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茅於軾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誤區

作者:snakek  於 2012-4-15 19: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1評論

關鍵詞:茅於軾, 中國

茅於軾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誤區
            (英國)FT中文網   (2012-04-15)
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薛涌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美國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不久前宣布授予中國經濟學家茅於軾「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自由獎」。這顯示了美國保守主義對中國自由派的強力支持。茅於軾先生對此不勝欣慰:「CATO給我這個獎,說明中國在自由爭取方面有了很大成功。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功是很了不起的。其中有我們的一份力量吧,所以這個獎,不光是給我,也是給中國所有促進自由的人一個鼓勵。」
              茅於軾先生對於打破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意識形態有著卓越的貢獻,獲得此獎當然是很可祝賀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中國的自由派乃至茅於軾先生本人,在本土正面臨著重大的信譽危機。左傾思潮近年來的影響有擴大之勢,固然和死而不僵的傳統左派有密切的關係。但是,自由主義者一味喊標語口號、以傳統「階級鬥爭」的方式宣傳自由主義理念,乃至對市場經濟(特別是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所引起的種種社會後果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釋,甚至頻頻用「雷人」的語言吸引眼球,使之喪失了公眾信譽。許多對計劃經濟沒有切膚之痛的年輕一代,面對泥沙俱下的現實惶惑不堪,最終把計劃經濟時代理想化、投入了左派的懷抱。所以,中國的自由派並非僅僅是左派的敵人,他們對最近幾年左派思潮的崛起也有不可推託的責任。
              茅於軾先生,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典型。近年來他的雷人之語是人所共知的。比如他曾說改革開放的財富都是企業家創造的,工人農民都不算數;只有富人得到保護,窮人才能變富;交換創造財富,勞動則未必;等等。你到任何一個健康的民主國家去競選公職,這麼說話即使在白領的選民中也會落選。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茅於軾的這些話引起不少公憤,中國的自由派們還似乎是生活在過去「階級鬥爭」的時代,覺得茅於軾是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旗手」,只有極左勢力才會對之攻擊。這種根據意識形態「站隊」的態度,使他們難以令人信服地解釋為什麼市場和自由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不管是茅於軾本人還是他的支持者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他的許多言論,即使作為標語口號,也違反了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
              比如,2009年茅於軾為為慶祝《時代商報》創刊十周年題辭:「商業能夠創造財富,勞動則未必」。一時搞得輿論鼎沸,至今此論的是非也沒有得到澄清。從同情的立場為茅於軾辯護:他目睹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種種現實。那時商業被視為資本家巧取豪奪的手段,工人階級則成了「領導階級」,於是「勞動神聖」,做買賣成了犯罪。更不用說,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重農抑商傳統,人們對商業的敵意根深蒂固。他這樣說,不過是要幫助社會擺脫馬列教條,早一點接受市場經濟的價值和理念而已。
              但是,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中國老百姓所面臨的並不僅僅是極左勢力的鼓噪。市場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還是市場的公正性問題。勞動創造財富,也並非是出於馬列主義的意識形態,而是西方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核心理念。
              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們,一直把英美資本主義模式奉為自由和市場的「正宗」傳統。這個傳統的現代起點,大致可以說是1688-89年的「光榮革命」:來自荷蘭的奧倫治親王威廉和瑪麗應邀西渡英倫,趕走了大搞君主專制的詹姆斯二世而成為英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蓬勃崛起的工商勢力。再過半個多世紀,英國就發生了「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現代社會。
              在這一讓人耳熟的故事背後,有一重大的革命性理念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記憶:「勞動創造財富」。這一理念的確立,不僅關乎現代市場秩序的生成,而且直接涉及到民主憲政中的自由。在「光榮革命」前後,托利黨和輝格黨在這個問題上展開了長期的意識形態之爭。大體而言,托利黨擁君保守,其社會基礎是土地貴族。他們的政治經濟理念,還是根植於中世紀的農業社會,認為土地創造財富,商業不過是交換土地所生產的果實。輝格黨則針鋒相對,信奉洛克的理論,認為勞動創造財富,人類的努力比土地更有價值。
              這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在經濟和政治層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要知道,托利黨人並非反對商業。比如東印度公司,一直就在托利黨的羽翼之下。不過,因為他們把土地視為財富之本,即使經商,其著眼點也在於搶奪土地,然後建立壟斷。市場經濟就成了一場零和遊戲:我贏就是你輸。畢竟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我多拿了五十英畝,別人就少了五十英畝。輝格黨認為勞動創造財富,而勞動的潛力是無限的:人口可以增長,人可以更努力、更聰明。所以,市場競爭完全可以走出零和遊戲,壟斷則往往妨礙人的聰明才智的發揮。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資本,也一度成為輝格黨人攻擊的目標。
              在政治上,英國自中世紀以來一向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王把土地封給貴族,從後者那裡換取服務。所以,認定土地創造財富的托利黨人,總對國王的賜予感恩戴德,非常尊王,進而認為老百姓沒有權利抵抗君主專制。最保守的托利黨人,甚至在「光榮革命」之後還認為詹姆斯二世仍然是合法國王,無人有權廢除。勞動創造財富,則顛覆了托利黨人的政治理念:既然財富來源於勞動,而勞動者又是老百姓,那麼人民就成了國家的根基,就應該享受基本的憲政權利。自此之後,不管經濟學里的勞動價值理論演化得如何複雜,尊重勞動的傳統,在西方自由主義中一直沒有斷絕。亞當.斯密就是位特彆強調勞動價值、為勞工說話的經濟學家。幾年前,當茅於軾大談工人農民都不算數時,《時代》周刊幾乎把中國工人奉為「年度風雲人物」。可見,即使站在英美這種「正宗」的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立場上看,如此看輕勞動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過去的。
              另外還需要指出,交換固然創造價值,但盲目崇拜交換,也屬於對現代市場經濟的誤解。輝格黨人當年在反對東印度公司壟斷性的「交換」時特別指出:從印度進口的大量紡織品,不過是倒來倒去,破壞了英國紡織品的市場,使英國的勞動貶值,害遠大於利。其實,即使在有強大重農抑商傳統的中國,明清時代商品經濟之發達也是有目共睹的,乃至以彭慕蘭等為代表的加州學派,把那時的江南和工業革命前夜的英國擺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他們的一個基本謬誤,是把前近代的商品交換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混淆。資本主義的動力不僅僅來自於交換,還來自於資本革命性地改變了生產過程,進而使勞動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中國的自由主義如果要有前途的話,就必須澄清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念。特別是當今這樣的轉型期,和英國「光榮革命」時代頗有些可類比之處。當改革開放在中國起步時,土地、資源、資本,幾乎無一樣不是國有。中國的經濟起飛,首先也在於老百姓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對自己勞動的所有權。提升這種勞動的價值,保證伴隨這種勞動而來的權利,是走向市場與自由的基礎。當茅於軾看到文革時期中國人辛辛苦苦地挖防空洞時,自然會說:這是勞動呀。這樣的勞動未必創造財富呀。但他忘記了,當時也並非沒有交換,比如供銷社等等,但很難創造什麼財富。當一個制度讓勞動無法創造價值時,一個自由主義者本能的反應不應該是「工人農民都不算數」,而是去質疑這種制度究竟出了什麼毛病。畢竟,市場秩序最為優越的一個地方,就在於能夠讓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在這一點上,恰恰是茅於軾先生背叛了自由主義的原則。最近他關於「印度的民主還不如沒有」的言論,和他輕視勞動的觀念也一脈相承。
              人是勞動的動物。當我們連勞動也不尊重時,還談什麼尊重人的權利呢?評價一個思想家,最終還要看他有什麼樣的思想。中國自由主義的悲哀在於,公開倡導放棄「勞動創造財富」這種自由主義核心價值的人,成為自由的旗幟。但願「弗里德曼獎」不要把這面旗幟插在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方,使人們對之的正常批評更難以展開。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3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往事並不如煙 2012-4-15 21:25
無恥文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07: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