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時態辨識與信息觀

作者:反彈琵琶  於 2015-11-25 10: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眾哲學|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大眾哲學的宗旨強調,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解釋世界,這就需要衝破陳舊思維模式的束縛,革新某些不再適應形勢需要的術語﹑概念﹑命題,淡化哲學的職業色彩。】

  

〖通則〗信息當指所知的第一性客觀存在,物質-運動-空間-時間-信息五位一體,人們只能從觀念上而不能在實際中將其相區分;思維與信息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反映者 — 信息表達之謂也,時下信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其對象基本上為信息表達所包辦;為區別信息與信息表達,後者可稱之為訊息,換言之,對象是否可視為時間的函數,乃是界定信息與訊息的要件。

  

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如此時態表達似乎為基本常識,而我認為,如此時態表達略顯粗疏,太生活常識化,甚至影響到對唯物主義的正確理解。恩格斯認為:能量守衡、物質不滅,已知或未知的物質世界,統統不過是一種運動形式向另一種運動形式的轉換;沒有無物質的運動,也沒有無運動的物質,對象的主要運動形式決定著該對象的性質。 當我們把客觀世界理解為運動過程,勢必要對時態觀有所苛求。

  

舊形式邏輯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而模糊邏輯在[0][1]之間任意取值,非此非彼,即此即彼。這種連續值邏輯是反映運動變化過程所必需的辨證思維方法。

  

具體的客觀運動變化過程,既談不上將來時,也無從捕捉所謂現在時。凡是存在的,都是歷史的,習慣上所說的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也僅僅過去時是有客觀信息可考的;所謂現在時等同過去時;而將來時不過是無信息可考的假說。實際上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並非無的放矢,其適宜用來界定諸如消息、情報、假說等等訊息。狹義的歷史以社會變遷為對象,廣義的歷史以整個物質世界為對象。就前者而言,人們對社會運動信息的接收和處理,幾乎不可能是直觀的,或者說直觀的只能是信息碎片而非完整意義上的信息。也就是說,人們對社會運動信息的接收和處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均為間接的,均依賴於訊息。不走樣的史記再真實,仍屬於訊息而不是信息。發生的一切,一切的歷史,人們要反映他,離不開抽象,離不開綜合,這抽象這綜合,只能是對社會運動信息的表達。對於當年大躍進的表達,彭德懷甚至比領袖更客觀。不客觀的表達背離著信息,不客觀的表達又似乎成為後續信息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和訊息反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這般,訊息經濟(所謂信息經濟)的提法或許也並非強差人意了。歷史唯物主義教程告訴我們,生產力的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人們如何對其表達並不起決定性作用,客觀規律是超意識形態的。不管人們是否感悟或接受客觀規律,客觀規律都要為自己開闢道路向前發展。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總能留下清晰的軌跡,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客觀信息,科學地接收和處理社會發展信息,是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鬥的目標,起碼還不會在這一代人手中終結。

  

認識論對信息概念的解釋長期來可以說是不到位的,這必然導致思維的混亂,阻礙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健康發展。通過辨析信息概念與訊息概念的區別,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錄音、照片、錄像等信息不可全信的原因。

  

正確認識信息概念,關鍵在於認識到信息的客觀性和物質性,區分開信息與信息表達。信息是過程,是時間的函數,是歷史;信息所應表達的是事物的運動存在形式、空間存在形式、時間存在形式,這幾者人們只能在意識中而不能在實際上將其相區別。信息受相應時空限制,是唯一的,不可加工的。相反信息表達不受相應時空限制,是可加工的。

 

漢語中信息概念的廣泛使用,好象是近幾十年的事,當初信息概念的對象多指第一性客觀存在,現如今信息概念的對象卻一步步與第一性客觀存在生分起來,而作為信息表達形式的訊息卻成為信息概念的新寵,信息概念的對象也不可避免地泛化,成為時髦的標籤,衍生出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等新名詞、新理念。打個比方來說,以前人們習慣於上博物館接受信息,現在卻被告之,只有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才是信息的正宗。

  

一個概念的確立,在於名實相符,約定俗成。以此來衡量信息概念,簡直可說是有名無實,本來虛擬與現實是對立的,但二者卻被奇迹般統一於信息概念,不知這是認識論的福音還是認識論的負擔。或許也可以這麼說,有的人無從理性地認識和解釋當今的現實世界,於是乎只能借信息概念將其擺平。

 

畫餅充饑、望梅止渴一類成語,似乎就有些所謂信息經濟的影子,畫餅作為餅概念的思維形象化輸出,是對客觀實物的表達,除此,畫餅無所謂信息。畫餅可以克服假餓,卻無從替代新陳代謝的客觀需要,吃飽吃好要靠消化相應的實物,而非消化信息表達。信息經濟的立論支點所強調的是實物經濟的表達,即獨立於實物經濟的訊息流,然而訊息流並不可能真正獨立於物流之外。畫餅的虛擬性和暫時性,如果加以放大,或許與所謂信息經濟有相通之處。

 

為區分信息與訊息的異同,不妨以王鐵成為例做進一步探討。影片《周恩來》中,王鐵成的屏幕形象,可視為對周恩來的信息表達,而表達效果如何,取決於對王鐵成相應客觀信息的分析。觀眾從中既可感受周恩來也可感受王鐵成,即使有人忽略王鐵成而只見周恩來,這周恩來也只能理解為訊息而非信息。同理,讀傳記《周恩來》所得到的周恩來信息,不過是讀者借形象思維對其信息表達的再現。換句話說,假如蔣介石筆下的周恩來,很可能就是另一種信息。實際上周恩來的客觀信息是相應時間的函數,具有唯一性,與其生命存在相始終。引申而言,信息對應於客觀歷史,信息表達對應於歷史文獻。

  

就認識機制而言,信息-信息元的過渡,成為了溝通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橋樑。客觀信息通過相應媒介為人的感官所接收,隨之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 — 相應的電信號逐級傳遞到神經中樞,大腦硬體藉助點陣式的形象編碼符號系統和語言式的抽象編碼符號系統,對感官信號先期處理,即以主觀形式複製拷貝外界信息 — 超脫於原信息時空限制的信息元。作為對外界客觀信息的符號表達,由語言編碼符號註冊拷貝信息元尚處於反映的初級階段,只有再經過大腦思維程序軟體加工處理后,才達到反映的中級階段 — 概念信息元。與客觀信息有對應關係的概念信息元是啟動思維的直接動力。信息元的超時空特點,使大腦對其儲存成為可能。被儲存的信息元隨時可以被調出,不同的信息元也可以在頭腦中排列組合;信息元排列組合既是反映新的客觀信息的需要,也是表達未知信息可能性的手段;信息元的排列組合同時也是造成歪曲的反映和不著邊際的表達的直接原因。如當年的地心說不可一世,但它正是一種歪曲的反映;而當年的日心說備受摧殘,但它卻是科學的假說。假說一旦為客觀信息所證實,假說也就過渡為反映。

  

當前最熱門的話題大概就是信息時代如何如何,似乎過去的年代信息一直未成氣候,這難免不是一種誤讀。原子、分子作為概念出現不過百年左右,而原子的客觀信息大概自宇宙之初就在那裡了,只不過以前未被解讀而已。物質世界的客觀信息與宇宙相始終,從任何一點切入,信息量都是無限的。信息作為概念,其內涵和外延本應與整個物質世界相同步,而人類對客觀信息的認識和表達,已屬於第二性的存在,只能是與客觀信息有別的訊息。訊息是對信息接收/處理后的表達,是對信息元的綜合/抽象,是對信息價值的整合。所謂信息爆炸、信息時代等等,所反映的不過是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人類接收/處理信息的規模和能力正呈幾何級數膨脹。所謂信息爆炸、信息時代、信息傳遞等等如果用訊息爆炸、訊息時代、訊息傳遞等等所置換,或許更合於實際。訊息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甚至是虛假不著邊際的,看看互連網上的所謂信息流,其不足者恐怕比比皆是。

  

當年,張琳再次改寫歷史,拿下了男子800米自由泳金牌,並打破了該項目的世界紀錄,為中國游泳實現世錦賽金牌零的突破!相關信息為時間的函數,能夠以感官直接接收該信息者寥寥,大多數人只能透過信息表達來體味相應信息。攝影機(錄象)膠帶所紀錄的實況作為信息表達,相對於第一性客觀信息,顯然是超時空的,時間的函數亦無從談起。儘管觀眾看紀錄片時其感官接收機制與現場目擊者大同小異,但比之第一性客觀信息而言,接收對象(錄象)已化作虛擬時空。如果說張琳的第一性客觀信息是歷史本身,那麼相關錄象可視為歷史表達。歷史表達在這裡是對客觀歷史的拷貝克隆,但是從理論上講,歷史表達顯然允許再加工。歷史與歷史表達的反差,無非就是信息與信息表達的反差;即使二者在信息價值上如出一轍,仍屬於不可混淆的兩個範疇。

  

物質不滅並不意味著我們地球文明的永恆,假如遙遠的將來太陽的膨脹覆蓋了地球軌道,從其不滅的物質中絕難再現地球文明的點滴信息,恩格斯所說的生物的運動、社會的運動,到那時將轉化為其他的運動形式 — 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而信息長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反彈琵琶 2015-11-25 10:44
因不懂英文,不知英文中與信息概念對應的辭彙為何?且其意涵如何?在此討教.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1: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