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陳志武: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作者:Brigade  於 2019-7-10 09: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2019-07-08 14:37文化教育
陳志武: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經濟觀察報觀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 陳志武,標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油畫《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1873,局部) 鮑爾斯(F.Pauwels,1830~1904) 作


金融其實很簡單


如果你去過香港和澳門,可能看到,同樣是西方殖民統治過的兩個地方,兩百多年前幾乎沒區別,都是沿海村莊,但今天卻差別如此之大:一個是超級繁華的現代城市,另一個則像發展中國家的小城鎮。為什麼會這樣呢?


實際上,不只是香港和澳門的反差大,處於北美的美國、加拿大跟處於中南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智利、秘魯等的對比更大。在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看重的是土地肥沃、礦藏豐富、氣候適宜的中美和南美寶地,對今天美國和加拿大所在的貧瘠北美不屑一顧。可是,地理環境的劣勢並沒有妨礙美國、加拿大比拉美國家更發達、更強大。這種反差的根源在哪裡呢?


一個差別在於美國、加拿大和香港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而拉美國家、澳門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殖民地。但更深一點的原因是,英國是加爾文新教國家,他們接受了改革后的新教商業倫理,不受羅馬教廷的威權約束,後來又把新教帶到他們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他們沒有接受新教改革,繼續按照羅馬教廷規制的等級秩序組織社會與經濟,就這樣,他們的拉美殖民地也繼承了天主教傳統。


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怎麼差別這麼大呢?今天我們就談新教改革與金融解放所帶來的實際影響,這也幫你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是怎麼來的。


兩大教派社會的對比


我們可以先看看他們在20世紀的區別。可以用的判斷指標很多,先就我們熟悉的人均GDP而言,比如在1991年,排名前10的國家中,除日本以外其他9個都是新教國家,包括瑞士、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德國、美國、加拿大和奧地利。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都排在後面。


如果按1901~2017年間得諾貝爾獎人數來排名,會如何呢?獲獎人數排名前10的國家中8個是新教國家,但沒有一個是天主教國家。而如果按每百萬人口得諾貝爾獎人數算,也是新教國家遠遠超前。


如果按照1995年各國競爭力或者政府清廉程度排名看,前15名的國家中除日本外,也還是這些新教國家和地區。


該如何解釋新教國家的優勢呢?自從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出版之後,很多研究都努力給出回答,不少研究結論在佩雷菲特的著作《信任社會》中得到綜述,而白營與龔啟聖教授藉助中國在清朝和民國時期的數據做了檢驗,也基本支持從教育、不崇拜權威以及金融解放這幾方面的解釋。


以前說過,新教改革的核心教義是反對教會壟斷,不要聽信教廷的控制,馬丁·路德強調,基督徒要自己研讀《聖經》,自己跟上帝對話,《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準則。那麼,如果不能讀書識字,怎麼能讀《聖經》、跟上帝對話呢?


所以,不奇怪,接受了新教的地方會大舉辦學掃盲,發展教育。以瑞典為例,那裡的路德派教會從16世紀後期開始,發起多次掃盲運動,也鼓勵辦學。尤其是當時在瑞典,不是政府或其他組織出資,而是家庭自己開展掃盲。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到1700年左右,80%以上的瑞典人都能讀書識字,人力資本空前的高。


由於馬丁·路德提出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就加劇了兩個歐洲的對立:新教歐洲視書籍為個人解放者,而天主教歐洲視書籍為猛獸、挑戰者,開始懷疑所有書物。於是,南部歐洲的天主教徒甚至發展到對《聖經》也不相信了,原因在於《聖經》也是書,羅馬教廷不希望人們讀到。這樣一來,從16世紀中期新教改革之後,天主教社會的文化和教育發展出現嚴重倒退,文盲率不斷上升;而新教國家則完全相反,快速發展文化和教育,文盲率大減。


到1851年的歐洲,新教徒比例越高的國家,文盲率就明顯越低。蘇格蘭、瑞典、英格蘭新教徒超過90%,文盲率都低於30%;德國一多半是新教徒,文盲率也在20%左右。但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基本上沒有新教徒,是天主教國家,義大利文盲率將近80%,西班牙文盲率72%,法國45%。


義大利是14至16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後來到19世紀,怎麼淪落成了文盲大國呢?文藝復興不只是幾個畫家的事情,而是要更廣泛的社會都能回應才成為一場轟轟烈烈、改變時代的運動,但前提是很多人能夠讀書、有「文化」。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到1480年前,世界上的印刷機基本都在歐洲,而歐洲的大部分印刷機又都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義大利地區,甚至在西西里到也有不少印刷機在使用,這說明文藝復興的確帶動了義大利人的讀書和文化消費,在新教改革之前義大利人的文盲程度應該低於歐洲其他地方,義大利人更有文化。甚至從科技發明數據看,根據佩雷菲特《信任社會》引用的歷史研究,從公元800年到1600年間,西方25%~40%的科技發明都是義大利做出的;可是,從1726年到如今,義大利的貢獻降到3%左右!中世紀結束時,義大利那麼超前,但另一方面,義大利和西班牙卻要等到19世紀末,才把文盲率降到50%以下,是最晚完成掃盲的兩個歐洲國家!


新教改革產生兩個不同的歐洲,這兩個歐洲的人力資本後果是如此不同,以至於到今天,新教國家繼續在方方面面領先,而天主教國家還沒有從歷史包袱中走出來!


新教改革后的金融世界


那麼,新教改革對金融發展的實際影響有多大呢?


金融市場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違約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借貸成本就會降低。也就是,我們可以藉助民間借貸利率的高低來判斷金融發展水平,一般利率越低說明金融市場越發達。13~16世紀,義大利的民間借貸利率在歐洲國家中最低,其次是西班牙,第三是葡萄牙,再就是法國,所以,新教改革之前是歐洲南部國家領先,比同時期的荷蘭和英國好。


但新教改革后,情況發生根本逆轉。到17世紀,荷蘭民間利率最低,英國第二低,而南部天主教國家排名很靠後。再到18~19世紀,新教國家在金融市場方面更是領軍者。在新教改革之前雖然義大利的金融業最為發達,但16世紀上半葉的最低信貸利率在5%~15%之間,而到了17世紀下半葉,英國的最低信貸利率下降到1.75%~4.5%之間。


在過去的近5個世紀里,新教國家在金融、經濟、法治、反腐、科技與創新都超越了天主教國家,香港地區的發展也領先於澳門,不僅是由於新教改革解放了有息放貸、解放了金融,而且是因為馬丁·路德的教義反對權威、解放了個體,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責任,由此帶出的新教國家普遍是「小政府、大社會」,經濟則以自下而上的自由市場為基本。於是,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都起源於新教國家,就不足為奇。


今天的第一要點是,在美洲大陸,北美富有,而拉美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掙扎;在歐洲,北歐富有、秩序井然,而南歐卻落在後面、時有危機。這些富國以新教為主,而落後於它們的鄰國則以天主教為主。


其次,新教國家之所以領先天主教國家,一方面是新教解放了金融,在教義上承認了「用錢賺錢」的正當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新教反對權威、強調個體的權利與責任,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新教國家更會發展出「小政府、大社會」的市場經濟。


最後,正因為馬丁·路德要求信徒自己讀《聖經》,直接跟上帝對話,新教社會必然看重發展教育,鼓勵個人讀書,加強新教社會的人力資本。而拒絕接受新教教義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不僅沒有發展教育,反而把所有的書都看成是對羅馬教廷權威的威脅、打擊人們讀書,使南部歐洲的高文盲率維持到20世紀初。這一細節解釋了兩個不同歐洲過去近5世紀的經歷,也說明了北美、拉美的不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釣魚城 2019-7-11 03:47
小政府、大社會, 主要就是反權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5: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