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母親,小心害小孩得焦慮症

作者:hysonchen  於 2017-2-9 05: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通用分類:子女教育|已有2評論

關鍵詞:美國大學, 抑鬱症, 心理健康, 大學生, Health

母親,小心小孩焦慮症

陳旭/美國世界日報周刑 No.1716

February 5, 2017

人們讚美母親是一棵大樹,春天倚著您幻想,夏天倚著你繁茂,秋天倚著您成熟,冬天倚著您沉思。而筆者卻用這個題目有點大逆不道,不過我相信在我們周圍焦慮症確實存在,所以想用危言聳聽的方式加以提醒。

美國大學健康學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2016年度全國調查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內有17%的學生被診斷為焦慮症(Anxiety )或因焦慮症接受過治療。其中男生佔9.5%,女生比例更高佔19.8%。焦慮症已經超越抑鬱症成為大學生中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一些研究顯示,亞裔學生在社會焦慮和社交恐懼的各種測試中表現出更高的痛苦,而且他們常常不會主動尋求治療。

 

焦慮症主要表現

焦慮症主要表現為,焦慮的時候感到恐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食慾變化、急躁、冒汗、失眠等等。越是想要做的事,結果卻什麼也做不成。焦慮的原因以課業為主,也包括金錢、感情等的人際關係。

許多專家認為,由於美國高中期間的壓力不斷增大,學生本身就是帶著壓力進的大學。很多學生都習慣於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監督,幾乎沒有自制能力。而且,由於家長總在身邊,學生們普遍缺乏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的技能和動力。

德國弗萊堡大學的阿斯布蘭德(Julia Asbrand)博士,為了拓展這方面的研究,她的心理學團隊給55對母親和兒童進行實驗,這些小孩年齡在9到13歲之間,其中有些已診斷出有焦慮症,另一些則沒有。

實驗模擬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環境,讓孩子必須在十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七巧板拼圖,然後老師會公布每個小孩完成的評分成績。規則是母親可在一旁陪伴小孩,但不鼓勵出手幫助。在實驗者不知情下,用錄像記錄下來母親和小孩的互動過程。

阿斯布蘭德博士發現,有焦慮症兒童的母親明顯地表現出更多地企圖與小孩互動,或稱作干預。有焦慮症兒童的母親在實驗中,常在小孩沒有請求幫助時,更頻繁地觸摸拼圖,並且情不自禁地想要協助。這與阿斯布蘭德博士以前的研究一致, 有焦慮症兒童的母親常常過度地介入和幫助小孩的學業及生活的邊邊角角。

阿斯布蘭德博士解釋說「母親通過觸摸拼圖,可能給小孩傳達了一個訊息,你不能單獨解決這個難題,從而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不斷地感到環境的壓力和威脅,從而增加主觀的恐懼。母親的行為也限制了孩子發揮自己策略取得成功的機會。」

父母受良好教育,或成孩子壓力

今天的父母多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似乎有更多幫助子女的技能,按理這是優勢,不過應用不當,也會事與願違。就如美國教育家約翰‧霍爾特 (John Holt)所說:「很能幹的父母不一定能為小孩樹立很好的榜樣,因為有時可能給小孩造成一種感覺,他們不可能做得和父母一樣好,所以小孩甚至連試都不願意試。」

我們常以為父母關心小孩,幫助小孩,用榜樣激勵小孩,甚至用尖酸刻簿的語言指責小孩,這些都是為了小孩好,是一種崇高愛的表達。即便小孩現在不能接受,以後會理解的。可是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愛,可能也是導致小孩焦慮症的根源?如果小孩承受得了,也不會把負面情緒積蓄起來,或許沒什麼大問題。可是每個小孩是不一樣的,有些小孩父母用再狠的語言羞辱都不再乎,就象常言說的死豬不怕開水燙,實際也不會起什麼教育效果;但對另一類小孩常常就是因為父母忽略了負面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把小孩推入焦慮症的陷阱,且越陷越深。越是我們以為的好學生,他們的臉皮可能越薄。

 

不要拿「鄰家小孩」作對比

我們許多人或許都講過那個「鄰家小孩」的故事,總是以別人家的小孩是多麼優秀來激勵自己小孩的上進。記得我鄰家有個華裔小孩,高中學習很好,SAT滿分,考上美國最頂級的大學。那時多少人羨慕,父母也感覺風光無比。幾年前當得知那「鄰家的小孩」在美國名校沒有完成學業,精神奔潰輟學回到家的消息時,我心中有許久的不安。記得我女兒上哈佛第一年的暑假回中國時,我哥就說我女兒的話少了一些,說實話我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也許小孩大了,不再象小女孩那樣嘰嘰喳喳;也許上哈佛學業上不再有任何優勢而感覺到了壓力。所以,我女兒上大學后,我從沒主動過問過她的大學成績。成年了,自己的路自己走,也應該知道做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父母不再給什麼更高的期望。

心理問題的出現,通常也有一個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小孩遇到困難時,鼓勵小孩戰勝逆境非常重要,可碰到就是越不過那道坎時,我以為休學、繞道、甚至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小布希總統時代的切尼副總統,耶魯大學沒畢業,後來不也當了美國副總統!可我們蠻多亞裔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總是以為是小孩不夠努力,更覺得讓父母在親朋好友面前臉上掛不住。結果,給小孩添加更大的壓力,最後把事情變得更糟。

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小孩的良性交流互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學業當然重要,但如何面對社會,戰勝逆境的能力一樣是重要的品格。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個體,別人成功的經驗不一定放之四海皆真理,而過度呵護,整天嘮嘮叨叨地指指點點則可能產生不良的負作用。其實人都有情緒變化的時候,就如月有陰晴圓缺一樣,用不著太大驚小怪,重要的是給小孩多一點信任和鼓勵,多一點成長的空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看得開 2017-2-9 19:32
據說,中產階級的孩子容易有焦慮症,更傷不起。
回復 hysonchen 2017-2-9 23:26
看得開: 據說,中產階級的孩子容易有焦慮症,更傷不起。
有道理,滿足父母受良好教育的條件。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0: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