的建議進行討論。很快,中央決定我國要搞導彈。



當衛星通過北京上空時,人們爭相眺望。


在張勁夫的建議下,中央同意搞人造衛星


  1958年,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曾提出「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發展星際航行技術。張勁夫把科學家要搞人造衛星的意見反映到在武昌召開的黨中央全會上,中央政治局開會研究,同意以科學院為主搞人造地球衛星,並且批准撥專款2億元人民幣。科學院沒有一家獨辦,張勁夫又組織各方面協作,把有關單位組織起來,成立了「581組」和三個設計院。


  1966年5月,經張勁夫、錢學森等人共同商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衛星播送《東方紅》音樂。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東方紅》響徹天宇,揭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



1999年5月6日,《人民日報》第1版刊發了張勁夫的文章《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


  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導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張勁夫先生在86歲高齡時,曾在人民日報撰文回憶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歷史,他在文中稱「請歷史記住他們!」 


  今天,在老人家離開的時候,我們也請您:記住他們,記住「兩彈一星」精神,記住那樣一代為國忘我、奮鬥一生的中國科學家們。



錢三強: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錢三強就與原子核科學「結緣」了。他師從科學名家約里奧·居里夫婦,他與妻子何澤慧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髮展原子彈后,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


鄧稼先:

「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26歲,拿到博士學位后的鄧稼先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


  34歲,他回家告訴妻子:「我要調動工作,明天就走。」從此,他從他的妻子、兩個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當中消失了。這一消失就整整消失28年。




  61歲,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共獲得了國家獎金——特別獎二十元。其中,原子彈十元,氫彈十元。


錢學森: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一人抵得上五個師」,這是美國人對他的評價。1955年,衝破種種阻擾,錢學森和他的家人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




  「我是要建議我們國家搞導彈,這是很重要的軍事武器,將來一定要大發展!」這是錢學森回國後向陳賡大將的建議。後來,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朱光亞:

「我們還猶豫什麼?彷徨什麼?我們該馬上回去了。」




  這段話,摘自朱光亞1950年《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1946年,朱光亞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即回國。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朱光亞曾回顧說。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負責並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李政道評價說:朱光亞十分精心地組織成千上萬的傑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兩彈」研製,他在「兩彈」的研製中是「科技眾帥之帥」。


郭永懷:

「我衷心希望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現代化,早日建設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1968年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時失事扎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搜尋飛機殘骸時,兩具燒焦的遺體緊緊地抱在一起,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其中一位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郭永懷在「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共23人。他們是:王大珩、錢三強、于敏、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郭永懷。


  今天,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


  時光雖已過去,但記憶將永存。


  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致敬!他們的歷史,不曾停歇。


本期編輯:胡洪江


覺得不錯,請點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曬網的漁夫 2015-8-3 11:10
懷念張勁夫!
回復 leahzhang 2015-8-3 11:36
曬網的漁夫: 懷念張勁夫!
謝謝你的慰問。
回復 蘭黛 2015-8-3 16:06
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尊敬的老人。
回復 tea2011 2015-8-3 20:20
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尊敬的老人。ZT
張老安息。
回復 蘇牧閑筆 2015-8-3 20:40
中國最缺的,就是埋頭實幹的人。張老安息。
回復 leahzhang 2015-8-3 23:06
tea2011: 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尊敬的老人。ZT
張老安息。
謝謝茶妹妹。
回復 leahzhang 2015-8-3 23:06
蘇牧閑筆: 中國最缺的,就是埋頭實幹的人。張老安息。
謝謝蘇醫生。
回復 洛游郵樂 2015-8-3 23:47
科技興邦興國,過去如次,當今如此,未來也如此。張老的貢獻將載入史冊。
回復 leahzhang 2015-8-4 06:57
洛游郵樂: 科技興邦興國,過去如次,當今如此,未來也如此。張老的貢獻將載入史冊。
謝謝你的認同。
回復 心隨風舞 2015-8-4 11:51
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尊敬的老人。~~~向老人家致敬,緬懷。
回復 leahzhang 2015-8-7 12:58
心隨風舞: 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值得尊敬的老人。~~~向老人家致敬,緬懷。
謝謝你的評價。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8: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