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了點彎路,或許還是更好的成長

作者:hysonchen  於 2016-6-20 10: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通用分類:子女教育|已有31評論

關鍵詞:美國


美國《世界日報》周刊No.16832016619

 《親子話題》成長 別怕走彎路

/陳旭

June 19, 2016,

小孩大了,父母的諄諄教導漸漸地就變成了嘮叨。前幾天,當我女兒說她的論文被《自然》期刊接受時,想必她完成博士學位已不是問題。高興之餘,有些心得想與大家分享。

故事還是從我女兒大學畢業時說起。她的本科上的是哈佛大學,大學畢業要繼續上醫學院深造是她很早就規畫的目標。在考慮只讀醫學博士學位(MD)還是醫學與研究博士雙學位(MD/PHD)有些拿不定主意。在美國,讀普通醫學院是在大學本科畢業后通過統考進入醫學院,學二年基礎理論,再加二年臨床實踐,最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然後進入實習醫生階段。而讀研究博士是進入學術研究的訓練,需要約三到五年的學習和研究。這樣,醫學與研究博士畢業就意味著本科畢業后,還得再花七、八年時間在大學里學習研究,光是學生的歲月就夠漫長。

在美國,醫生薪酬通常高於博士,所以讀醫學院兼修研究博士學位單就經濟上算計沒有太多的附加值。好處是美國政府為了培養既能行醫、又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由國家出錢全免這些學生昂貴的醫學院費用,還給生活補貼。這些人畢業后的就業路子寬一點,可以當醫生,也可以在大學當教師或做研究。

許多華人家長相信,讓小孩當醫生、律師或會計師,選修職業學位,不僅收入高,在社會上也較為體面;或者學金融,到華爾街大把掙鈔票,生活可以過得富裕奢華;不然就學工程,當工程師靠技術吃飯比較踏實。我女兒一位華裔同學的父親就是這樣認為,他一直要說服兒子做醫生就好,別去搞什幺學術研究。他父親在國內是醫生,到北美不能行醫,只能在大學做研究。可是,並非做研究都會出成果,所以他父親總是說自己是在「養白鼠」,「整天與老鼠為伴」。

我也曾嘮叨,做研究與讀書考試還有些不同,要有興趣與恆心,否則便是枯燥乏味。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靠頭懸樑、錐刺骨十年寒窗苦讀,也有金榜題名的機會。可想要出研究成果雖說勤奮必不可少,但努力了並不保證一定會出好成果。多花幾年在不賺錢、不能把握時間的學位上,是否值得,我也心存疑惑。

女兒大學畢業時,參加醫學院入學統考的成績雖說可以,但並不是高分,她說她想延後一年申請醫學院。我以為她可以再考一次,多考幾分增加被名校錄取的競爭力。但我女兒的想法和我相去甚遠,她說再去複習考試浪費時間,她選擇去哈佛一位教授的實驗室臨時工作一年,體驗一下自己是否對做研究有興趣,再決定讀什幺學位。另外,她也想把大學的畢業論文進一步完善,爭取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有些事,或許是觀念,或許是代溝,兩代人達成共識和理解並不容易。我想,不去爭朝夕去完成學業,而是去實驗室打雜遊盪一年,這不又耽誤一年功夫嗎?當然,我只是偶爾會嘮叨幾句,並沒有決策的權力。等到第二年,女兒決定要申請醫學與研究雙學位時,這時論文還在編輯部里,不知什幺時候能發表出來,這一年似乎只是繞個大彎,原地踏步。等到一封封頂級醫學院拒絕信紛至沓來,她才有點緊張。

她工作實驗室的哈佛教授也為女兒寫過推薦信,這位教授原先工作過的康乃爾大學有個同事,在負責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招生,他們關係不錯。教授說他可以「走後門」打聽一下,馬上就撥電話給康乃爾大學的同事。對方說他不在辦公室,要看過檔案才知道,叫我女兒自己第二天打電話給他。第二天,康乃爾的教授告訴我女兒,成績及各方面表現都可以,但見不到「突出的閃光點」,幾封教授推薦信顯得不夠有力。像他現在哈佛工作的這位同事寫推薦信時,說她才到實驗室兩個月,推薦人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推薦信評價再高,也沒什幺真正的價值。康乃爾醫學院拒絕是終審,沒有翻案的可能。

靜下心來想想也很正常,哈佛是各路精英聚集的地方,大多數高中時的高考狀元、競賽冠軍、獲獎天才,到哈佛都回歸平凡。我女兒在哈佛表現平平,給教授留下的印象不深也很正常。心灰意冷之下,幸好還有保底的州立大學醫學院錄取。等到醫學院開學后不久,學校組織一次學生科研成果展,正逢此時我女兒論文發表,獲得了學校一等獎。

女兒上醫學院還蠻順利,做博士獲得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的16萬元課題經費,兩年多基本完成博士課題,學校對她的成果比較滿意,給了他年度博士學者獎(ph.D. Scholar Award)以茲鼓勵。原想做完博士論文寄給普通專業期刊發表便能完成博士學位,可他的教授希望她投到《自然》雜誌。美國的《科學》(Science)、英國的《自然》(Nature)是全世界最權威及最有名望的兩大學術期刊,在上面發表文章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抱著被退稿的心態去碰碰運氣,但收到的回復是需要補充很多的數據。女兒又日夜守候在實驗室半年多,補足了數據,進入專家教授同行評審。

三個多月又過去,《自然》編輯部毫無音訊。沒有結果,文章又不能一稿多投,課題無法了結,而且遙遙無期。多做了一年,反而畢業不了。她的教授和學校也出面詢問,依然沒有明確答覆。又過一個多月,終於有了結果,《自然》期刊接受了女兒的論文。今年學校畢業典禮儀式都已舉行完畢,但那只是儀式無關緊要,明年學校畢業典禮補戴一頂博士帽,她近期就能完成博士學位應該已不成問題。

我的感想是:在教育子女,與孩子互動時,你可以嘮叨,但要把選擇決定權留給孩子自己。父母總想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讓孩子少走彎路,可要知道,有時多走點彎路,看到了更多的風景,這才是更好的成長。人生無法規畫未來的成就大小,能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就算是幸運的了。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1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6-6-20 11:23
說明想讀好醫學院進哈佛大學讀本科沒多大意義?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11:42
十路: 說明想讀好醫學院進哈佛大學讀本科沒多大意義?
因為上醫學院要參加mcat統考,考試是公平的,但上哈佛的學生平時課業相對緊了點,很少學生平時有時間去複習迎考。當然有些學生考試天賦特別好,一樣能考很高分數。
回復 十路 2016-6-20 12:11
hysonchen: 因為上醫學院要參加mcat統考,考試是公平的,但上哈佛的學生平時課業相對緊了點,很少學生平時有時間去複習迎考。當然有些學生考試天賦特別好,一樣能考很高分數
根據作者所言:「第二天,康乃爾的教授告訴我女兒,成績及各方面表現都可以,但見不到「突出的閃光點」,幾封教授推薦信顯得不夠有力。像他現在哈佛工作的這位同事寫推薦信時,說她才到實驗室兩個月,推薦人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推薦信評價再高,也沒什幺真正的價值。「

說明主要不是成績,而是其它幾個因素。
回復 看得開 2016-6-20 12:57
   要把選擇決定權留給孩子,孩子能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就算是幸運的了。
回復 泥馬 2016-6-20 14:53
【明年學校畢業典禮補戴一頂博士帽,】,剛去MIT參加親戚的博士授予典禮,是給博士們披戴從前往後掛脖子上越過雙肩披戴的hood (罩子),不是戴博士帽子,所以又叫hooding ceremony。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19:50
十路: 根據作者所言:「第二天,康乃爾的教授告訴我女兒,成績及各方面表現都可以,但見不到「突出的閃光點」,幾封教授推薦信顯得不夠有力。像他現在哈佛工作的這位同
我想學校有一些評定標準,既然有考試,分數也是其一。另外MD/Phd每年每個學校都只收幾個、好象多的也不過十幾個學生,所以學校有的挑。我們上的是二流高中,學校的科學師資很弱,就沒什麼科學學科的活動;上哈佛或許算不夠聰明,也沒精力再投入更多的學術研究,所以她才想畢業後到實驗室混一年。原想這一年論文可以發表,會更好些,可又發表不出。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19:57
看得開:    要把選擇決定權留給孩子,孩子能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就算是幸運的了。
謝謝,這是我想說的重點。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19:58
泥馬: 【明年學校畢業典禮補戴一頂博士帽,】,剛去MIT參加親戚的博士授予典禮,是給博士們披戴從前往後掛脖子上越過雙肩披戴的hood (罩子),不是戴博士帽子,所以又叫
那好,更省錢。上星期,在學校做了個小報告,實驗室搞了個party,晚上教授請我們吃飯,就算畢業了吧。
回復 泥馬 2016-6-20 20:19
hysonchen: 那好,更省錢。上星期,在學校做了個小報告,實驗室搞了個party,晚上教授請我們吃飯,就算畢業了吧。
錢不一定省不了,還得穿博士袍子戴帽子,但正式授予博士學位的象徵是investiture of doctoral hoods. 博士們在儀式上由校長和院系代表教授一起逐個給在博士袍子上披戴上那個罩子就象徵著授予博士學位了。畢業儀式是另外的典禮。你女兒不是在學校舉行年度正式典禮時畢業,一般不用參加領畢業證的儀式,可以自己直接領。

這故事有點懸乎,幸好發表了。假如論文沒發表,不就麻煩大了嘛。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0:35
泥馬: 錢不一定省不了,還得穿博士袍子戴帽子,但正式授予博士學位的象徵是investiture of doctoral hoods. 博士們在儀式上由校長和院系代表教授一起逐個給在博士袍子
能畢業就好。論文被吊在Nature太久,都有點後悔,她去年參加幾個學術會議,幾個編輯對她的課題都有興趣。
回復 十路 2016-6-20 20:38
hysonchen: 我想學校有一些評定標準,既然有考試,分數也是其一。另外MD/Phd每年每個學校都只收幾個、好象多的也不過十幾個學生,所以學校有的挑。我們上的是二流高中,學校
上哈佛本科從長遠看可能好處多,短期的付出多,學習壓力大,要顧上GPA就難得準備MCAD,學生多,和教授接觸的機會少,得到的關注少,所以印象不深。她後面選擇到實驗室和繼續做研究可能對發展更有利,也不算彎路,算是一種選擇的利弊雙方,顯性和潛在,短期和長期的關係。 您女兒很有毅力很優秀。

介紹的情況很實在,可供其他人參考。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0:44
泥馬: 錢不一定省不了,還得穿博士袍子戴帽子,但正式授予博士學位的象徵是investiture of doctoral hoods. 博士們在儀式上由校長和院系代表教授一起逐個給在博士袍子
論文不發表,通常兩三周就會退稿通知,可另投他處。問題出在審稿專家沒回話,《自然》編輯部也做不了最後決定,就被吊在半空。不等畢業,多幾個月沒什麼關係。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0:51
十路: 上哈佛本科從長遠看可能好處多,短期的付出多,學習壓力大,要顧上GPA就難得準備MCAD,學生多,和教授接觸的機會少,得到的關注少,所以印象不深。她後面選擇到
上哈佛當然有其好處,她畢業后整理華業論文,原先的指導教授還和她討論,參加會議的費用都是教授出,哈佛有錢。
回復 十路 2016-6-20 20:54
hysonchen: 上哈佛當然有其好處,她畢業后整理華業論文,原先的指導教授還和她討論,參加會議的費用都是教授出,哈佛有錢。
有興趣搞研究和只當醫生就看得出不同性了。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0:59
十路: 有興趣搞研究和只當醫生就看得出不同性了。
做研究就是要有興趣,否則就無聊得狠。
回復 十路 2016-6-20 21:02
hysonchen: 做研究就是要有興趣,否則就無聊得狠。
現在還是學習和打基礎的過程,做具體工作時,興趣和煩惱並存,要自己有課題有經費時就不同了。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1:11
十路: 現在還是學習和打基礎的過程,做具體工作時,興趣和煩惱並存,要自己有課題有經費時就不同了。
這是美國做的好的地方,學生也能申請到政府的經費,做自己的課題,論文自己是第一作者就理所當然。
回復 sousuo 2016-6-20 21:20
做研究的關鍵是經費,如有經費,有興趣的人會有,沒經費,有興趣也做不了。
回復 hysonchen 2016-6-20 21:25
sousuo: 做研究的關鍵是經費,如有經費,有興趣的人會有,沒經費,有興趣也做不了。
經費當然重要,象中國大多數經費都由老大爺拿著,給年青人的機會太少。
回復 十路 2016-6-20 21:25
hysonchen: 這是美國做的好的地方,學生也能申請到政府的經費,做自己的課題,論文自己是第一作者就理所當然。
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帶研究生,解決問題,作出成績來,發揮 leadership skill,這就是讀哈佛的長遠意義。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6: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