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原創:明故宮為蘇州蒯祥設計及監造 600年來雖有改造。但基本格式未變

作者:新鮮人  於 2020-3-28 09: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在北京故宮及南京博物館都有一張明紫禁城圖。​南京博物院保存著一幅圖繪,上面畫著北京紫禁城的輝煌盛景,殿宇宏麗,朱甍碧瓦,不似人間,如夢中之城。旁邊立著一位著官服者。

這是紫禁城大功告成后,工部官員呈給明朝皇帝的一份完工報告,其名為《明宮城圖》,一式兩件,現北京故宮與南京博物院各存有一件。藏於南京博物院的「紅袍官人」旁有「工部侍郎蒯詳」字樣註釋。

  

這位紅袍官員便是大明永樂年工部侍郎,吳縣香山(今屬蘇州)人蒯祥。 


                                               v
絹本設色,縱163厘米,橫97厘米。兩圖非來自同一篇文章。第一幅來自故宮。第二幅來自南京博物館。雖經多次改造,與今日的古宮無根本性的差異。

紫禁城600歲了!這組新老照片對比瘋狂刷屏:  


這是明早期所繪的北京紫禁城圖。宮城即大內,又稱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從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興建,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是在元大都宮殿遺址稍向南的地址上興建的。其規模、形制、名稱皆以南京宮殿為依據。北京紫禁城明清兩代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建、擴建,但其基本形制不變。北京宮城分兩部分:前部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主體,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是朝廷舉行重大典禮和朝會的場所;後部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是皇族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這是一幅明初北京城的俯瞰圖,圖的最下方為北京城牆(明成祖改建北京時僅有內城,嘉靖時擴建外城)和麗正門(后改名為正陽門),往上依次為大明門(今已不存)、承天門(今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今太和門)和玄武門(今神武門),其中,「端門」二字清晰可見,承天門是重點。承天門外的金水橋、華表和石獅,均有描繪。 圖中承天門(今天安門)下站立者(金水橋旁那位紅袍打扮的官人),說明北京北京紫禁城的建設計及監造者正是蘇州工香山幫首領蒯祥。

經過三年的緊張施工,皇宮宮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前身)竣工,恢弘壯麗,屹立在遼闊的北方大地。整個建築巍然雄渾,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高度賞識。官至工部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祿。以工匠出身而得高職者,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頗為罕見。


《憲宗實錄》記載,蒯祥「一木工起隸工部,精於工藝」;「凡殿閣樓榭,以至迴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者」,表明皇帝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直到四十多年之後,成化皇帝朱見深召見已是老年的蒯祥時,還稱他為「蒯魯班」。



「香山幫」北上


據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此兩畫均是寫真、紀功畫,有題字的畫是獻給皇帝的,有官御名諱,不題字的畫是留給家族子孫作為紀念的,以茲證明此人的輝煌功績。


1417年,蒯祥初次北上京城時,還不到20歲,朝氣蓬勃,是子承父業為明朝皇宮及皇家建設提供勞務的在籍工匠。而且跟父親參加過明故宮的建設。而北京故宮大部分還是按照南京古官建造的。有傳說是蔡信建設計的。但現在連蔡信的生卒年代都查不到。有關蒯祥的材料可見於可見於憲宗實錄。吳縣縣誌。蒯祥墓園中的明英宗皇帝御賜其祖父母的「奉天誥命」雙龍戲珠碑。所以蔡信最多可能提出過一些建議。要知道從開始建設的1406年到1420年建成一共用了十五年。可是您知道,這十五年的建設里,光是建設材料的準備就用了了十一年。 真正建造是1417年開始的而且基本按照南京紫禁宮簡略加修改而建造。而蒯祥跟父親參與了南京紫禁宮的建造。


當年,技藝高超的工匠必須保證為皇室服務,即使年老退休也須有子侄接替。在南京皇宮的建設中,其父蒯福已是名滿天下的匠人之首,但北京工程他沒有參與,而是由一直跟隨左右的,有著建造天才的兒子蒯祥接班。


蒯祥領導「香山幫」,繼續出任「木工首」,北上建造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建築藝術瑰寶——明皇宮——紫禁城的前身。


這些聰明智慧的南方工匠將江南的建造藝術,琉璃金磚,蘇州彩繪,精巧的榫卯工藝,傳統的漢制營造技藝,充分展現在宮殿建造上。


經過三年的緊張施工,皇宮宮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前身)竣工,恢弘壯麗,屹立在遼闊的北方大地。整個建築巍然雄渾,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高度賞識。


凡百營造,祥無不予


朱棣可能知道這個頗具才華的年輕人,因為傳說「蒯魯班」的稱號是從朱棣這裡起源的。


在明成化元年(1465年),晚年的蒯祥還參加了承天門即現在的天安門的第二次建造活動,明代第六位皇帝朱見深正式以蒯魯班相稱


蒯祥(公元1398—1481年),明代著名巧匠,被工匠團體香山幫奉為鼻祖。參加或主持承天門(天安門)、皇宮三大殿、長陵、獻陵、裕陵、「三海」(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 ,被明成祖稱為「蒯魯班」,景泰七年(公元1456)升任工部左侍郎。以工匠出身而得高職者,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頗為罕見。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蒯祥病逝,終年84歲。皇帝聞訊后,派人致哀,並追贈蒯祥祖父、父親為侍郎,蔭封兩子,一為錦衣千戶,一為國子監生,並將蒯祥當年的居住處、營造業的工匠都聚集的那條巷命名為「蒯侍郎衚衕」。


 蒯祥終年83歲,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遠離江南,在北京生活,主持建造了京城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括北京皇宮、皇宮前三殿、長陵、獻陵、隆福寺,戒台寺、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


 蒯祥去世后歸葬故里香山。"園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宮闋巍巍共仰雷山鼻祖。"蒯祥墓園的牌坊上這副對聯,表達了後人對這位建築巨匠的緬懷。


   在太湖濕地公園對面,有一處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的墓園——蒯祥墓園。

         

              

  蒯祥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香山漁帆村,香山是地名亦是山名。我本人曾參觀過全部,拜謁過這位香山匠人。(在另一篇博文北京故宮蘇州造)中有全部蒯祥墓園。當時寫此博文主要根據就是蒯祥墓園內的提示。沒有參考更多的文章。


  寬敞靜默的墓區里,石牌坊、饗堂、神道、陵墓、碑亭南北依次排開。


  前面的石牌坊,上方正中寫有蒯侍郎墓四個字,石柱上的楹聯是「閭闕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園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

  

  其後饗堂,門兩旁上書有「技藝精湛二品致工部,蜚聲遐邇千秋繼魯班」的楹聯 

  

  饗堂後面是神道,一直延伸到陵墓。神道兩旁是石馬、石羊、翁仲兩旁佇立。

  

  陵墓呈圓形,塊石疊砌,墓圍有羅城,墓碑上鐫刻著「明工部侍郎蒯翔之墓」。

  

  陵墓的後面是碑亭,亭內豎有明英宗皇帝御賜其祖父母的「奉天誥命」雙龍戲珠碑

  

  拜謁蒯翔墓后,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深深地被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傑出匠人所折服。最近又查閱明崇禎吳縣誌,裡面是這樣記載的:蒯祥香山木工也,能主大營繕。永樂十五年建北京,宮殿正統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作,裕陵皆其營度。能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每宮中有所修繕,中使導以入蒯,略用尺榫度,若不經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釐。指使群工有違其教者輒不稱。旨初授營繕所丞,累官至工部侍郎,食從一品祿至。寧宗時年八十餘仍執技供奉。上每以蒯魯班呼之,同時有蔡某亦造,宮殿授銜至尚寶司丞。

  

  志中所提三殿,即是北京紫禁城(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曾撰文:北京城裡的故宮中間,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宮殿是整個故宮的重點,「紫禁城」內建築的核心。以整個故宮來說,那樣莊嚴宏偉的氣魄;那樣富於組織性,又富於圖畫美的體形風格;那樣處理空間的藝術;那樣的工程技術,外表輪廓,和平面布局之間的統一的整體,無可否認的,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是一組偉大的建築傑作,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迹之一。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為我們這「世界第一」而驕傲


其實從很多方面都證明紫禁城是蘇州香山幫首領蒯祥及香山幫眾工匠的們的公績。


1949年以後,天安門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進國徽里。


即使今天的大都市建造了無數標新立異的高樓大廈,但能呼出其名的又有幾幢?而又有誰不知道天安門呢?那麼,也請記住蘇州人蒯祥吧。

重要參考文獻:

1,鳳凰網:記住這個陌生的名字「蒯祥」:他是天安門、故宮建築的總設計師!http://www.ifuun.com/a20179245513421/

2   網易 千年名人堂︱蒯祥——「香山幫」鼻祖,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2018-09-06 · 古建中國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1L1VH40518I16I.html

3,  故宮及南京博物館保存的兩幅明代紫禁宮圖。

4,崇禎吳縣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仲國民 2020-3-28 16:38
從古建築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智慧!
回復 粒子在 2020-3-28 17:30
大國工匠,流芳萬世
回復 北京的大平 2020-3-30 05:34
謝謝分享。
回復 樂倫 2020-3-31 09:29
謝謝分享,我是學建築的,學習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