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那些出自佛教的有趣成語 zt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9-11-30 02: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7評論

山哥
儒佛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道是本土文化,佛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自然要對中國的語言和語彙產生深遠的影響。
佛教本屬於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系統,歷經兩千年漫長歲月,深深地滲透到了中國
社會的各個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語言、文學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
深。山哥在自幼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時候,十分鐘愛漢語成語。很少有人會注意到,
佛教對漢語成語的形成和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雖然我們張嘴說出的可能就是一
個佛教成語。

下面我要列舉一系列常用成語,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它們的佛學淵源。

無事不登三寶殿。三寶殿就是指代表佛法僧三寶的寺院殿堂,原意是說,人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想起到寺院去尋求幫助。後來比喻成登門求人辦事。

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佛都在「三寶」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對象。意思是務請高
抬貴手,給予幫助或寬恕。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佛教認為這是人生所必須經歷的四種痛苦,也稱為
(果報)四相。在《法華經》中這樣說:「生老病死,四苦也。」當釋迦牟尼佛還王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在王城四門分別見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決心放棄繼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脫生老病死之苦而達彼岸。在今天,生老病死被人們用來指: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痴是佛教所說的三毒之一,三毒是指貪嗔痴。痴是用來指人的痴心:心思沉迷於某人或物。因為痴迷,所以有妄念、妄想產生。這個妄就是指:荒唐,胡亂,不切實際。指一心想著根本無法實現的事。因為有痴心和妄念,所以眾生有痛苦產生。


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比喻最高的佛法。「灌頂」是佛
教密宗的一種儀式。多比喻智慧,使人徹底醒悟。

不即不離。出自《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是佛。」真相
與妄相有區別,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顯現,即不離。后泛指若合若分,即不接近也不疏遠,引文即是此意。

一塵不染。指佛教徒在修行時能擯除一切雜念。後來多用來形容環境環境非常清潔。現在也比喻人品純潔,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

五體投地。是佛教敬拜的姿勢,指雙膝、雙肘和頭顱都著地。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都是勸人改邪歸正的佛語。


天花亂墜。佛教神話傳說,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花紛紛撒了下
來。現在用來比喻說話指過分誇張或不切實際。

善男信女。指在家修行的男女佛教信徒。從廣義說,泛指一切信奉佛教的人們。如
今也用來形容信仰某種宗教或崇信某個人物、某種思想的男男女女。

現身說法。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
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
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盤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
身說法」。後來,人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大徹大悟。「悟」指「覺悟」,是佛教名詞,表示領悟了真理。「悟」,是佛教的
思想核心。佛經裡面說:「佛者名覺。」「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譯「佛陀」之
略,意譯為「覺悟者」,意思就是「徹底覺悟了人生真諦的人」。

半路出家。「出家」,是梵文的意譯,又譯作「林居者」,是當時「沙門系統」的
一種傳統──離開家庭,剃去鬚髮,到人跡罕至的山林裡面修行,這種傳統被釋迦
牟尼沿襲,後來成為佛教徒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佛教認為,世俗家庭只能給人帶來
煩惱,只有離開家庭凈心修行才能擺脫世俗的垢染和拖累。
佛教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年就離開家庭,削髮受「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花□、不歌舞觀聽、不蓄金銀、不非時食),先在寺庵裡面做「沙彌」或「沙彌尼」,成年以後再受「具足戒」(內容全面的戒條),成為比丘、比丘尼,叫做「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後才離開家庭,削髮即受「具足戒」,叫做「半路出家」。釋迦牟尼的兒子羅_羅,15歲時追隨父親出家,是第一個「自幼出家」的佛教沙彌。

一動不如一靜。意為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平時不燒香,急來(臨時)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
具體表現之一。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旦到生死關頭或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
難以解脫了。

當頭棒喝。 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用心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馳」,作為一種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領悟佛理。

頭頭是道。本為佛家語,指道無所不在。后多形容說話做事很有條理。

打成一片。禪林用語。指融合一體。即去除一切之情量、計較,而將千差萬別之事
物融通一片,不再有你我、彼此、主客等之差別情想。

一知半解。教外別傳的禪宗主張超越經驗直接的體認,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反對一味地依文解義,反對執著於瑣碎的「知解」,斥為「一知二解」。後人
用「一知半解」謂所知甚少而理解膚淺。

單刀直入。禪林用語。提單刀而直入敵陣之意。指禪林師家指導學人,不用智謀策
略,舍除一切緩衝之言語,而直接論及問題之核心,以開其心眼。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於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意在開示迷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

冷暖自知。又作冷熱自知。水之冷與暖,唯有飲者自知,而無法說明。以此而比喻
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領受而無法告知他人。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佛教認為菩薩能解救苦難,可是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
壞。喻指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救別人了。又作「泥菩薩落水」 。
 
佛要金裝,人靠衣裝.是一種比興手法.佛有致高無上的地位,人人尊敬他,但佛
若不裝金,香火就要差得多,人沒有佛那樣的地位,若穿得破爛,自然被人看不起,所以要注重穿著打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因果報應」的體現。

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曾經語重心長地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
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
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
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
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曾有學者統計,漢語中常用的來自佛教的成語有500-600個之多,這是多麼有意思
的語言現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11-30 02:56
好多都不知道是出自佛教的,哈,謝謝分享。
回復 comptcity2002 2009-11-30 03:09
學習了
回復 zhuqi123 2009-11-30 03:29
真是不讀不知啊!
回復 rebel 2009-11-30 03:43
」醍醐灌頂「中醍醐兩字,我經常寫錯。
回復 媽媽咪 2009-11-30 04:37
學習了,有些還真不知道呢。。。。。
回復 笑談紅塵 2009-11-30 09:07
嘻嘻,你是聖經佛道一起研究啊。
回復 leahzhang 2009-11-30 09:28
It is very good to know. Thanks!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