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家庭教育:孩子與家長之間缺少什麼?

作者:女人話中話  於 2009-5-4 22: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育兒之話|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7評論

關鍵詞:

媽媽,我不要做哈費女孩」——面對拒絕當標準產品的孩子;

 「這次沒考好,是沒遇上幸運日」——面對從小迷信的孩子;

 「誰和我過不去,我就擺平誰」——面對崇尚暴力的孩子;

 「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面對早戀以至同居的孩子;

 「網路上誰都不知道你是一條狗」——面對迷戀電腦網吧的孩子;

 「年輕沒有失敗,一切皆有可能」——面對別人眼裡的「問題孩子」;

 「心好,一切都好」——面對有情緒障礙的孩子;

 「為了母親的微笑」——面對懼怕考試的孩子;

 「道理我也懂,可總是改不掉」——面對習慣不良的孩子;

 「通則不痛,不痛則通」——面對有陌生感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天下最大的學問。要想孩子成功,家長自己必須優秀,必須具備先進的家教理念,並付諸實踐。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愛孩子是一輩子的事,你怎麼去實現,你準備好了嗎?」在我們周圍,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依然憑藉的是母雞式的動物本能,由此很容易出現兩大困惑:一是看不懂「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二是不知道「現在的家長怎麼辦?」兩者交織,導致家長頻頻犯暈。

 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家長這裡。獨生子女教育本來就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鑒,再加上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與過去完全不同,家長如果不注重轉變家教觀念、不注重學習家教方法、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就必然犯暈。克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企圖無師自通,是註定吃力不討好的,也不會收到實效,更被孩子所不齒。事物已經發生變化,刻舟求劍當然會可笑之至。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這就是家長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有鑒於此,本書試圖通過深入剖析當代家庭教育面臨的10大常見誤區,為您解答這兩大困惑,為您指導孩子走向成功提供切實幫助。

 最適合孩子的路,一定最容易取得成功。"哈佛女孩"之路多有過分渲染之處,對家庭教育有嚴重誤導,更不可能大面積推廣。企圖從一個模子里刻出工藝品來,成"哈欠女孩"容易,成"哈佛女孩"難。

 【案例】

 山東省青島市一位名叫然然的女孩,投書《自我保健》雜誌,強烈抗議父母一廂情願要她成為"哈佛女孩"。

 她說,15歲的她,剛由父母通過關係進入某重點高中讀高一。在父母和老師眼裡,她很聽話,學習成績又好,是一位乖孩子和優秀學生。可是在內心,她最討厭的就是讀書。

 她經常幻想著把書扔進高壓鍋里,用小火煮上一天,用鎚子把它砸爛,然後浸在濃硫酸里徹底毀容,再送入火爐燒成灰,這樣才能解心頭之恨。

 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小小年紀的她為什麼會對書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原來,從讀初中開始,父母就一直給她灌輸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當然,能考上國外的大學就更好啦),希望她能考進市重點高中。因為只要進了重點高中,就表明她離名牌大學又近了一步。為此,她耳旁始終聽到的就是4個字--讀書,學習。她認為,是書剝奪了她的一切,包括自由和所有愛好。  

 2002年初,她的父母在看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後如獲至寶。除了"讀書、學習"的鼓噪以外,整天要她向劉亦婷學習:劉亦婷是怎麼背英語單詞的,她也必須這麼背;劉亦婷每天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她也必須這樣做;就連看課外讀物,也要和劉亦婷看的一模一樣;劉亦婷讀的是重點高中,她就當然更是非上重點高中不可啦。

 在中考前的一星期,媽媽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一種葯要她吃,以免如期而至的月經干擾她的學習。結果,月經倒是遲到了,可由於營養太好,無法消化吸收,整個考試期間她每天都腹瀉,弄得疲憊不堪,最大的願望就是早點睡覺。可是父親不答應,非要她做完剛剛買來的參考書上的模擬考卷才能睡,說什麼劉亦婷是晚上幾點睡的,她不能比劉亦婷早睡。

 考試成績出來后,她的分數只夠上區重點高中。為此,父母總抱怨說,他們沒有劉亦婷這樣的女兒的福分。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通過關係弄到了一個市重點高中名額,於是對她說,"以後可要加倍努力了,我想我們的然然決不會比劉亦婷差!"

 上了高中后,全家的中心話題都與讓她像劉亦婷一樣考名牌大學有關。可是她心裡清楚,她上不了哈佛大學,也做不了劉亦婷,她只想做她的然然。有好幾次,她夢裡都在哭喊:"媽媽,我不要做哈佛女孩!"

 尤其是當她了解到,在他們班上至少有80%的同學都說他們的父母整天提劉亦婷時,更是火冒三丈,回家后就把《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放進了火爐。

 看著它在火中掙扎著彎曲的身體,一點點化為灰燼,她的心裡痛快極了。

 為此,她的父母憤怒至極,關了她一天禁閉。

 【現象】

 自古以來,傳染性極強的"天才綜合症"在我國已經瀰漫了上千年。這位然然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到了"一定程度":看到別人的孩子成才了(這裡姑且把"哈佛女孩"們看做是"成功者"),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要超過他們,至少要和他們一樣。只有這樣,家長才感到孩子有出息,自己臉上才光彩。

 這是當今家庭教育的突出誤區之一。這些家長根本忘記了這樣一個樸素真理:世界上本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又怎麼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能夠通過標準化產品的生產模式取得同樣的"成功"呢?

 照搬照抄"哈佛女孩"的培養模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哈佛女孩"或"耶魯男孩",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樣做,給孩子帶來的必定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類似於這種不切實際的望子成龍,主要有以下4種情形:

 揠苗助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得離譜。

 許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什麼的,這本來並沒錯。然而我們知道,任何社會都是芸芸眾生占絕大多數。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長、有更多的興趣愛好,無可非議,可是要他們必須成名成家,就多少難為他們了。

 尤其是,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家長不擇手段,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然後希望從中得到加倍回報,就大大超出了培養興趣的範疇。孩子的業餘時間排得滿滿當當,每天像繃緊了的弦一樣,勢必會影響學習狀態,反而誤了大事。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主要表現為:父母沒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孩子將來一定要成功,以報父母的"一劍之仇";父母已經取得成功的,希望孩子將來取得更大成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許多孩子不得不走上一條單行道--開足馬力、趕超他人,哪裡還管得上"交通規則"?

 科學研究表明,重壓之下的孩子由於受家長支配、指責太多,學習上反而缺乏積極性、生活上缺乏激情。而且,由於他們享受不到應有的童年樂趣,社交能力的培養和心理發育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除此以外,由於早期壓力太大,自信心和自覺性也會因此受到打擊。凡此種種,都是他們成才路上的絆腳石。

 處於這種要求下的孩子,開始時的確具備暫時超越他人的能力,家長為之感到歡欣鼓舞,覺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勝人一籌。可是他們很快會發現,沒過多久,大多數孩子就會因缺乏"可持續學習能力"而敗下陣來,反而不如自然狀態下成長的孩子更優秀、更成功。

 這時候的家長基本上會分成兩大陣營:一部分家長從此失去信心,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又重新回到自然狀態下生活和學習;另一部分家長則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反而變本加厲。在這種情況下,少部分孩子會通過調整,急起直追,絕大多數孩子仍然毫無起色、表現平平。這又重新激起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們的周圍,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到唉聲嘆氣的隊伍中去--

 每個孩子生下來時家長都會歡天喜地,俗稱"落地歡喜"。他(她)的一舉一動、一啼一笑都是那樣的迷人和令人陶醉。連他(她)撒了一泡奇臭無比的尿屎,家長也會覺得別有風味。如果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那麼,這時候就是"父母眼裡出王子(公主)"了。

 這種熱乎勁在孩子上託兒所、幼兒園時達到高峰。為了孩子能上一所藝術幼兒園,家長願意掏出數萬元贊助費。在家長眼裡,這時候的孩子無不聰敏伶俐、活潑可愛,大多數還能歌善舞,只要好好培養,將來必定能成大器。

 所以,你看看周圍的一些幼兒園,派頭之大、牛氣衝天,一點也不輸於重點大學!

 到了孩子上小學時,家長們悉心呵護、勤加督促,又是學小提琴、又是學劍橋英語、又是上奧數班、又是請家教補習……家長忙得不亦樂乎,孩子累得東倒西歪。

 在這樣的緊張學習中,苦不堪言的孩子們一個個敗下陣來,於是一部分家長打起了退堂鼓。一句"隨他去吧",意味著他們的望子成龍暫時告一段落。

 勉強跟得上這種緊張節奏的孩子,則失去了起碼的童年樂趣,變成了"機器人"。家長在對他們快馬加鞭的同時,又把目光瞄準了小學升初中時的擇校。

 雖然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毫無疑問,總有一些孩子要不斷"輸在起跑線"上。

 尤其是到了上初中時,這時候大約有一半家長開始"頭腦清醒"起來,逐漸對孩子失去信心。剩下的另一半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已經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還在做"最後掙扎"。這部分孩子就是將來升入普通高中的主要生源。

 到了孩子上高中時,其中一部分家長又要繼續重複前面小學升初中時的打退堂鼓過程。因為他們非常清楚,由小學階段的"望子成龍"到初中階段的"逼子成龍",孩子身上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對孩子的希望不得不"現實"起來,終於回到了現實世界。

 可以說,大多數中國家長都經歷過或即將經歷這樣一個揠苗助長的痛苦過程。在所有獨生子女家長中,幾乎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當工人、農民;而放眼人才勞務市場,哪怕是招聘一名營銷員也要具有本科學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有哪個家長敢不揠苗助長呢?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xqw63 2009-5-4 22:45
15歲的孩子到25歲時,就知道父母的要求,絕大部分是對的
回復 April 2009-5-4 22:46
可憐天下父母心~
回復 有禾信望 2009-5-5 02:20
誰叫我們只有一個孩子。
回復 水影兒 2009-5-5 02:34
「心好,一切都好"
回復 遙祝 2009-5-5 03:55
同感!
回復 蒲公英 2009-5-5 05:14
Ding! A good article!
回復 inor12 2009-5-5 09:19
正在進行時, 二高中生.  經驗之談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3: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