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寒山與拾得的畫與話!

作者:瘋瘋顛顛  於 2011-8-18 05: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9評論

 

禪意自然 人心不然

寒山與拾得均是唐代貞觀年間的著名詩僧。寒山亦稱寒山子,居天台始豐縣寒岩,好吟詞偈,狀似瘋癲。拾得是孤兒,相傳十歲時被遺棄於路邊,寺僧拾而養之,故名拾得,在寺執炊滌器,與寒山友善。寒山、拾得與豐干禪師三者皆隱棲國清寺,故稱「國清三隱」,還稱「天台三聖」。清雍正年間,雍正帝御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仙」,使之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主要象徵!

隨著寒山子詩歌的傳播,其意境空靈的山水詩,自我怡然的隱逸詩,通俗明快的諭俗詩,受到了上至皇上、下至老百姓的青睞。其傳說與畫像,自晚唐五代起,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成為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的作畫題材。

北宋詩人張景修《三賢堂》詩云:「如是國清寺,宜乎天下聞;水聲常夜雨,山氣即朝雲;古今三賢隱,仙凡兩路分;唐人書畫在,明日更殷勤(《天台續集》卷中)。」他稱天台山國清寺「唐人書畫在」。

北宋著名思想家呂祖謙的《觀寧子儀所藏〈維摩寒山拾得唐畫〉歌》詩云:「君不見寒山子,蓬頭垢面何所似?戲拈拄杖喚拾公,似是同游國清寺;君不見維摩老,結習已空無可道;床頭誰是散花人,墮地紛紛不須掃;嗚呼!妙處雖在不得言,尚有丹青傳百年;請公著眼落筆前,令我琢句逃幽禪;異時凈社看白蓮,莫忘只今香火緣。」呂祖謙稱寧子儀所藏「尚有丹青傳百年」的《寒山拾得唐畫》;這就說明:從晚唐起,隨著「文殊、普賢」以及羅漢信仰的興起〈據說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以寒山、拾得為題材的《寒山拾得圖》,早已廣為流傳。這既是中國佛教「羅漢畫」的興始,又是中國「和合二仙」圖的起源。宋、元、明、清以及當代珍藏「寒山拾得」各種畫像,總數可達近百幅。

因為文化歷來是多元化、多視角的。從「寒山拾得」到「和合二仙」的形象流變,同樣如此。主要分雅、俗兩大途徑:

(一)在「雅途徑」上,包括佛教界與士大夫階層,寒山、拾得多以大士、隱者形象出現。

從現有資料看:寒山、拾得以大士、隱者形象出現,要早於民間藝術中的「和合神」形象。無論是晚唐五代《大士羅漢畫》,還是宋元明清的《寒山拾得圖》。其主基調分兩類:

第一類為狂放型:在天台國清寺三賢堂與蘇州寒山寺寒拾殿,前者塑有豐干、寒山、拾得三像,後者塑有寒山、拾得像;但兩地無論是「天台三聖」,還是「和合二仙」,形象十分相似。尤其是寒山子形象,多為「狀如貧子,形貌枯悴,樺皮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折射出的超脫物累、狂放不羈的精神,奠定了後來寒山子形象的基本氣質。

第二類為禪意型:南宋著名畫家梁楷的《寒山拾得圖》中,寒山、拾得神情舒展,意態自若,人物面部手腳均用細筆勾勒,衣履則以潑墨粗筆揮灑,比例誇張,表現出重內在輕靈的禪畫特色。

梁楷《寒山拾得圖》的筆墨鋪陳較為具體,卻粗細兼具,神采飛揚。這幅傑作,畫家以飽含水分的潑墨掃描出二仙童的散發,兩痕凝鍊的淡墨細線代表了人物的肩臂和背部,粗大的破筆掃描出衣袍的下擺和袖身,若斷若續,似綴似連,勾勒巧妙,結構準確,寓意無窮。

最負盛名的禪畫則是這幅元代畫家因陀羅所作的《寒山拾得圖》。此圖為紙本、墨畫,在畫面最左邊,題有楚石梵琦寫的贊:「寒山拾得兩頭陀,或賦新詩或唱歌。試問豐干何處去,無言無語笑呵呵。」這幅畫,描寫寒山與拾得兩位仙人席地坐於一株古樹下,背依石丘,相對談天說地,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畫中的寒山拾得蓬頭光腳笑顏,一人雙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畫麵線條玲瓏,濃淡襯托有力。雖寥寥數筆,但傲笑自若的禪僧形象已躍然紙上,流露出一種超脫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羈的精神。畫家用了多種筆法來表現這一充滿靜謐禪機的場面:以吹墨法畫頭髮,使之有蓬鬆自然之感;以闊筆焦墨畫襟帶,使之有臨風而動的飄逸感;以渴筆畫樹石,使之有蒼勁古逸之感。畫意損深邃,畫風簡約,拙樸木納,又不失活潑、詼諧。

(二)在「俗途徑」上,即在民間藝術中,寒山、拾得多以「和合神」形象出現。

在民間藝術中的「和合二仙」形象,要晚於「雅途徑」的文人「大士畫」與「寒拾圖」。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朱三松「和合二仙」同舟共濟竹雕作品,以竹根為材,高5.2厘米。雕刻寒山、拾得同坐於一葉蓮瓣舟上欣然共濟,寒山高高坐於舟頭,足踩舟沿,雙手緊握掃帚代漿划水;拾得坐於舟尾只露出上半身,雙手托持一把破蕉扇。兩人身披袈裟,神情天真憨稚,笑容可掬。人物頭頂之發痕,則借竹材斷面簇聚之絲紋,點點來狀寫,巧奪天工。蓮舟外側刻「三松」二字款。此件藝術珍品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朱三松另一件「和合二仙」竹雕筆筒,直徑9.1厘米,高15.2厘米。筆筒中寒山、拾得兩人,蓬髮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掃帚,一人手握蒲扇;長衫赤腳,悠閑灑脫。人物造型,生動逼真,活靈活現。特別是左邊人物的雕刻,即典型的高浮雕兼圓雕的處理手法,而且局部還進行了鏤空透光處理。在光線的照射下,輪廓分明清晰;人物頭部等部位,體積感很強,虛實空間互補,使作品頻添了和諧的情趣。此件藝術珍品今藏四川省博物館。

從明代「三朱」竹雕藝術世家所雕的「和合二仙」藝術作品看,至遲在明中後期,「和合二仙」就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並融入民間藝術生活之中。又因寒山拾得的「和合傳說」在唐、宋、元、明廣為流傳,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出於穩固政權,「和合」滿漢文明的需要,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 「和合二聖」即「和合二仙」,從此「和合二仙」就正式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徵;天台山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和合文化主要發祥地!

此寒山拾得圖為蔣貴所畫,蔣貴號青山,儀真(今江蘇儀征)人。師從吳偉,人物畫細緻逼真,山水畫亦重寫實.此圖中左邊蓬髮者為拾得,右邊為寒山。一著淡墨,一似白描,以戰筆和鐵線描寫衣紋。淡墨渲染背景,襯出古樹枯蔓覆雪之景。圖中右部署有「青山」,為蔣貴號,並鈐有印。這是目前所知蔣貴唯一署名的作品。

顏輝,字秋月,為南宋末期至元代的代表性的道釋人物畫家。本圖描繪了在幽暗中,寒山和拾得破顏大笑,令人毛骨悚然,其表現手法具有元代顏輝派所特有的生硬的怪異感。曾為東山御物,從織田信長傳至石山本願寺。

尤求,字子求,號鳳丘(一作鳳山),工寫山水,兼善人物善白描。作品賞析:此圖畫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與拾得二人。此圖中左邊蓬髮者為拾得,右邊為寒山。一著淡墨,一似白描,以戰筆和鐵線描寫衣紋。淡墨渲染背景,引出古樹枯藤蔓雪之景。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段問答對我的為人處事影響很大。

這次聞名四海的對話,是一次智者之間的問答,表現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 他們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其處世秘訣確實高人一等,問得好,答得更妙。你、我這等俗人難學也!

我喜歡寒山的拾得的「畫」,更喜歡寒山的拾得的「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大千世界 2011-8-22 00:32
有很高深的哲理。值得仔細體會。
回復 小康人家 2012-4-9 05:35
中國的古文化,的確是源遠流長。
回復 新鮮人 2012-5-13 09:33
寓意深刻。
回復 卉櫻果 2013-2-6 03:16
對於這樣的文字,是需要靜下來細看細讀才是真正享受。
佩服下~
回復 仲國民 2013-2-6 08:27
人的胸懷要坦蕩一點才是上上策。
回復 老阿姨 2013-2-6 15:24
   真有學問,佩服!
回復 不爭春 2013-2-16 01:29
含義深刻。
回復 shen fuen 2013-2-16 10:20
好畫! LZ好學問!
回復 瘋瘋顛顛 2013-2-16 10:28
shen fuen: 好畫! LZ好學問!
謝謝,都是從網上收集來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6: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