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陳其廣:六大戰略復興中醫藥(上)

作者:路不平  於 2013-4-13 03: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3評論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經濟發展歷史、改革開放政策及效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及企業中長期戰略管理。2004年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醫典籍研究及英譯工程」秘書長,觸及中醫藥領域。2008年開始任中醫藥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

  ●中醫藥為其自身哲學基礎、認知路徑和行為規則所決定,從養生保健、疾病預防和治療多個方面都具備了成為我國醫藥戰略基石的特性和價值。

  ●在關於中醫藥「科學」和「文化」屬性的爭議背後,是醫藥領域國家間、企業間的經濟利益角逐。輕率主張從理論研究到臨床實踐全面推行以融合為實質的「中西結合」,極有可能對國家、行業和從業者產生三重危害。

  ●以「先治療、后滋補」、「先國內、后國外」為序,把扶持中醫藥特色的推廣、促進中醫藥優勢的發揮作為中醫藥工作中心內容和緊迫任務,認真解決中醫藥機構「不姓中」問題。

  ●中醫藥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各項成就中歷史最悠久、系統最完整、應用最普及的,沒有中醫藥的復興就不可能有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方針政策指引下,經過業界努力和各界支持,中醫藥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準確、充分認識中醫藥戰略特性,有助於把握正確方向,增添克服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氣,全面、深入、持久地做好「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工作,使中醫藥對振興民族、繁榮國家所具有的重要戰略作用得以更好發揮。

  儘管「戰略」通常被理解為和計謀、定位或模式一類概念密切相關,是人類用主觀認識和意志賦予客觀事物的,然而筆者認為:為事物內在本質和關聯環境因素所共同決定的該事物的戰略價值,並非人們從主觀認識和意志出發,賦予事物和行為的外在特性,而是因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方向性、關鍵性和全局性本質而客觀存在的內在特性。

  正因為中醫藥具備了此種客觀的內在戰略特性,從而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就具備了至少以下六個領域的戰略價值。  

  醫藥戰略價值

  從最直接的應用領域——醫藥衛生來看,結合醫改的推進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系與國民健康保障體系,是一項非常必要和極其緊迫的重大國家戰略,而唯有中醫藥才是成功建設這兩個體系的戰略基石。

  經濟分析:承受力約束剛性和效益有利性

  當前,國民醫療保障已成世界性執政難題,關鍵在於:無論採用何種支付方式,只要無法有效控制醫藥費用吹氣泡式的膨脹,現有醫保體系的各類支付主體都將難以承受持續增長的醫藥費用負擔,從而遲早引發政治和社會問題。而我國當前以至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經濟狀況都必定無法承受照搬國外所謂「現代先進醫藥模式」將造成的巨大支付壓力。

  數據表明:儘管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居於世界前列,GDP總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僅位列全球第90位左右,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醫藥費用支出,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例已達5.2%,人均年衛生總費用超過1820元,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可是美國僅醫療開支就佔GDP的18%左右,比我國衛生總費用還高13個百分點。美國人均醫療費用8000美元(超過人民幣50000元,其中僅藥費就需6000元),是我國的40倍左右。即便如此,這還是我國衛生總費用增速連續多年超過GDP增速,國家財政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從2001年到2011年幾乎翻倍的結果。如把美國人均醫療開支水平作為「國際先進醫療水平的服務」標準,僅醫療開支一項,2010年我國就需要67萬億元,而該年我國GDP總值只有40.12萬億元。

  因此,以美國為典型的用「尖端的理化檢查設備、巨資研發的各類新葯和層出不窮的手術新方法」作為技術支撐的高成本的所謂「現代先進醫藥模式」,絕非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所能承受。我國不應該也沒有經濟能力來追隨、抄襲西方發達國家這種將醫藥壟斷企業利益隱身於「高科技」之後的醫療模式。這是經濟分析的必然結論。  

  技術分析:有效性和合理性都是硬道理

  1. 中醫藥自古至今都是養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儘管中醫藥和西醫藥從哲學基點、方法論到直接目標和手段都存在重大區別,但二者都是人類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有少數人認為:只有現代西方醫藥知識理論和方法手段能夠解釋、驗證的醫藥理論和方法才是「科學」,否則就是「偽科學」。這種認識從否定在任何歷史發展階段人的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這一基本事實出發,不但否定了真理的實踐性和相對性,而且否定了科學的開放性和漸進性,是一種片面和短視的認識。包容於中醫藥知識理論中的深邃的中國哲學思想以及廣博的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候學、地理學等知識絕不能「依樣畫葫蘆」,簡單搬用西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裁定、套改。我們迄今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乃至人體自身功能效用不計其數,但這並不應成為徹底否定其存在的理由,更不應成為我們永無止境地探索真理的羈絆。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用數千年時間和億萬人生命實踐不斷發現、創造、積累、檢驗和完善所形成的一個原創、獨立、完整的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體系。中華民族能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日漸強盛,中醫藥的確功不可沒,任何尊重事實的人都無法辯駁。

  非但如此,即便是對各種化學污染造成的生理疾病和因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人際競爭激烈造成的心理疾病此兩大類所謂「現代疾病」,如若民眾都能理解和把握中醫藥重視「治未病」,強調「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性命雙修、形神共養」的特點,從注重飲食起居和精神調養等方面做起,現代疾病的危害就可能在相當程度上被控制在萌發階段。傳統中醫藥在當代依然有勃勃生機、依然可以祛病強身、保家衛國的事實,不僅從廣東用中醫藥方法防治SARS、北京用古方研發治療甲流新葯等防治當代重大流行疫病的成果中得到明證,甚至在救災搶險應急場合運用中醫藥簡易方法有效防治了部隊群體傷病的事例也絕非僅有。認定中醫藥是當代乃至今後人類防治疾病、養護健康的有效手段言之有據。

  2.應用中醫藥養身健體、防治疾病是人類合理的上佳選擇

  對浩瀚宇宙和廣袤自然而言,人類是什麼角色又應有何種作為?這是決定醫藥學的哲學基點問題。相對而言,中醫藥學更多是傳統農業文明的產物,信守「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無非是自然界中一類生靈,故此應該敬畏天地、順應自然,與周邊環境和其他生靈和諧共生、各得其所。而人自身也是一個各部分間密切關聯的「小宇宙」,患病主要是人體功能出現了問題,如陰陽失衡。因此強調養生——防重於治,強調辨證施治——著眼整體調整,強調「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保護和增強患者自身內在的抗病機能。而西醫藥學是近代工業文化的產物,崇奉人的獨立創造能力——「物我兩分」、「人能勝天」,把人看成是萬物主宰——要「人定勝天」。擅長線性的分析還原思考方法,認為人之有病,主要是人體部分物質出現了問題。而醫藥學就是醫者主導,用人造物質和人為手段「努力找病、除惡務盡」。

  世界衛生組織曾將21世紀醫學發展方向歸納為八個轉變,即: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從重治療向重預防,從對病原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從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從生物治療向身心綜合治療,從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對照之下,中西兩種醫藥學究竟誰更符合今後的轉變方向,應當不言自明。從更廣泛、更長遠看,究竟哪種醫藥學對人類與自然「長相廝守」更有利,同樣不言自明。

  對生理上的「弱勢群體」,中醫藥優勢更加明顯。以我國為例,由於前一時期「以葯養醫」的過度市場化行為引發了過度醫療的普遍現象,進而生成了一些醫源性和葯源性問題,其中濫用抗生素尤為突出。如能及早普及中醫藥服務,嬰幼兒就能較少受到抗生素、激素的早期危害,有利於其自身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成長,而老年人也能更多利用生命的「自組織、自演化、自適應、自穩態和自調解」功能,即便是「帶病生存」,也總比動輒施行各類外科手術和放化療更合乎天道人情。對於老年病、慢性病,應用中醫藥結合中國傳統特色食療、心療等方法,其優越性更是無與倫比,為有效化解我國老齡化社會醫療保障重大難題提供了「定海神針」。

  以上分析中,如說經濟承受能力分析得到的是剛性結論,對技術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分析得到的就是對剛性結論的剛性支撐。事實上,技術路線和經濟成本之間存在非常直接而密切的關係,決策選擇的結果往往是所選技術路線直接決定了經濟成本。決策我國醫藥衛生體系和國民健康保障體系的建設方案同樣無法迴避這一規律。因此,中醫藥為其自身哲學基礎、認知路徑和行為規則所決定,從養生保健、疾病預防和治療多個方面都具備了成為我國醫藥戰略基石的特性和價值。

  經濟戰略

  `  中醫藥界有不少人士反對把「簡便驗廉」的「廉」作為中醫藥特色優勢來強調。因為在前一時期醫藥衛生過度市場化、商業賄賂成為奪佔市場份額利器的環境下,中醫藥的「廉」反而「南轅北撤」地成了從業人員獲取合理經濟報酬的障礙,不但打擊了他們學習傳統醫藥理論和技術的進取心,甚至削弱了他們對醫德的固守意願。但正如甘肅省在決定醫改方針時所強調的現實所言:因為甘肅是「窮省」,所以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基礎的問題,用儘可能少的費用維護居民健康,走中醫特色的醫改之路」。從國別對比來講也完全情同此理:我國的多數人均指標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是確確實實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們還要「言必稱希臘」,硬把發達國家已危象叢生的「現代先進醫藥模式」作為我國的「範本」,至少也是「未富先奢」陋習在醫藥領域的表現!現實和邏輯告訴我們:「最簡單的方法」必然是對日益複雜化、高度商業化的「當代先進、尖端」醫藥硬體技術依賴最少的方法,而「儘可能少的費用」只有努力採用「最簡單的方法」才能實現。

  衛生部門的統計表明:即便是在需求旺盛導致中藥材價格持續提升的情況下,全國平均而言,和以西醫藥為主體的綜合醫院相比,中醫院的門診人均次和出院人次的醫藥費用仍然要低20%左右。由於大力推廣中醫藥服務和懲處過度醫療並舉,甘肅省中、西各類醫院合計的此兩項費用硬是比全國平均要低40%~50%。受公開數據不足約束,筆者只能用2010和2011兩年可獲得的數據保守推算,結果是:如果全國除甘肅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能把此兩項費用降低到甘肅已經達到的水平,那麼全國一年節約的醫藥費用很可能達到甚至超過5500億元。按照2011年推算數據,僅這筆費用就可單獨滿足5億戶籍人口一年的門診和住院醫藥費用。如果有人質疑:相對低廉的醫藥費用對甘肅民眾的健康是否存在不利影響?國家統計數據是最好回答:在西部十省區中,非但甘肅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指標並不處於落後位置,而且人均預期壽命排列靠前,從2000年到2010年這一指標的增長幅度更為靠前。

  中醫藥是我國典型民族傳統產業,產業形態完整,對三農經濟、邊遠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拉動明顯,且有國際發展前景

  認定中醫藥是民族傳統產業的典型,不僅因其歷史悠久、應用普及,具有鮮明人文地域特徵,更是因其具備跨接三大產業、多個行業的完整產業鏈,產業的結構豐富、分佈廣泛、關聯緊密、形態齊全。

  僅從第一產業的中藥材野生採集和人工種植來看,全國公認道地藥材品種至少有200餘種,十幾個主產區基本覆蓋所有省級行政區劃。此外,各省、市的區域性道地藥材更多不勝數。以開展中醫藥工作頗具特色的山西運城為例,調查核實的常用地產植物、動物和礦物中藥就有557種之多,其中地黃等還出口他國。種植中藥材40萬畝,年產值近4億元,對當地經濟有較明顯拉動作用。全國多數省份,尤其是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都有用中藥材種植和粗加工帶動三農經濟發展的實例。在第二產業內,不但有聞名遐邇的百年老店,還有改革開放后創辦的大批中藥加工企業,其中不乏獨具地區和民族特色的廠家。近年來藏葯、蒙葯和苗葯等兄弟民族傳統醫藥使用範圍的擴大就與中藥加工製造業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彰顯了中醫藥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至於在第三產業,從藥材藥品流通到醫療保健服務再到教育科研文化等等領域,中醫藥相關機構更如滿天繁星。雖然統計部門從未發布過三大產業內與中醫藥相關的就業人數,但粗略估計應在1000萬左右,受益人口可能有3000萬之眾。

  而今,放眼國內,從平面到立體,幾乎所有媒體都「傍上了」中醫藥,涉及內容由表及裡、無所不包;中藥產業產值2011年達到4178億元,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年均22%的增速,到2015年很有可能達到6000億元;中醫院診療人次從進入新世紀以來也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不但直接服務於民眾身心健康的中醫藥需求明顯旺盛,對食品安全具有明顯效果的農用傳統中醫藥(中獸醫藥等)也呼聲漸高;尤為可喜的是,在甘肅,人們看到中醫藥院校招生久違了數十年的紅火局面重現:非但錄取分數線達到了文科第一、理科第二,且所錄取學子都是第一志願報考者。中醫藥「長征接力有來人」的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曙光在前。眺望寰宇,儘管路途依然遙遠而艱辛,但「中醫藥走向世界」正在邁開堅定紮實的步伐,中醫藥服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越是發達國家的民眾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越高,從針灸合法化到中醫藥合法化的方向漸趨明朗;可以斷定,這般萬千氣象必將孕育出中醫藥產業經濟在國內外發展的更大更好機遇。

  中醫藥是我國在全球醫藥經濟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其他經濟領域一樣,當今醫藥經濟領域同樣存在全球化現象,「科學無國界、利益有主體」。在關於中醫藥「科學」和「文化」屬性的爭議背後,是醫藥領域國家間、企業間的經濟利益角逐。正因為中醫藥和西醫藥是從哲學基點、方法論到直接目標和手段都有明顯區別甚至某種程度上對立的不同體系,因此,在滿足疾患防治需求時就可能形成可選擇、可替代關係,進而衍生出相互競爭的關係。

  事實上,暫不論文化多樣性和科學民主性的必要,僅從現實情況來看,哪怕是極其直觀、感性的藝術領域,真正「中西會通」的人也是鳳毛麟角。更何況事關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要務,在各自都是複雜深邃且尚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兩個體系面前,輕率主張從理論研究到臨床實踐全面推行以融合為實質的「中西結合」,極有可能產生三重危害:對國家,消解了因有傳統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而在世界醫藥經濟領域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對行業,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在西方醫藥界已開始認識自身局限,試圖通過向傳統醫藥和其他民族醫藥學習,尋求出路的關鍵轉折時刻,特別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重申「中西醫並重」、「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大政方針的大好形勢下,「事與願違」地走偏、走錯方向、痛失百年不遇的復興發展時機;對從業者,特別是中青年,把絕大多數人奮鬥一生都難以實現的一種願望和可能當作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和目標,在中西之間「心掛兩頭、躑躅彷徨」,貽誤了有利於「術有專攻」、「業精於勤」的大好青春年華。

  必須高度警覺的是:一方面,當前我國優秀中醫人才和優質中藥資源都處於緊缺狀態,而海量優質中藥材被作為植物化學葯「提取物」的原料,產品廉價出口,加工附加價值嚴重流失;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化學合成藥物、生物製劑和複雜醫療設備器械里,合資和外資企業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銷售額已遠遠超過了半數。如此局面,不容輕描淡寫,更不容視若無睹。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方針政策,以「先治療、后滋補」、「先國內、后國外」為序,把扶持中醫藥特色的推廣、促進中醫藥優勢的發揮作為中醫藥工作中心內容和緊迫任務,認真解決中醫藥機構「不姓中」問題,在做好公益性公共衛生醫藥服務的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從一、二、三產和各相關行業全面推動中醫藥產業經濟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在國內、國際兩個醫藥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經濟戰略特性和戰略價值的分析表明:對國民經濟整體而言,中醫藥是一個既有開源之功、又有節流之效的領域;對國際醫藥經濟領域的競爭而言,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文化戰略

  中醫藥既有科學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

  前些年有關中醫藥的爭議有一現象頗為值得深思:以中醫藥是文化而不是所謂「科學」為依據,個別人主張將中醫藥從國家醫藥衛生體系中開除出去,甚至狂妄聲稱要廢除中醫藥。而一部分認可中醫藥的人士也對把中醫藥說成文化耿耿於懷,認為此說貶低了中醫藥價值和地位,應該強調中醫藥的科學性。雖然在此不宜對文化和科學的合理定義做深入探討,但有一點必須強調:無論科學還是文化,都只是人類認識、應對客觀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兩者間絕無高下對錯之分。筆者曾提出:如將政治比喻成把握社會總體的方向舵,經濟就是發動機,而科學和文化則是雙翼。科學側重於物質領域,而文化側重精神領域,一旦兩翼失衡必然導致重大社會問題產生。

  對於醫學,國內外有識之士都已提出:因其行為主體與客體都是人類,而人類是應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定義結合起來認識的高等生物,因此醫學應該屬於跨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第三類科學。同理,中醫藥體系既有科學屬性又有文化屬性。言其科學,因其揭示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並建立了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和有效的應對方法技能體系;而言其文化,則是因其完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存活於炎黃子孫世代相襲的生活方式與行為規範當中,帶有鮮明的人文特色。

  我國哲學界有學者提出:非但是「醫易同源」,中醫藥與儒、釋、道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同時又有其綜合性、獨立性的一面。準確講,中國哲學應是儒、釋、道、醫「四柱鼎立」的集大成者。從中醫藥的知識理論到方法技能再到物質手段,內涵和外延都廣泛涉及到諸多精神要素和物質要素,從五千年前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深刻影響了我國民眾的信念習俗,很大程度上轉變為日常行為的規律和規範。從這個角度看,中醫藥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各項成就中歷史最悠久、系統最完整、應用最普及的。沒有中醫藥的復興就不可能有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而沒有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文化是國家在當代國際社會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之一,是國家競爭軟實力的核心構成部分

  如前所述,廣義文化是「生存式樣系統」。我們不僅要看到文化對精神生活的影響,而且要看到它對物質生活的影響。「文革」時期清一色的服飾、流行一時的「迪斯科、洋快餐」,都是文化影響力的表現。醫藥是人類維繫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故此醫藥文化也可說是人的生身立命文化。有什麼樣的醫藥文化,就有什麼樣的醫藥行為習慣,最終就會有什麼樣的醫藥產業。

  根據2009年權威科研機構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在世界131個國家中,我國的「文化現代化指數」排在第57位,只達到世界初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文化競爭力指數則排在(120個國家)中的第24位,達到世界中等強國水平;而文化影響力指數排到(130個國家)的第7位,達到世界強國水平。如從數據看,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現代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之間顯得很不相稱,但這恰恰說明:越是具有深厚歷史積澱的民族特色文化,才越有顯著競爭力和強大影響力。如果偏離中醫藥基本原理,違背其內在發展規律,把跟蹤模擬西方醫藥作為現代化、作為發展中醫藥的主要手段,結果必然捨本逐末,丟了中醫藥特色優勢不說,還極可能不自覺地為國際醫藥壟斷企業打壓中華民族傳統醫藥充當開路先鋒。 

  經歷了400多年發展,意識到過分強調人的獨立創造力和過度寬縱對自然的索取、改造行為所帶來的嚴重惡果,西方發達國家中「后工業化」、「後現代化」的思潮和主張在逐漸深化和傳播。西方醫藥界也逐步意識到人工化學合成藥物和外科創傷手術的局限性,開始在「替代醫學」、「輔助醫學」、「自然療法」等旗號掩飾下轉向其他民族的傳統醫藥尋找出路。眾多跨國醫藥大企業紛紛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就是這一動向的典型表現。

  在當前形勢下,只有真誠面對黨和國家大力「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廣大民眾踴躍學習和應用中醫藥知識、方法的國內大好形勢,清醒認識國際醫藥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和國外利益集團企圖侵佔我國巨大醫藥市場的用意,才能把中醫藥文化宣傳和建設工作列入優先和重要的工作日程,才能切實培育、大力增強和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作為軟實力在國內、國際醫藥利益競爭中的有效作用,讓中醫藥文化這一民族瑰寶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霜天紅葉 2013-4-13 09:53
支持!
回復 taichi1953 2013-4-20 23:37
分析得很到位,但如何去務實此說法呢?如何去糟粕,留精華?如何趕走庸醫,制止偽藥?如何提升中醫的水平?先修正自身的漏洞,再尋求突破,用實力說話,才能提高人民對中醫藥的信心和社會的地位。空談有何價值?
回復 路不平 2013-4-21 07:49
taichi1953: 分析得很到位,但如何去務實此說法呢?如何去糟粕,留精華?如何趕走庸醫,制止偽藥?如何提升中醫的水平?先修正自身的漏洞,再尋求突破,用實力說話,才能提高 ...
任何國家的醫療保健都是大難題。
空談的價值是,奧巴馬第一任4年的最大政績。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2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