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春節民俗與道教信仰

作者:kylelong  於 2010-2-8 10: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宗教信仰|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11評論

關鍵詞:

 

 

如果說聖誕節時,一定要談論基督教,那麼春節時,就一定要談論道教了。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關於春節原名「元旦」的由來: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民諺:百節年為首。縱觀民間節俗活動。自農曆十二月剛過一半,便開始有了年終的氣氛。到十二月(臘月)廿三祭灶,標誌進入過年階段(廿三稱「小過年」),遂有一系列節俗活動。其中節俗活動中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有: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掃除;廿五迎鸞接駕;二十九撒蠟蠟走;三十換門神,夜半迎諸神,熬年;大年初一磕頭,走親戚;初二祭財神;初五接財神(迎五路財神);初八禮拜順星(本命星宿神);初九玉皇聖誕;十三條劉猛將軍(蟲王爺);十四迎紫姑;十五上元天官聖誕,即上元節(民間多稱「元宵節」)。這些信仰民俗和其它春節民俗融為一體,豐富多彩,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驅病去災、親人長壽的祝願,對擺脫厄運、企望發財的祝福。

   

拜灶神:農曆臘月廿三,稱為「小過年」(過小年),民間於此日夜禮拜灶神,謂之「祭灶」或「送灶」。其禮拜的灶神,又稱灶君,或灶王,道教稱「崑崙老母」、「種火老母元君」。其信仰似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社火崇拜有關,還可能是為報先炊之德,祭老婦人。原來,在母系氏族社會裡,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老婦人管理著的。道教所稱的這位灶神――崑崙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同時也是火神。關於火的發明使用,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民們住在一起燒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燒制器皿、防禦野獸。時至今日,我國人民有除夕之夜圍火(爐)守歲的風俗,誰能說這不是殘存的遺風呢?!我認為,人們禮拜灶神,含有後人對先民(母系氏族裡威望最高的老母親)的懷念之情。灶神信仰淵源久遠,《禮記,祭法》中「王為君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入,「或立戶,或立灶」。自是承襲古俗而來。後世道教吸收民間信仰,又根據「有功必祀」的神學思想,奉母系氏族裡德高望重功德無量的老母親為「灶神」,尊稱「種火老母元君」或「崑崙老母」,是很自然的。這位「種火老」原本是神化身的人,還是神格化后的神,無需討論,也無需去論證。

                     

        灶神為主管飲食之神,晉后,又尊為天地督察使,掌握上達天庭訴人善惡之職。是故,世人又稱灶神為「本家司命」。民間多供於灶頭,其神座上多書「東廚灶君」。傳每年臘月廿三,灶神便要上達天庭報告這一家的善行與惡行,於是人們舉行「送灶」儀式,設獻禮祭之。以祈「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一年除七天(臘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外,其餘日子均留在人家的廚房裡,的時刻刻察看人之言行,又加之世人有「祭神如神在」及「舉頭三尺有神明」之宗教觀念,這對世人棄惡從善,時刻檢點個人之行為,無不有其積極意義。

                    

臘月掃除:掃除又稱「掃塵」或「掃房」。從「臘八」起,人們就開始掃除,直到臘月甘三前後才掃除完畢。民間多於臘月價四為掃除日,有民諺曰:「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屋」。民間認為鬼神到了臘月有的歸天,有的歸地,他們將離開人間。如果人們不從身上到屋裡,翻箱倒櫃,徹底打掃一下,就會留有塵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須掃除。並且掃除還必須根據曆書,選擇吉日良辰,以防止與鬼碰上。

    

這種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鬼怪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已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進行一次徹底地衛生大掃除,以乾乾淨淨迎新年。發揚了古代掃除風俗中的講究衛生的優良習慣。

                    

        迎玉皇:甘三送灶神,甘四掃除,廿五迎玉皇,一項活動緊接一項活動,真可謂井然有序。玉皇,道教尊稱「吳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為道教尊奉的主持天道,總管天、地、人三界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禍福的大神。道教以每年臘月甘五為玉皇上帝出巡的日子,巡視考察眾生善惡,進行表彰和懲罰,人們為了祈求護佑,遂有「迎玉皇」之舉。明清時期,多有迎玉皇的記載。《帝京景物略》卷二:「(臘月)二十五日,五更焚褚,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競此日,無婦嫗詈聲」。

                    

        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後,於其誕辰日(正月初九)下午回彎返回天庭。是日,民間必祭玉皇,俗稱「上九日」。

 

撒蠟走:是日晚上,有些地方,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此俗現在比較少了,改為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曆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貼門神:舊時,人們在除夕這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必把舊門神撕下,換上新門神。貼門神的目的,是為了驅鬼避邪,禳災迎福。門神信仰,始自先秦。後世道教將門神納入自己的神仙譜系中,屬道教俗神。漢代時指神荼、鬱壘;唐代以後指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寢殿門晚上鬼魅呼號,拋磚擲瓦,夜不能寐。唐太宗將此事告知群臣,秦瓊上殿奏道:臣願與敬德戎裝站立門外來保護陛下。太宗同意了,這一夜果然沒有驚擾。於是便命畫工畫二人英武之形,掛在宮門左右,邪祟遂息。後來漸漸傳到民間,成為門神。

                    

至宋代,又由貼門神而逐步演化出各種木版年畫。到了清末及近現代,年畫花樣不斷革新,且種類繁多。從風格特點來講,可謂各具特色,五彩繽紛。例如:天津「楊柳青」年畫纖巧細膩,典雅優美;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粗壯樸實,著色濃厚,畫面熱烈;漳州年畫,黑底粉印,絢爛凝重,等等。其年畫內容多為歷史故事、人物畫、山水畫,還有雞、魚、娃娃等圖案。不僅寄託了人們祈求豐收、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而且具有裝飾觀賞價值,給春天增添了喜慶之氣。

                    

        由貼門神——避凶驅邪,到掛年畫——祈求豐收、人丁興旺,這反映人們含有征服邪惡思想向實現美好願望思想的轉變。上面我們談了年畫的興起與貼門神之信仰風俗有關係,除此,春聯的興起也與門神有關。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門貼,其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板製成的,其上並不寫字,而畫門神(神荼、鬱壘)像,用意是驅鬼避邪。古人認為鬼畏桃木、桃木能制百鬼。後來,桃符板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人們在上面寫一些吉利詞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貼春聯的風俗。每至春節,人們便在房門上、箱柜上、牆上張貼對聯和「福」字,慶賀新春,以圖平安吉利。

 

放爆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放爆竹是過年的一件快事。倘若探幽溯源,放爆竹也與宗教信仰有關係。這一風俗始於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中便有以爆竹驚山(犭喿)惡鬼之說的記載。原來是為了驅鬼而放,後來意義逐漸演變了,成了娛樂喜慶的一項活動。民間於除夕夜半(深夜十二點,即元旦零點)放爆竹含有迎諸神的意思。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後來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鞭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裡,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衝天炮、煙花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早飯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

    

當晚輩給長輩行過拜年禮之後,受拜者往往要給晚輩一些「壓歲錢」。這一風俗亦與宗教信仰有關係。原來,壓歲錢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孩子過年的,因為小孩魂魄不全,方有此舉。清代錢沃臣《壓歲錢詩》自注云:「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結花樣,(賞賜)兒童壓勝,曰壓勝錢。」而在古代也確有壓勝錢存在過,那是一種小兒佩戴的物品,形似錢幣,上面有文字或肖形、圖案,是用來壓服邪魔的。

                    

        壓歲錢,即壓勝錢,與道教特別有關係。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國貨幣史》中指出的那樣:「中國壓勝錢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舊時,人們除把流通貨幣用作壓勝錢外,還有的用道教吉語——天宮賜福,權作壓勝錢(壓歲錢)饋贈兒孫或晚輩。蓋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一,道經載:天官賜福;又《周禮·天官,賜予》中稱:「幣徐之賦,以待(天官)賜予。」是故,除夕元旦(舊時稱大年初一為「元旦」)長輩早巳把「天官賜福」一類吉語壓勝錢(非流通貨幣)權作壓歲錢饋贈晚輩。現在,春節給孩子壓歲錢的風俗仍很普遍,不過多是一種親情愛意的表示。也有人受道教將「天官賜福」——吉祥語,權作貨幣壓歲錢的啟迪,改贈壓歲錢為贈學慣用品、圖書,以及電子琴和電腦等。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祭財神、接財神:正月初二舉行財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給財神(供在家裡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還有人特地到財神廟去參拜。燒完香后便會把神前的元寶帶回家,用紅布包起來藏在床下,以示會發財。

                    

         如果說正月初二人們在自家禮拜財神,為祭財神的話,那麼正月初五至財神廟禮拜財神則為接財神,即迎五路財神。

                    

         禮拜財神,這一民俗活動反映了人們企望發財的強烈願望。人們所禮拜的財神,均為民間的道教信奉的司財之神。今日人們參拜財神,除企望財源茂盛、生意興隆外,同時,以財神之品德,規範自己的行為。就以北京白雲觀財神殿所供奉的三位財神來說吧:

                    

        中座供奉的文財神比干。說起比干,令人敬仰。據《封神演義》記載,比干原為商朝封時亞相,是封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比於見、封王荒淫失政,常常直言勸諫,不幸被封王挖心害死。姜尚(即姜子牙)奉元始天尊符命,封比干為文曲星君,掌人間祿馬財源、福德興慶之事。不難想象,這正是因他心地純正、率直無私所證的善果。再者「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所以比於便成為人們尊奉的文財神。人們參拜他,自然能深受教育。

                    

        左座為武財神趙公明,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載:趙公明名玄朗,秦時避戰亂陷于山中,虔誠修鍊,道法極深,能驅雷掣電,除瘟滅疾,祛病禳災,買賣求財,有求財必應。民間所謂五路財神,即趙公明、招寶、納珍、招財、利市。五路財神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民間以正月初五拜五路財神,謂此曰:「為路頭誕辰,金鑼爆竹,牲醋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這其中也反映人們求財必須勤勞的純樸思想,即所謂「以爭先為利市」也。

                    

        右座所供奉的也是一位武財神,這就是世人所熟悉的關公。關公,即關羽(?219)字雲長。原是三國時蜀漢劉備的武將,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在曹營時曾有上馬金、下觀銀之榮。投后,人們為他的義德所感動,歲時奉祀。降神助威武聖人。宋明清三代皇帝多次給以救封。關公的忠義仁勇歷來受到人們的膜拜。道教奉為神,含有以關公忠義仁勇品德教化世人之意。

                    

        道教認為,人間財富無窮,並非人人可得,必須是有道之士,行善之家方可如願。正如此殿對聯所云:「有德斯福招財納珍自來駐;不義豈昌財官利市求也無。」

                    

        祭星:正月初八叫做:「順星日」,舊時,民間要進行星神降臨(傳說正月初八是諸星下界的日子)祭把。當星星閃亮之時,在院中的桌子供上祭品,焚香祭拜。此外,道教官觀也多在這一天設壇祭星。

                    

        順星,正稱太歲,俗稱順星,歲星和歲神。為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而得。甲居十干之首,子居十二支之首,干支順序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故名六十甲子。

                    

        本人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也稱本命年),例如某人出生在丙寅年(公元19261986年或2046年),那麼丙寅年就是他的本命元辰(或本命年)。每年都有一位星宿神——太歲值年,本命年裡那位太歲,便是自己的本命太歲或本命星君或本命星宿神。舊時,於正月初七、初八禮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為「求順得」或「迎順星」或「祭順星」。

                    

        現在,禮拜本命元辰的星宿神——本命星君,以獲得其庇佑之信仰,仍很盛行。如北京地區,每逢正月初七、初八到白雲觀六十甲子殿(元辰殿)求順星之風俗盛行至今,並把自己的本命星君尊稱為「保護神」。

 

        祭劉猛將軍:民間所奉的劉猛將軍,並非姓劉名猛,而是一位姓劉的猛將軍。到底是歷史上的哪個劉將軍,眾說不一。如:《清嘉錄》稱是劉(韋合);《如皋縣誌》稱是劉錡;《柳南隨筆》稱是劉宰,等等。這些人或生時滅蝗(蟲)保稼有功,或死被人們奉為「蟲王爺」,享受人間香火。過去,在全國各地都有八蜡廟、蟲王廟和劉猛將廟,其實這三者都是一回事,所祀為同一神舊俗,以正月十三為劉猛將軍誕辰,除官致祭外,民間還舉行熱鬧的迎神賽會。

 

        迎紫姑:我們知道,中國道教的神靈系統,從總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八大類,其中第七類各個地區的地方諸神的聯合,包括民俗雜神、行業神等。劉猛將軍(蟲王爺)便屬這類神。迎紫姑:舊時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許多地方都有「正月十四(也有在正月十三或十五的)迎之。《清嘉錄》:「正月望夕迎紫姑,俗稱坑三姑娘,問終歲之休咎。」其神原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廁之神。後來,其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人一起遊樂了。《西陽雜組》和《夢溪筆談》中便有請紫姑作詩、寫字、下棋等遊戲的記載。屬道教之俗神。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歲時雜記》說,這是沿道教陳規。道教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關於元宵節的來源,有許多傳說,不外乎與先秦宗教信仰及後世道教信仰有關。蓋正月十五為道教天官大帝聖誕。民間年畫中的「天官賜福」圖便是對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后,元宵節(上元節)成為普天下黎民庶士與道教徒共度的節日。這一天,道觀均要設壇醮神,祈福迎祥;民間則有「鬧元宵」、「鬧花燈」、「祭門戶」、「迎紫姑」等民俗活動。

                    

        現在國人仍很注重元宵燈節。「正月十五鬧花燈」、在過年的尾聲中再為人們增添一份喜慶。這天,人們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熱鬧非凡。花燈作為人們心目中太平盛世的象徵,展現了花燈特有的藝術風采。是日,道教宮觀如故,作祈祥道場: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十五為滿月,即「望」日,俗云:「一年明月打頭圓」。這一日是最吉祥的日子,合家團圓,普天共慶。春節至此,方徐徐始降帷幕……廟會:在春節期間,有的地區也舉辦廟會。所謂廟會,俗稱廟市,是我國城鄉的一種集市形式。它往往結合道教(或佛教)宗教活動進行。除善男信女燒香禮拜外,商販們則在宮觀(或寺院)附近擺攤設點,銷售貨物;民間藝人則在左右附近表演節目;上香禮拜的人們除朝貢仙(或佛)外,還要採購貨物(特別是吉祥物),宴樂遊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廟會。

                    

綜上所述,中國春節民俗中的宗教信仰內容十分豐富。人們所禮拜的神抵多始白先秦,後世道教在形成過程中曾廣泛地吸收其民間的信仰內容,加以改造后納入自己的神靈譜系。成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如灶君、門神、三官、財神,等等。是故,完全應該說,春節民俗活動中所祭把的諸神,均為道教之神。換言之,春節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便是道教信仰。僅以春節民俗中信仰風俗,便可以感到,魯訊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抵全在道教」這一結論確實是意味深長的;同時,也可知道道教對中國社會民俗的影響是深刻的。

 

(東方道教網)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碧海琴音 2010-2-8 10:37
沙發
回復 margo 2010-2-8 11:40
原來如此~~~~~
回復 shen fuen 2010-2-8 13:13
長知識! 鮮花!
回復 遙祝 2010-2-8 13:22
回復 kylelong 2010-2-9 02:14
遙祝:
回復 kylelong 2010-2-9 02:14
shen fuen: 長知識! 鮮花!
3q
回復 kylelong 2010-2-9 02:17
margo: 原來如此~~~~~
回復 恆噹噹 2010-2-9 11:20
送花,謝謝介紹。
回復 yuxin_9605 2010-2-9 12:23
謝謝分享!
回復 kylelong 2010-2-10 00:38
yuxin_9605: 謝謝分享!
祝你開心。
回復 kylelong 2010-2-10 00:45
恆噹噹: 送花,謝謝介紹。
祝你開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4: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