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的思維與靈魂(上)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2-2 02: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忄美]學|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6評論

關鍵詞:


       人類是高等動物,而人類大腦的思維能力,則是人類區別於普通動物的十大特徵之一。所謂思維(thought),即思想(thinking),或者思考(deliberating),是指理性認識的一個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人腦的神經元是最小的記憶與思維單位,一個神經元的一次放電,便有一個信號的傳播,就產生一次記憶或思維。存放於大腦不同區域中的信號間的聯繫,是靠類似電磁波那樣的波來發生聯繫的,而不是神經元的直接接觸或類似電線的東西來直接聯繫的。大腦思維的真正奧秘不僅在大腦內,而且還在大腦之外的具體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之中。這一句話非常重要!

 

       思維的一種哲學解釋,就是指主觀意識精神的總和,是相對於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而言的。而實際上,意識精神還是有差別的。

 

       意識(consciousnessmentality),是指人腦的特殊機能和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於客觀世界的反映。我們在唯物主義學說中學過,對物質來說,意識是第二性的;但是,我們從唯心主義學說中也了解到,對世界來說,意識是第一性的。無論如何,意識都是人類所特有的,而意識本身沒有意識;同時,意識與智力又沒有關係。從起源上來講,意識是在勞動的基礎上同語言一起產生的,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符合客觀實際的意識能使人的行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預見性。在哲學上,當意識與思維都用以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時,可以通用,但意識範圍更廣,包括感性認識(perceptual knowledge)和理性認識(conceptual knowledge)。不可想象,當人的生命不存在時,人的意識還會存在,因為意識存在的基礎是大腦。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兩個不同的認識階段,有著本質的區別。①與認識對象的聯繫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感覺器官在與對象發生實際的接觸后產生的,它與認識對象之間的聯繫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而獲得的,它與認識對象的聯繫是間接的,具有間接性。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認識通過感覺器官與認識對象接觸,形成關於對象的生動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認識是通過抽象思維,從現象中揭示出本質,從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抽象性。③反映對象的深度、層次不同:感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繫。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和規律。正因為兩者有質的不同,所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具有聯繫: ①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的東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認識,否則,理性認識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源。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 ②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感性認識的局限性和認識的任務、目的決定的。感性認識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而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在於用獲得的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因此,必須使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於實踐,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最終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

 

       精神(spirit),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集合,即精神包括心理學(psychology[] psychics[] pneumatology)範疇的概念和社會學(sociology)範疇的概念。很難想象,一個人心理狀態不佳時,其思維活動會很正常。因此,精神必須包括這兩方面。如果談及心理學範疇,那就是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指感性認識;如果談及社會學範疇,那就是人的思維活動,主要是指理性認識。前者包括知、情、意(即認知、情感、意志),是人類三種基本的心理活動,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的主觀意識系統。後者包括思考、記憶、智慧、智商等等,具有創造性、綜合性、歸納性、推理性、多維性、靈活性、敏捷性等特徵。一方面,人類的大腦中沒有先天生成語法以及邏輯推理的生理機制。語言具有線性法則,即字、詞在句子中的順序由字、詞本身的含義及說話習慣等來決定;另一方面,想象也是有限度的,只能使我們知道的事物的更大、更小、更多、更少……使事物量變,在量變的基礎上發生質變。

 

        什麼是「心理素質」與「智商(即智力)」呢?

 

        心理素質(psychological diathesis)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即智力,intelligence)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有人認為與雙方父母的基因(即先天遺傳因素)有關;有人認為主要與後天教育(如胎教、家長職業、所處環境等等各方面因素)有關;也有研究表明;全世界95%的人智商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方向不同,或者關注點不同,聶衛平就是一個例證。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說法,所謂的智商IQ測定,是同一個標準,愛因斯坦和貝多芬比較,用什麼標準呢?物理學還是音樂?當然,後天的訓練對於一個人智商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不僅是一個機遇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問題,即一個人智商的發展與自身的需求相關,而與父母天生給與多少無關。

 

       因此,心理素質與智商(即智力),剛好就構成了哲學「精神」的兩個方面,是評價一個人在生存能力方面的兩個基本要素。然而哲學上的「精神」,使人又會與醫學上「精神病」中的「精神」相混淆。

 

       精神病(psychosis)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精神病的起因,是由於人體丘腦、大腦功能的紊亂,而導致患者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常見的精神病有多種類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不同類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此外,幻覺是指在沒有客觀刺激作用於相應感官的條件下,而感覺到的一種真實的、生動的知覺。相對的,錯覺則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應錯誤的認知。幻覺是知覺障礙的一種,主要分為幻聽、幻視、幻觸等,最常見的是幻聽、幻視等。幻覺多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正常人有時在緊張、疲勞、高燒時等,也可出現。

 

       以上就基本解釋了人的思維特徵。目前,即便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無法複製人類大腦的思維要素,因為現代計算機程序是固定的,有限制的,不可進化的,而社會是發展變化中的,人的思維也是隨之不斷改變的。


(編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leahzhang 2009-12-2 06:58
Thanks! It is very good to know.
回復 kylelong 2009-12-2 07:27
leahzhang: Thanks! It is very good to know.
welcome
回復 hu18 2009-12-2 07:56
隱格西裝——有條有里。
回復 rebel 2009-12-3 06:30
解釋得很全。
回復 kylelong 2009-12-3 06:52
rebel: 解釋得很全。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06: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