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15-06-09

作者:諧和。  於 2015-6-9 01: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健康與醫學|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5評論

關鍵詞:膽固醇, 健康

揹了五十年的黑鍋,給人平反一下嘛 (2015-06-09 01:07:42)[編輯][刪除]
標籤: 雜談 健康 膽固醇 歷史 時評分類: 健康醫學

我早就說了,給人膽固醇揹的這個黑鍋,總有一天要平反的。這不,美國人五十年前給人揹的這個黑鍋,由著美國輝瑞製藥公司在全世界靠他們的專利葯Lipitor(Statin類藥物)賺取了億萬利潤以後,美國2015年的健康膳食指南又給膽固醇食物平了個反,說是造成血管硬化堵塞的(冠心病,中風等)和食物攝入的膽固醇量關係不大,而且Lipitor類藥物的副作用(對大腦,肌肉,代謝等)不可忽視,云云。


於是,西方醫學界「磚家」又把可憐的地球人忽悠了一把!


當然,這個美國的膳食指南對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指導意義不是很大,和長期進食垃圾食品的國家不同,中國人的膳食結構還是比較平衡合理的,脂肪,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在「舌尖上的中國」還算搭配合理。要注意的是,現在,有把碳水化合物指認為元兇的趨勢。


對「磚家」意見,諸如美國的吃飯指南之類,參考就行了,不用頂禮膜拜人云亦云。不過,不要因這一美國人自己給自己平了個反,一些中國小朋友又開始敞開肚皮肥油魚肉地大吃大喝,簡單平衡的飲食是身體健康秘訣之一。只是,一些特別注重「膽固醇」的人們,再用不著象兔子一樣只吃草不食肉地過苦日子。


推薦兩篇文章,一篇是轉載自「吃惑」的專業性文章,把這個膽固醇的前世今生,揹黑鍋和平反的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值得參考。另一篇是本人2014年5月一篇養生博客(新浪,倍可親)「窮人吃藥,富人健身」,博各位一笑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諧和。 2015-6-9 02:29
不知為什麼我轉載的文章不顯示,小編吃了嗎? 那裡面有「膽固醇」哦。再轉載如下,很重要的勒!
膽固醇的冤屈血淚史
原創 2015-06-05 咪哩喵嗚 吃惑
2015年2月,美國政府出台了最新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則是從1977年開始就在該指南中出現的對於膳食中攝入膽固醇的限制——每日不超過300mg——被取消了。這讓當時正在邊吃午飯邊刷手機的喵扔了叉子拍案叫好。長久以來,膽固醇都被認為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讓人避而不及。「一天不要超過一個雞蛋黃」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市面上各種健康食品也都用「零膽固醇」作為宣傳的手段。然而這次《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改變,相信會讓不少比較關注自己健康的人有些困惑:膽固醇到底是好是壞,到底該不該吃呢?下面就聽喵來八一八膽固醇的心酸血淚。
膽固醇: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膽固醇(Cholesterol)是一種類固醇,主要在肝臟中合成,參與並調節許多體內生理活動,例如促進細胞修復,維生素D的吸收,包括性激素在內的各種激素合成,體內水鹽平衡,膽汁合成(脂肪的消化吸收),改善大腦功能以及提高血清素(「快樂」激素)水平。換句話說,沒有膽固醇,我們的身體將無法實現自我修復,激素水平會發生紊亂,容易脫水,無法吸收必需的營養成分,大腦功能衰退並且時刻感覺非常不爽……這日子根本沒法過嘛!所以,膽固醇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人體對膽固醇的需求量大約為每天1100– 1700 mg,其中大約25%(~300 – 500 mg)來自於膳食攝入,其餘的75%(~800– 1200 mg)是由身體內細胞合成的,其中由肝臟細胞合成的佔20%左右。而通過膳食攝入的膽固醇中,超過50%是無法被腸道吸收的膽固醇酯(喵估計是由於分子側鏈個頭太大沒辦法進入腸上皮細胞@_@),因此,膳食攝入的膽固醇量只佔身體每日所需膽固醇量的很小一部分,加上身體自身強大而神奇的反饋調節能力,可以根據攝入的膽固醇量精密調整自身的合成量,從而保證細胞內膽固醇維持在一個非常穩定的水平。總而言之,膳食中攝入的膽固醇量對體內膽固醇含量沒有明顯影響[1]。所以2015年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對膳食膽固醇的限制就可以理解了。
膽固醇在體內被合成或者吸收之後,首先被運送到哪裡呢?自然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心臟。也就是說,膽固醇首先要滿足心臟的需求后才會供給身體其他部分。另一方面,大腦只佔身體2%的重量,卻有著全身25%的膽固醇,可想而知,如果體內膽固醇水平不足對心臟和大腦的功能將會有嚴重的影響。
一個「七國研究」引發的數十年冤屈
既然膽固醇對人體有著這麼多重要的作用,那為什麼還會被扣上「阻塞血管,導致心臟病」的罪名呢?這故事要從1856年德國病理學家RudolfVirchow首先提出膽固醇在血管壁的堆積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假設說起。1913年沙皇俄國病理學家NikolaiAnitschkow發現被餵食膽固醇的兔子出現了血管斑塊(拜託,人家兔子吃了那麼多年草突然被你喂膽固醇可不是會整個兔子都不好了嘛!)。而1951年GeorgeDuff和Dardner McMillian發表的「Lipid Hypothesis(脂質假說)」最終給膽固醇扣上了壞人的帽子。不過事情還沒有完結,一個名叫AncelKeys的美國科學家發表了對七個國家居民膳食組成的調查,得出結論膳食攝入的膽固醇和脂肪量與心臟病發病率呈正相關!這便是著名的「SevenCountries Study(七國研究)」,並且在1956年被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作為宣傳膳食膽固醇和脂肪導致心臟病的根據,可是,他們好像忘記告訴大家,當初Ancel的研究其實調查了22個國家,但是其餘15個國家的數據點不知道為啥就莫名其妙的失蹤了呢……
血清膽固醇——衡量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標準,嗎?
血清膽固醇含量目前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熟練的說出血清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又稱「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如果血清膽固醇結果超過某一範圍,大多數醫生就會非常緊張的告訴你:「你必須想辦法降低你的膽固醇,否則心臟病發病幾率就會升高!」接下來就會給你開一種他汀類藥物(statin)並且告訴你要堅持服用,就會看到血清膽固醇指標降低到理想水平。很多年以來這個標準一直被忠實的執行著,而越來越多的人也因為「過高」的膽固醇水平而常年服用他汀類藥物。這樣看來,似乎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就應該可以降低心臟病發病幾率。然而,2009年一項針對136905個因為心臟病入院的病人的研究顯示,這些病人的血清膽固醇平均值處於正常範圍,而其中幾乎一半的病人LDL水平也在正常範圍之內。而與此同時,有50%死於突然心臟病發作的病人有著正常的血清膽固醇指標[2]。哎呦,這麼看來好像膽固醇水平正常也不一定就說明心臟健康狀況良好。而另一方面,有許多血清膽固醇測試結果為「高膽固醇」範圍的人,CT鈣掃描結果卻顯示心血管沒有任何斑塊沉積,也就是說沒有任何阻塞的危險。2011年發表的一項歷時10年,針對52087個不同年齡階段女性的研究甚至表明,檢測出「高膽固醇」水平(>270mg/dL)的女性,相比於「正常到低膽固醇」水平(<193 mg/dL)的女性,死於心臟相關疾病的概率要降低接近30%[3]。
膽固醇替誰背了黑鍋?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喵啊,你剛才說血清膽固醇並不是反映血管阻塞情況的有效指標,可是阻塞的血管壁上又確實堆積著膽固醇啊?而且確實有很多心臟病患者血清膽固醇,特別是LDL水平很高啊?」這是沒錯的,但是請記住,出現在犯罪現場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兇手。糊塗了?別急,聽喵繼續給你八~
我們比較關注的血清膽固醇主要有之前提到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另外還有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VLDL在肝臟中被合成后,所攜帶的脂類有80%是甘油三酯(就是脂肪被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也是驗血檢查中會出現的一個指標),以及少量膽固醇。VLDL通過血管向肌肉細胞輸送甘油三酯以供能,當「卸載」甘油三酯之後,VLDL的體積會變小,形成兩種不同的LDL:一種個頭相對較大,密度較小;另一種個頭相對較小,密度較大。雖然兩種LDL都以攜帶膽固醇為主,但是由於體積的差別,個頭較小的LDL可以進入血管壁的細胞間隙並且卡在那裡,當攜帶氧原子的血紅細胞流經的時候,這些LDL就會被氧化,引起體內炎症反應。而個頭較大的LDL無法進入細胞間隙,所以一般會在血液中順利流動,向身體其他部分運送膽固醇,並且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控制。因此,只有個頭較小,密度較大的LDL才是我們通常說的「壞膽固醇」,而個頭較大的LDL水平並沒有明顯危害。
當個頭較小的LDL卡在血管壁並被氧化后,就輪到我們的「好膽固醇」HDL出場了。由於HDL的個頭非常小,所以可以同樣進入細胞間隙,但不會被卡住,因此HDL可以有效清理血管壁上沉積的LDL,而被成為「血管清道夫」。可想而知,如果血管壁上沉積的被氧化LDL過多,或者血液中HDL水平太低,血管內炎症無法及時得到消除,此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向炎症部分輸送巨噬細胞來吞噬這些被氧化LDL。當這些吞噬了LDL的巨噬細胞的積累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又會被進一步轉化成泡沫細胞(foamcell),而泡沫細胞則很容易附著在血管壁,形成血管斑塊,久而久之,降低血管直徑,導致血管阻塞[4]。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VLDL轉化成個頭較小的LDL比例過高是導致血管阻塞的重要原因,那麼這個轉化比例又受什麼影響呢?想一想我們一直沒有討論過的一個血檢指標——甘油三酯。當體內甘油三酯含量較高的時候,VLDL更傾向於轉化為個頭較小的LDL。另一方面,血液中過高的胰島素水平也會加速巨噬細胞向泡沫細胞的轉化,同時增加泡沫細胞的粘附性,使之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5]。而導致甘油三酯和胰島素水平過高的主要因素,則是飲食中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度刺激胰島素分泌,同時糖原水平超過了肌肉和肝臟細胞的儲存能力,使多餘的糖原進一步轉化為甘油三酯。
淺談他汀類藥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輝瑞製藥(Pfizer)開發了第一個他汀類藥物立普妥(Lipitor),旨在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到現在,許多大型製藥公司都擁有自己相應的他汀類藥物,整個他汀類藥物工業大概價值$290億。在美國,凡是血膽固醇水平超過200 mg/dL的人都會被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然而,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虛弱無力,長期疲勞,肌腱炎症,消化系統問題,血糖升高,記憶力衰退等等則被默默的忽視了[6]。他汀類藥物降低血膽固醇的主要原理是作用於肝臟細胞,人為的減少膽固醇的合成。但是正如最開始所說,膽固醇對正常的生理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為降低其合成量確實可以實現總膽固醇和LDL水平降低,但是同時,HDL水平和輔酶Q-10的合成也會顯著減少,從而降低人體對抗炎症和抗氧化的能力,以及胰島素敏感性。這個月剛剛發表的兩篇文章分別指出,他汀類藥物有可能導致二型糖尿病發病率增加46%[7],同時甚至有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產生[8]。他汀類藥物也會嚴重影響線粒體活性,從而降低人體對能量物質的利用能力,使人經常感到疲勞。另一方面,被人為降低的膽固醇合成量會導致大腦無法得到足夠的膽固醇供應,從而引起大腦功能衰退。但是由於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出現的時間對於不同個體來說差別很大,同時很多服用者已經進入中老年,所以這些副作用往往被歸咎為年齡作用。僅僅通過一個並不一定是評估心血管健康的血清膽固醇測試,和一個沒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性的「膽固醇正常範圍」,就給成千上萬的人服用他汀類藥物,而完全不顧及上述所說已經被許多研究報告過的副作用,喵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合理的做法。
膽固醇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白眼之後終於得到平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而同時,也提醒我們,現在我們深信不疑的理論,也許在十年之後會有一半都被證明是錯的。相信科學,不代表只看到已有的結論,而不去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更不代表盲目相信權威。要記得,權威曾經嘲笑過達爾文,也燒死了布魯諾。
TakeHome Messages:
膽固醇是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所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人體內膽固醇大部分是自身合成的,膳食攝入的膽固醇量對體內膽固醇總量沒有直接影響,沒有必要限制膽固醇的攝入;
血清膽固醇水平並不是預測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手段;
心血管疾病從根源上是由體內炎症導致,這一點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以及胰島素水平有重要聯繫;
他汀類藥物通過降低膽固醇水平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理論沒有被有效證實,而其副作用可能導致嚴重的代謝疾病。
參考文獻
[1] PeterAttia. The straight dope on cholesterol. http://eatingacademy.com/nutrition/the-straight-dope-on-cholesterol-part-i April 2012.
[2] Sachdeva,A., Cannon, C.P., Deedwania, P.C., Labresh, K.A., Smith, S.C. Jr, Dai, D.,Hernandez, A., Fonarow, G.C. (2009).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analysis of 136,905 hospitalizations in Get WithThe Guidelines. Am Heart J., 157(1):111-117.
[3] Petursson,H., Sigurdsson, J., Bengtsson, C., Nilsen, T., Getz, L. (2012). Is the use ofcholesterol in mortality risk algorithms in clinical guidelines valid? Tenyears prospective data from the Norwegian HUNT 2 study. J. Eval Clin Pract. 18(1): 159–168.
[4] MarkSisson. (2012). The Primal Blueprint. Primal Nutrition, Inc. p. 81-87.
[5] Liang,C.P., Han, S., Senokuchi, T., Tall, A. (2007). The microphages at thecrossroad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Research. 100: 1546-1555.
[6] JimmyMoore. (2013). Cholesterol Clarity. Victory Belt Publishing Inc.
[7] Cederberg,H., Stancakova, A., Yaluri, N., Modi, S., Kuusisto, J., Laakso, M. Increasedrisk of diabetes with statin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nsulinsensitivity and insulin secretion: a 6 year follow-up study of the METSIMcohort. Diabetologia. Mar 10th, 2015.
[8] Okuyama,H., Langsjoen, P., Hamazaki, T., Ogushi, Y., Hama, R., Kobayashi, T., Uchino,H. (2015). Statins stimulate atherosclerosis and heart failure: pharmacologicalmechanisms.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8(2): 189-199.
微博:@咪哩喵了個嗚
回復 諧和。 2015-6-9 02:34
想改一下標題也不行,說是「NOT AVAILABLE!&quot;
於是,只好把我的舊文「窮人。。。。。富人。。。。。」轉在這裡,博各位一笑喔

窮人吃藥,富人養生

諧和。

2014。05


「窮人」,「富人」,「窮國」「富國」,這種概念上的劃分,近十年來有了許多變化。

比如,隨著中國的勤勞致富,中國人的荷包越來越鼓;隨著美國的懶惰好戰,美國人的荷包越來越扁,就是這一概念的轉化之一。

網上有許多「窮人」和「富人」的顛覆性對比,例如:


窮人吃麥當勞,富人嘗私家菜;

窮人住高樓,富人居鄉下;

窮人開汽車,富人步行或騎車;

窮人玩Iphone, 富人寫信;

窮人跳崖,富人蹦極;

我再加兩句:

窮人哈香奈兒,富人搽百雀羚

窮人吃藥,富人養生。

最後一點,很符合我們中國醫學的觀點,「黃帝內經」曰:治未病不治已病。老祖宗幾千年前的預防醫學觀點,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啊!

中醫養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醫食同源」。試想,一日三餐進食的東西對健康有好處,即飽肚子又預防疾病,你的身體怎麼會生病呢。如果你不生病,怎麼會花許多錢去看醫生,去買葯,去住醫院呢。

所以,注意養生的人,不看病不打針不花錢,必成富人;不注意養生,依賴吃藥打針,花很多錢買葯,必成窮人。

最近看了一則消息:檸檬的防癌抗癌作用早在1970年代就被人研究並發表,可是這項成果被一些大製藥公司關抽屜里,一關40年。為什麼?因為拿檸檬和他們的化療藥物對抗,這些大公司還有什麼利潤可賺?

檸檬的養生治療作用和許多水果蔬菜一樣,其代謝產物可造成人體內偏鹼性的內環境。檸檬又為所有水果中之佼佼者。

我們身體內環境的酸鹼度,關乎著許多疾病的發生,癌症,高血壓,冠心病,關節性疾病,神經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等,都和體內酸鹼度有關。偏酸性時,容易發生上述疾病,偏鹼性時可以預防上述疾病。

過多的進食肉類,酒類等,其代謝產物造成體內酸性環境,各種「富貴病」由此而生;而蔬菜水果的預防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據報道,檸檬對肺癌,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見癌症有預防甚至治療作用,足以讓那些靠賣化療藥物賺大錢的製藥商膽寒。

簡單的方法是:檸檬切片,每天沖水當茶喝,最好不要放糖。雖然酸味濃一點,但不失清香。試一試吧。(估計檸檬要漲價啦!)

我一直認為,現代西方醫學,不要看他們搞得那麼神秘兮兮地,吹噓得那麼洋洋得意的,其實,除了由工業技術支撐的實驗室診斷和某些外科技術值得吹噓以外,西方醫學的成果就兩個:疫苗和抗菌素。只有這兩樣是可以拯救人性命的,其他的藥物大多數治標不治本,「緩解」,延長性命而已。

以美國輝瑞製藥公司的王牌降血脂藥物為例。只要化驗單上出現血脂一項偏高,醫生就勸你服用Lipitor(這項風靡全世界的專利葯,給輝瑞公司帶來巨大利潤)。可是,對不起,你一旦服上了此葯,就必須終生與它相伴,就像服上海洛因,可口可樂,你的身體對它上癮了!如果不服用,它就讓你體內的膽固醇指標給你來個「反彈」,讓你不得不乖乖地重新去藥房付錢,帶它回家。

所以,為什麼說「窮人吃藥」呢,越吃錢包越扁,越吃越窮呀,一輩子都扔不掉呀!

可是,冠心病的原凶真的只是高血脂嗎?否!之所以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上,是因為血管壁本身有損害而不是因為膽固醇喜歡和它套近乎。

感染(例如牙齦感染),高血壓等,首先造成血管壁損害,有損害以後,血小板,膽固醇等才會沉積於血管壁上造成管壁狹窄堵塞。不去除血管壁損害的因素,一味拿膽固醇出氣,也是西方醫學的一朵奇葩。(膽固醇並不是廢物,而是身體健康的養料。比如,許多激素的合成就需要它)。

誠然,我檢查過的冠心病人里,胖子不少,可瘦子也是一抓一大把呀。

在西醫裡面,這種本末倒置,文不對題的治療,比比皆是。

一說是胖子,膽固醇偏高,人們就很緊張,醫生就趕快要給他開降膽固醇的LIPITOR,說是不服用它,血管就要堵塞了,就要得冠心病了,就要隔劈了。只是,他不告訴你,美國輝瑞專利的這個葯,它下輩子就跟定您了,準備吃一輩子吧!怎麼不吃「窮」呢?嗯?

所以呀,言歸正傳,要想不當窮人,要想作富人,就少吃那些令人成癮的西藥化合物片片,

講究中醫的醫食同源,推薦之一:多喝檸檬水吧!
回復 8288 2015-6-9 14:54
獻花
回復 borninheaven 2015-6-10 00:43
科學遇到利益最後的結果就會不確定了
回復 qxw66 2015-8-9 06:59
吃藥,等於找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8: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