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自我的解析

作者:gs02xzz  於 2011-2-14 12: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 心理, 情感,心理分析,哲學


自我的解析

當人們被問到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為恐懼和害怕的事時,很多數人會回答死亡,
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了。即使有些人在生活里經歷過可怕的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
和痛苦,他們依舊會為延長生命而想盡辦法。但是死亡有多麼痛苦卻無人知道,人
們可以親身感受精神和肉體上的任何痛苦卻無法親身感受死亡的痛苦,人們可以親
身感受到他人的死亡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卻無法親身感受自己死亡的痛苦,因為死人
是無感覺的。那麼可見死亡本省是沒什麼痛苦可言的(除非你死亡后真的進了地獄)。


那麼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呢?我們是害怕死亡的後果。死亡的後果就
是沒了生命,沒了生命也就沒了生活,也就是失去了我們在生活里擁有的一切。這
種對死亡的害怕感覺只會存在於活著的人的思想和幻覺中,而不會存在於死者的腦
海里,因為死人是無思想的。所以當一個人真的死去后,這種活著的時候對死亡的
恐懼感覺反而消失了。

那麼這種死亡導致的後果,即失去了我們在生活里擁有的一切,真的是那麼可怕嗎?
有些是,有些恐怕不是。比如有權有勢的人一旦死去,他們家人或盟友可能會由於
失去了他們的保護而遭受災難,這將是可怕的事。相反一個毫無厲害衝突的百歲老
人的無疾而終,卻不是什麼可怕的事。然而無論可怕還是不可怕,關鍵一點是死亡
是命中注定和無法改變的,是遲早的事,那麼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我們還有必要恐懼
和還怕嗎?照理說不應該。所以說無論是死亡本省還是死亡的結果都不應該令我們
感到恐懼和害怕,只有別人的死亡才能令我們感到恐懼和害怕。

當我們問四十歲的人,如果給他們一次光陰倒回的機會,他們願不願意回到二十年
前從二十歲從新做起。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說願意。如果我們再告訴他們,在他們得
到這樣的機會後,他們的新的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經歷和感受將會和以前的那個一模
一樣,恐怕就沒有那麼多的人會說願意了。如果我們再告訴他們,他們的新的二十
歲到四十歲的經歷和感受將會比以前的那個痛苦一倍,恐怕更少的人會說願意。這
後者好比是說給你兩個選擇,一個是一次下油鍋和一次金榜題名然後是死亡的機會,
另一個是兩次下油鍋和一次金榜題然後是死亡的機會,人們多數會選擇前者。人們
之所以希望時光倒轉是期望於新的生活會更幸福和愉快,但這只是一種想入非非的
幻想,因為你還是你。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只是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你還會以相
同的方式來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於外界的關係,你感受的結果最多是一模一樣。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最幸福的人是早逝的兒童,因為他們還沒有
成熟到能感受自己和外界關係中複雜的一面,也不會經歷在感受自己和外界時所產
生的痛苦,而且他們認為在人的一生里痛苦和不快的感受遠遠超過了幸福的感受。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日常生活感受中不好的一面,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感受,是否有辦法把這種痛苦和不快的感受減少到最低。

人們日常會生氣,或氣憤。為什麼呢?我們在此先舉兩種生氣的原因,一個是與自
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關,如別人把壞事冤枉到自己頭上,或沒有把自己做的好事
算到自己頭上;另一個是與別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關,如好人被冤枉,壞人沒有
得到報應。第一種情況有時會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抱憾終生的事。人們對第二種情
況的反應雖然不如第一種情況激烈,但它也會常常錯誤地左右人的判斷和行為。總
之,兩種情況都是他人做了不對的事。

顯然氣憤和生氣是一件對自己身心不利的行為,因為它令人不好受,身心皆受到傷
害。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會因為他人做了錯事而做出傷害自己的事呢(即生氣)?是因
為我們愚蠢嗎?恐怕不完全是,至少在主觀上不是。那麼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希望
通過生氣來糾正和懲罰這種不公和錯誤。我們本能地認為自己生氣的行為能糾正,
證明,和懲罰別人的錯,但事實上,如果別人能被糾正的話,平和而從容地指出別
人的錯誤也能糾正他,並不需要生氣;如果別人的錯能被證明並讓他罪有應得的話,
通過司法程序或公眾輿論也能達到目的,並不需要生氣;如果以上所述的正常途徑
都不行的話,大發雷霆搬地生氣也沒用,它只能證明當事人的無能為力。希望通過
生氣來懲罰別人的想法也是一廂情願的幻覺,這種情感類似於自殘,即希望讓相關
的人了解自己的生氣來使相關的人產生內疚和恐懼感以達到懲罰他人的目的。但是
他人真的會因為你的生氣而感到內疚和恐懼嗎?你這樣想是建立在別人同意你的觀
點的基礎上。然而在一開始正是因為別人不同意你,你才生氣,所以說這個基礎是
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別人後來假裝的。由此可見生氣這種為他人的錯誤而傷
害自己的行為要麼出自於愚蠢要麼出自於自私。

以上兩種生氣的情況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上的,還有一種是沒有什麼事實基礎
的幻想型的生氣,如求偶的失敗和簽證的失敗等情況。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對方拒
絕他們的求偶而生氣,有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幻想覺當作
了現實,把本來還沒有成立的關係想像成已經存在,忘記了拒絕是對方絕對的權力,
就像自己也有權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人一樣。簽證的失敗也是如此,有些人甚至一輩
子都對拒絕他簽證的國家懷有敵意,給不給簽證的是根據標準和要求來判斷的,簽
證官不可能針對個人來決定,他甚至不認識被拒簽的這個人,可是有些人就會把它
當作是針對他們個人的決定。結果他們生了半天的氣,而對方卻絲毫不知,所以說
這種情況是純粹的幻覺。

仇恨類似於氣憤,它並不是大多數人每天都經歷的感情,但它比氣憤要強烈百倍,
是一種希望至對方於死地感情。仇恨就像火焰,在毀滅對方之時也將毀滅自己,甚
至所有身邊的親人。仇恨者堅信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堅信只有通過自己才能伸張正
義,並不惜犧牲自己,但同時往往也會犧牲無辜的別人。

電影「趙氏孤兒」講得就是一個典型的復仇故事,它的英文名子叫「犧牲」,本是
指主角程嬰的自我犧牲,但程嬰的自我犧牲也犧牲了他的無辜的義子趙武。他先設
法讓趙武在屠岸賈身邊長大,受教於屠岸賈,並使趙武和屠岸賈產生父子般的感情,
然後等趙武長成少年後把屠岸賈殺死趙武一家的事向趙武和盤托出,以希望趙武能
殺死屠岸賈以報仇,即報趙家的仇,也報程嬰的仇。趙武本是個無知的嬰兒,這裡
卻被程嬰用來作為報仇的工具,並不惜讓趙武以弒父的方式報仇(屠岸賈是趙武的義
父)。這種以不孝之舉來表現孝的行為並非是孝,就好比以不道德之事來彰顯道德並
非真道德一樣。對於趙武來說這是件非常不公平的事,因為他沒有選擇,被迫犯下
了弒父之罪。這個少年的心理將受到致命的打擊,即使他最後能從復仇的行動中活
下來,它也將毀了他的一生。也許有人會說趙武也想報仇,這並非不公平。如果先
讓趙武在一個中立的地方長大,然後再讓趙武選擇,趙武可能選擇復仇,也可能選
擇不復仇,但他很可能選擇前者。如果他選擇復仇,他還可以選擇復仇方式,他很
可能不會選擇這種弒父的方式來複仇。但是對於程嬰來說這些道理都不存在,因為
仇恨早已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裡,他只堅信他是正義的化身,而實際上他也是邪惡
的化身。天下沒有定理說仇一定要報,報不報因人而異,因教而異,有稱讚報的,
有稱讚不報的。

擔心是另一個流行的日常活動,這是一種比較明顯的利己行為,即擔心得不到自己
想得到的或失去自己已經得到的。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他們從來不為自己擔心,
他們從來只為別人擔心(如子女等)。這種為別人的擔心一定是為與自身利益有關的
人,既有物資利益上的,也有精神利益上的,人們決不會為了陌生人和自己的敵人
的利益而擔心。所以說無論如何擔心是一種比較明顯的利己行為,這並沒有任何不
妥之處。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其利己的一面,以至於沒有意識到擔心的程度大小與
自身利益的大小有著直接的正比關係,而且這種感情不僅完全是自找的而且完全於
事無無補。擔心本身改變不了任何事,只有計劃和行動才能改變事情。

如果是人們自找的,那麼它就變成了一種選擇,人們可以自找它,也可以放棄它,
因為沒人強迫。但在這種選擇中,很少有人會選擇不擔心,或不顯示出自己的擔心,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無法將擔心這種感情和計劃行動區分開來,有時人們用
擔心來代替行動,有時用它來作為計劃行動的動力或監督機制,有時希望用擔心這
種感情來宣示自己對他人的關愛和不自私。事實是,如果能做出正確的行動,又不
想作秀的話,人們就完全不用擔心了。

猜疑則是一個比擔心還要常見的,對自己傷害性更大的日常活動。猜疑大概起源於
人的防犯心理。人類在其漫長的奮鬥與生存的進化中,已在其遺傳基因里埋下了防
犯之心。正像心理學家說的,人做的最多的夢是有關逃跑的夢,因為人類祖先為逃
避災難,經常在不斷地奔跑和躲避,時間一長,這種防範的本能就被刻進了人類的
基因。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人對於眼前和背後的任何潛移中的人和物都有一種本能反
感和警惕。

人們對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猜疑,即使是於自己無關的人和事。猜疑也有猜對的時
候,但即使是對的時候,猜疑也無法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和糾紛,因為猜疑是建立在
無證據的基礎上,不可告人,只得自己默默地處在這種自我假想的被攻擊的狀態之
中。但也有愚蠢而霸道之人會因為猜疑而向對方進攻,比如經常有人會因為路人或
別人無意中看了他一眼而產生猜疑,認為別人在仇視他或在打他的主意,有時甚至
會為此和別人發生語言和肢體的衝突。

猜疑最容易發生在於自己有關係的人身上,如親戚朋友,和鄰里同事,似乎別人的
一舉一動都在針對自己,而且在這些情況下的猜疑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和對別人對自
己都將產生更大的破壞作用。

毫無疑問猜疑是折磨人的一種事,那麼有辦法克服這種心理么?有一個辦法也許能
幫助人減少猜疑。那就是把外界和周圍所發生的事,如別人看你一眼,別人的竊竊
私語,別人提出了不同意見等等,只看作事實,而不用自己腦海里想像和揣測的證
據加以分析和演繹而得出一個想像中的暗示。如別人冷眼看了你一下,事實即別人
冷眼看了你一下,你就知道這些,你並不知道它意味了什麼,不去做任何多出這個
事實的分析和結論,僅此而已。另一個辦法是開誠布公,你可以把你的疑問告訴對
方以尋求答案,但如果你沒有極大的勇氣和智慧的話,這樣做往往會把事情搞得更
糟糕。

還有一種幾乎是純幻覺的猜疑,或稱為失敗的幻想。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為了達
到一個目的,對當事人使用出所有的暗示,但就是不願意直接說。不但如此,此人
還希望通過自己的暗示和暝想讓對方先提出。對方可能毫不知情,當對方無動於衷
時,此人則會心懷不滿。這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狀態,要想從這種狀態中解脫出來,
唯有先發現和承認自己身處其中,然後在實際的選擇面前做一個選擇,而這種實際
的選擇往往是好壞參半,不像幻覺中的選擇那麼完美。

憂傷往往發生在人們失去了自己本擁有的人和物,如親人和貴重物品,這種感情一
旦產生會持續很長,有時甚至是一輩子。輕微憂傷有時不是百分之百的壞事,有時
輕微憂傷有點像思念能給人一種安慰和心理滿足。但憂傷絕對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好
事,極度的憂傷絕對是百分之百的壞事。其實憂傷是一種毫無意義但卻傷害自己的
行為,因為你所失去的親人或物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在為其憂傷,除了傷害自己以外
它不會改變任何事。

嫉妒是一種幾乎天天都在發生的情感,它產生於當身邊其他的人得到了你自己想要
得到的但又沒有得到的東西時,它對人的心身是百分之百的有害,但人們卻會不由
自主地去做它。嫉妒往往產生於可比的人之間,越可比,越有可能產生,因為對於
不可比的人,如對於有高不可攀的地位的人,人們的嫉妒可能會轉化成羨慕甚至敬
仰。

人們傾向於把嫉妒的原因怪罪於別人,但實際上責任在自己。比如當甲嫉妒乙掙得
錢比他多,職務比他高,讀的學校比他好時,這個差距的實際原因是自己沒有掙更
多的錢,沒有得到更高的職務,沒有和讀更好的學校,而不是因為乙做的更好,因
為即使沒有乙, 還會有丙或丁來填補這個在自己之上的位置。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沒
有得到那個更高更好的位子,一定有其他人會的到它。而當這個其他人是與自己地
位相等的人時,嫉妒就會產生;而當這個其他人的地位比自己高出許多時,這個嫉
妒可能會變成羨慕甚和敬仰。其實我們本該承認自己能力或運氣的不足,平靜地接
受事實,而不需要用這種令人難受的嫉妒來折磨自己,但是我們做不到。

那麼有人會反駁說他人通過不正當的途徑獲取了優勢,所以令人憤憤不平。若如此,
如給你選擇,你是會選擇通過這種不正當的途徑來獲取呢?還是不屑這種手段?如
果你是前者,你也不應嫉妒和忿忿不平,因為你努力的不夠;如果你是後者,你應
該譴責和不恥這種人或手段而不是嫉妒。如果你譴責和不恥一種人或一個事,你會
認為那是壞人壞事,你自己希望避而遠之。如果是你的敵人做了這種事,你也許應
暗中高興,你也許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懲罰這種壞人壞事;如果你的朋友做了這種
事,你應該為其惋惜。無論如何你不應嫉妒和憤憤不平,除非你是個偽善的人。討
厭這種情感也類似於這種情況。人們又一次主動地心甘情願地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
了自己。

另一種日常感情是內疚,因自己的錯誤給他人尤其是親人和友人造成了傷害而內疚,
而且無法原諒自己而產生痛苦。俗話說天下沒有後悔葯可吃,難道人們非得內疚和
為此而痛苦嗎?即使人們都知道內疚沒有任何彌補的作用,但人們依舊要內疚,似
乎想通過自己的痛苦來彌補錯誤。人們會想,如果傷害親人和友人,又不內疚的話,
那還是人嗎?其實有一種辦法能夠使人從內疚的痛苦解脫出來,那就是自己原諒自
己,但在自己能原諒自己前,自己一定要能先原諒別人的錯誤,並且認可一種超人
的力量給了自己這種原諒自己的權力,但是最終要做到自己原諒自己是件非常難的
事。

以上所述的這些情感和行為是我們生活中糟糕的一面,是我們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
的來源,是我們明知無用但又無法擺脫的困境。我們的情感就像化學反應一樣地起
作用,但我們又無法控制這些化學試劑的來源和數量,它基本上完全被本能所控制。
無論是富人還是不富的人,當官的人還是普通的人,有學問的人還是沒有學問的人,
無論生活在哪,工作在哪,人們都如此。而且越是富貴和有地位的人,這種化學反
應的效果越強,產生的痛苦也越大,因為他們的賭注和風險更大,所以說在這方面
人是公平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從中得到解放和解脫呢?我們還沒有靈丹妙藥,但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解放應該首先從自己的精神和情感的困惑和枷鎖中解放出來,
然後再從外界和物質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如果做到了前者,後者就會自然地到來。
如果一個人一味地只追求從外界和物質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他的內在枷鎖反而會越
來越緊,只會適得其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Cateye 2011-5-9 10:52
本人以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死亡的無知,因為死人不能復活,向我們講述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宗教試圖解釋死亡,但尚不能令人信服。恐懼源於無知。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21: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