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淺析中西方孝文化差異的原因(原創)

作者:瘋瘋顛顛  於 2017-8-17 00: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5評論

」孝「,甲骨文里就有這個字,上半部分是」老「字的一部分,下半部分是」子「,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造字本義:兒孫攙扶老人,服從和奉養父母、長輩。西周開始宣傳」孝道「,慢慢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孝「文化。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礎導致了集體本位和個體本位的差別。因為中國比較早就結束了穴居生活,在史前1萬年左右就開始了部落形式的農耕(上山文化遺址),形成中國的重農文化。農業的生產需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家庭就是分工、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載體,自然而然家庭成員就形成了以集體主義為重的群體本位的觀念。作為集體中的一員,個人價值的實現依賴於社會和他人,個體對社會、對他人擔有責任,人與人之間會相互關心和相互愛護。而此後形成的大一統更將這種」個人-家-國「理念加以升華,幾千年來對親子關係的關注,也就造就了中國豐富的孝文化。

西方文化發源於古希臘地區(更早時期的埃及農耕文明後來消亡了),地中海特殊的地理環境讓他們遠離了農業生產,很早就從事對合作要求不高的手工業和商業活動,而且經常地遷徙和流動,很難以形成一種固定的人際交往的環境,人與人間的不信任感造就了所謂的」契約精神「,而淡化人與人的情感維繫,在這樣一種「陌生人」的社會裡,很少會考慮到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個體本位由此產生,當然現代西方社會也會通過一定的制度去迫使一些人對社會盡責(「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契約「的實現),但不是從根本上,人的內心裡自發的,本質上還是利益驅動的。在這樣的社會中個體利益高於一切,即使在家庭關係中也是以個體利益為中心。所以哪怕現在西方的孩子很小就被教育」你的身體只屬於你個人「,由此引發出個體自由的那套理論

現代社會中,西方人延續其文化體系,注重社會養老的制度,把老人撫養子女看成是一種動物界共有的義務、責任,而養老僅僅看成是自然界中」反哺「的一種形式。而中國傳統上把孝順老人看成倫理社會的一部分,由此演化出豐富的」孝文化「,養老,敬老,所謂「善事父母」中的「善」不僅是「態度恭敬」,還應該理解為「於侍奉父母---善」,不僅態度好,而且行動和結果都好,才可以稱之為「善」,這個「善於」二字的容量更大、更合適。


本文系
zjd713:網友所原創,本人被授權代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7-8-17 01:10
兩河流域農耕的更早吧?
回復 小康人家 2017-8-17 09:10
在美國,養老任務已移交給社會及國家,所以提出父母照顧子女是天性,子女照顧父母是人性。既然是人性,那就只能看這個子女的人性了。
回復 小辣辣 2017-8-17 10:29
小康人家: 在美國,養老任務已移交給社會及國家,所以提出父母照顧子女是天性,子女照顧父母是人性。既然是人性,那就只能看這個子女的人性了。
同意樓上意見。
回復 非常時期 2017-8-18 09:46
小辣辣: 同意樓上意見。
精闢的見解!
回復 新鮮人 2017-8-21 07:17
中國的傳統道德有些是很不錯的。本文從字形分析開始,別有新意。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