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家在北京有十幾套房子」的中國留學生,為什麼在美國遭鄙棄?

作者:8288  於 2021-10-10 05: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自從到了美國,特別是考上好的大學后,整個人接觸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國內的媒體,以及和完全在中國大陸長大的同學聊天,我都感覺這代中國年輕人都有一個虔誠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個美國同齡人的話語和思維中,有5%的比例就已經很大了,大多數人是小於1%的,或者完全不考慮買房的。並不是因為買不起(在美國一般城市,房子總價約等於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約等於10年的收入,比中國年輕人買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這樣,很多美國人都覺得,要花5年的收入來買一堆木頭水泥磚頭?我才不幹呢!但是在中國年輕人心裡,房子就是命。我現在都覺得真不可思議。
01
有一位剛從中國來波士頓讀書的同學,總是喜歡說自己家裡在北京有十幾套房。這是真的。但是來得久一點的同學們一般都看不起他。
為什麼呢?舉一個假想的例子:這就像一個非洲最窮的地方的土著來中國,一開口就是「我家屯了一萬袋大米」一樣。中國的社會發展早就過了大面積餓死人的時期,所以家裡的米夠吃就行了,沒有人比誰的大米多。

但是,這位非洲的同學所處的社會,還處在那個發展階段,所以就覺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積越來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說房產證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為「產權」是基於法制體系的。如果他的社會連法制基礎都還沒有建立,那產權這個詞他根本就無法理解。他會覺得中國人追求的東西都很虛
是啊,什麼能比大米更剛需呢?和大米相比,什麼不虛呢?但是越剛需的東西,其實往往越low。



同樣,在中國,大家還在一種衣食住行,特別是住(房子)和行(車)還比較緊缺的情況下,所以大家就比誰家磚頭多。我之前和一個民營企業家聊天,我問她的追求就是多買幾套房嗎?她說不。
我還以為她開竅了。結果她說,除了住宅還要買商鋪。。。我說能不能有點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會,她說還可以買理財產品,或者投資股權賺更多的錢。
其實在我看來,她無法理解發達國家年輕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無法理解「房產」這個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樣。

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說:「我知道你們覺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並不是那種只追求大米的人,我還追求玉米、小麥、饅頭。我不只大米要比別人都多,我還要玉米、小麥、饅頭都比我周圍的人多,這樣才算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
中國學生到了美國去也是比房比車。整個這個思維的框框,在美國人看來就很村。就像中國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樣,不知不覺暴露了自己的國際社會階層
有人會問,不比房子車子,那這一代的發達國家年輕人都比什麼呢?我經常試圖解釋他們追求的東西,但是大陸長大的同學基本都已經無法理解了...或者他們的反應是:「這些東西太虛了,太不剛需了!」這反應和非洲同學多麼的相似。
02
那麼美國人都追求什麼呢?我來講一講:
這一代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年輕人,有錢也不比房、車。甚至不比錢。比如美國年輕人基本不關注扎克伯格的身價,而更關注他的貢獻
在美國名校年輕人的價值觀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為做這件事情而掙了多少錢要重要得多得多。而這在中國好像剛好相反。
扎克伯格本人對名牌服飾、豪車、多套房產的不屑,在美國年輕富人的圈子裡,並不是一個特例,而是極具代表性的。我也認識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對沖基金經理家庭,他們的兒子不僅不屑於考慮房子、車子、名牌,甚至連女生的外表都不那麼看重,至少不是選女朋友的第一標準。
比如我的一個家境優渥,且長得比較帥的猶太朋友,當我告訴他中國還有很多名校畢業的年輕人結婚時,把房子車子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把女性的外貌當作第一重要的考慮因素時,顯得很詫異。他說那至少是美國兩代以前(爺爺輩)才有的老舊文化了。
特朗普(我們的爺爺輩)代表的是美國兩代以前的傳統經濟(地產、石油、傳統金融等)。他所代表的這部分經濟實體,大致在二戰結束后不久,就已經走過了其頂峰。1960年代開始,美國的文化革命就培養了一大批對地產、石油和傳統金融(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以及對這些行業的老舊文化(穿名牌、買豪車、屯地產、找美女結婚等)不屑甚至抵觸的年輕人。這部分人就是我們父輩這一代的美國人。
從特朗普成長的時期算起,我們這一代的美國同齡人,已經是美國的第三代了。



而這一代(第三代)年輕人中富有的階層(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為代表)幾乎不給特朗普時代的文化留一點情面,事實上雙方在文化上經常對立(我不談政治)。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國出生的華裔),已經連續10年抵制電影院了,此間沒有買過一張電影票。她認為好萊塢的製片產業和院線產業是上一代人的產業,裡面有一些她反對的價值觀
我們不要小看扎克伯格公開拒絕穿名牌的行為。這是帶頭對一系列老舊產業和老舊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為代表的一眾年輕富豪拒絕與沒有接受過頂級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顏值再高)交往的表現。
這不只是年輕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間的個人偏好的問題,更是新舊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個體現。現在看來,新文化在美國年輕人,特別是名校年輕人中,已經佔了絕對主流。
而剛到美國去的中國學生,就顯得很異類。其中不少還拿著豪車和房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真的是給我們丟臉。就像一個從非洲(不好意思又因為舉例需要黑了非洲)農業社會來的哥們,帶了一張照片來現在的中國,見人就指著照片說,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鋤頭。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我們前面講的,在美國年輕人的價值觀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賺的錢要重要得多」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想給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長群引起共鳴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兒子Richard說的那句話,中美名校年輕人的主流價值觀的差別,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03
最後,我們這篇文章不是討論「買房」好不好。從沒有房產到擁有一套自住的房產,對於每個中國年輕人來說,都是非常好的進步!但是,我們這裡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是在回答題主的問題「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麼的一種體驗?」,是在討論「有很多套房」的情況。我們的結論是:這群家裡有很多套房的小孩,並不厲害,也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第一,家裡除了房子,沒有其他別的重要資產和事業的小孩,哪怕在一線城市有十幾套房子,他們中大多數(雖然不是所有),是沒有自己的事業的,有的甚至一事無成。
他們今後也幾乎無法開創事業,因為成就事業是需要動力的。這就是為什麼自然資源(農業資源)最好的國家,進入工業時代后,大都成為了最窮或者次窮的,比如南美的一些國家。這個在歷史地理學里叫做「資源陷阱」。
第二,拿房子跟人比其實是一種落後文化的體現。開口閉口就「我家在北京有XX套房」的人,其實在國外大家都看不起的。
第三,房子真不是什麼好資產,而且在社會中很不安全。有渠道的人都diversify了,只剩沒有任何渠道和背景的只有傻持著房產。所以同樣有很多套房,看房子占其整個人的事業、資產、收入的比例。佔比很高的,一般其實是中國的底層。越靠近中心,錢越不值錢。房子就更不提了。
現在中國人覺得有很多套房的人特別厲害,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那麼厲害,只是大家處在這個歷史階段,思維被房產這個概念束縛了而已。
過了這個階段,我們就不會那麼在意房產了。就像我們已經過了餓肚子的階段了,就不會覺得家裡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裡放 1 袋大米的人厲害多少一樣。
04
加一個對比。美國其實並不算特別發達(按均值算)。拿美國做對比還不夠徹底,如果我們把人均收入更高,社會發展更厚實的北歐加入這個對比,就非常明顯了。
北歐人極度看不起比錢、比房產、比資產的人。在北歐,對於所有人(包括失業的、存款為負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幾乎完全、無條件地解決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社會,比如開汽車容易被騎自行車的鄙視(因為不環保),所以北歐上班開車的越來越少。
錢、資產,真的是夠用了就行。就像我們不餓肚子了,家裡的米就是「夠用就行」。一個國家的人民長期不缺衣食住行了,其中任何一項都是夠用就行,包括錢。



05
這一代中國年輕人信仰的「房子教」,會徹徹底底給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們去世,都解脫不了。二、三十年後,我們會被我們的子女吐槽。就像經歷過赤貧人生的暴發戶,喜歡點一桌子吃不完的菜來顯擺。
同樣的,持有多個房產並自鳴得意的人,在未來也是會被下一代人看不起的。其實不用等到下一代,這一代有長期海外經歷,且有點文化的人,比如高曉松,已經很看不起這樣的人了
當國家這波產業升級的政策逐漸落實以後,我們這代年輕人對房產的執念,在今後的年輕人看來,就是一個笑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scripting 2021-10-10 17:11
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追求不同,不能說但凡與你理念不同的就是落後。房產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是物質財富的象徵,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孩子拿父母的財富炫耀自己的富有當然是孩子的幼稚和無知,與落後,先進沒有一毛錢的關係。無論在什麼社會人不能光著屁股騎著毛驢去追求精神上的東西。
回復 yuanwenyong 2021-10-10 21:18
房子是積累財富的一種方式,分散投資固然是需要的,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確實與落後,先進,道德沒啥關係。況且這種積累財富的人也不一定就沒出息或對社會沒貢獻。比如你一個哈弗畢業的金融天才一定要到非洲支邊甚至送命嗎?
回復 pcher 2021-10-12 05:00
義工有什麼意義?多接受點非洲難民不行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