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認識一下,還有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

作者:8288  於 2021-5-25 04: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新間與政治|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我是在看到水稻的相關介紹后,想到,應有必要傳播相關知識。

和大家先打兩個預防針

    1、水稻研發非常特殊

    醫藥基本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但是水稻的研發完全不是「實驗室到臨床」。幾乎就是完全以「農田」為基礎,不是說在實驗室里隨便就能搞出來的。你要有成就,必須下田,這也是很多老專家依然下田的重要原因(當然,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2、可能會毀你們三觀的,是沒有一個水稻品種能夠全國通殺。真的,這個和醫藥什麼的完全不一樣,水稻技術發展至今,天氣和土地的因素依然非常重要。水稻的品種具有明顯的地方性,這個稻你家種可以大豐收,我家種就死翹翹, 所以我們的標題不是亂寫的哦。

說到水稻,大家一定會想到的人應是袁隆平了,多年實幹的科學家,院士,發明了好多品種的高產稻。網友的好評多多。




看一下這個網站,估計沒多少人知道, 國家水稻數據中心,很權威的。




目前整個中國栽培水稻,就是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基本上都是來自這些品種。可能圖太小,我們局部取前幾位放大點看看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我們目前吃的大米沒有幾個是袁老爺子的產品.這是真的……這點恐怕大家都沒想到吧……我們以為現在吃的大米品種起碼一半是袁老爺子的事實上並不是……袁老爺子有數據可查的品種只有這幾個




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我們10個人裡面10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真心是不應該,他叫丁穎




丁老爺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畢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雜交,也是目前學術界唯一沒有爭議的「中國水稻之父」或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真正意義上開創了中國的很多個第一,1926年第一次在廣州發現了野生稻,隨後一生都在從事水稻的雜交育種研究,1930年就育成了讓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千粒穗」。


這個有多牛?要知道,世界上公認的水稻之父是一個美國人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1906-2006)。




是他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育種。台灣+菲律賓,就是後來著名的IR8 ,當時拯救了東南亞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被稱為奇迹稻之父(這個不是雜交水稻哦,是常規稻,只不過用了雜交育種技術)。


丁老爺子其實比他更早, 後續的很多成果其實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

可惜啊可惜,現在整個中國估計都沒人知道這位真正的「稻神」。說到可惜的「稻神」還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管相桓(1909年-1966年)


丁穎的名字一萬人裡面可能還有一個人知道。管老爺子的名字10萬人裡面都不會有人知道。




他牛在哪裡?他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稻穀的種子庫、基因庫。很多品質極其優良的種子都是他保存下來的,也是中國的水稻遺傳學之父, 袁隆平是他的學生,很多知識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

我們有多少人知道?


 還有一位更是了不得, 也是堪稱大神級人物 叫趙連芳(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




不說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個神級的稻種IR8中混入的一個, 就是他培育出來的「低腳矮」品種。有人可能會問,其他不管,不是說袁老爺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嗎?


真正意義上中國第一位提高產量的是這位老先生, 他叫黃耀祥(1916.08.17一2004.02.22)




過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桿。水稻最怕的是什麼?就是倒伏,正常的也會倒抽穗過重扛不住,或者風雨天一刮一旦倒伏,就完蛋了。以前我們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黃老爺子破天荒的把中國的水稻矮化,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直接提高了產量。所以他被稱為中國「半矮桿水稻之父」。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稻矮桿良種 「廣場矮」 。世界級半矮桿專家美國的諾曼博格洛和黃老爺子幾乎同年完成這項技術。黃老爺子當年這項技術就直接把廣東稻穀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可能我們在很多宣傳資料中看到是袁隆平老爺子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 我們明確的告訴大家,這種提法是非常錯誤的,也是極度不科學的,中國在70~80年代糧食產量突飛猛進靠的是什麼?不是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而是我們的田地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化肥的運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農藥的運用減輕了病蟲害的侵擾,農田水庫的修建減緩了過去靠天吃飯的現狀, 最後才是雜交育種的應用。




現在輿論似乎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到袁老爺子一個人頭上,這會讓中國很多的土地專家、化肥專家、農藥專家、水利專家都委屈,不能這麼算的,中國糧食產量提升絕對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每個項目幾乎都能單獨寫一篇文章,化肥之父范旭東,農藥之父沈寅初,百草枯之父李德軍,農田水利專家劉竹溪等,是那麼多的專家和勞動者一起努力才有了整個中國糧食的豐收。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都受到了誤解。那麼袁老爺子的成就在哪裡?


主要是一篇論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篇論文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為我國三系水稻雜交指明了方向。

我們都知道,農業水稻研究是看成果的


    1958年,日本東北大學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

    1964年日本琉球大學實現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長有還實現了雜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袁隆平的三系雜交只是一個理論,必須要找到實際的野生稻株才行。那麼袁隆平找到嗎?沒有, 是這位老爺子找到的,他叫李必湖




他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敗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 這株被稱為「野敗」,沒有他的發現,袁老爺子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紙空文。但是我們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後世有很多人把李必湖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一個是提理論,一個是搞實際。

第一個把三系搞出來的是中國另外一位專家,顏龍安




可能大家難以理解, 這個事情難道不是一個研究所開始的嘛?

大家又錯了,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研究藥片,這個幾乎是全國動員的,動員了千位科研人員一起搞 正式名字叫做「大協作」,中國雜交水稻其實是大協作的成果


 比如和「野敗」同樣牛的還有朱英國院士的「紅蓮」和「馬協」意義在哪裡?如果全國只有「野敗」,那麼萬一出問題我們全部死翹翹,他的發現讓整個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證。所有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他的成就至少不會低於袁隆平。





當初袁老爺子搞出來的三系雜交水稻產量是上去了, 但是抗病能力很弱,很難實際大面積推廣,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神出現了,這個大神做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這位大神叫謝華安





目前實際種植可以吃到我們嘴裡的,排名前幾位的就是謝華安的成就,而袁老爺子的成就幾乎沒有應用的。這點可能很多人都要跌破眼鏡了吧。如果按照目前市場的分類,是不是謝華安才能稱為「神農」?因我們大部分人吃的都是他研發的大米啊。


某些方面比袁老爺子的三系更為先進 ,兩系的成就要提到另外一個專家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觸電身亡)。




前面大家也應該看到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就公認有三個,一個就是開始提到的黃耀祥的矮化,這是他自己搞出來的,一個就是袁隆平的三系,這不是他一個人搞出來的,第三個就是更為先進的二系,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來的。





雜交稻的口感只要就我們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常吃到的比如著名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大家知道是什麼品種嗎?不是人工的雜交稻,是自然雜交的常規稻! 


已經有數據表明, 口感更好的常規稻的種植面積已經漸漸趕上了雜交稻。




中國第一個搞「海水稻」是一個叫陳日勝的老人,1986年就發現了。



陳日勝稱為耐鹽鹼水稻。

其實我們全文是想讓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水稻發展史。我們吃了那麼多年的大米,得感恩一下這些幕後的人。但是收集完我們發現,袁隆平的影子幾乎出現在水稻發展的任何角落,他的光輝把其他所有科學家都掩蓋掉了。


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中國如果真的有給我們飯吃的「神農」 ,那麼他們才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21-5-25 05:02
謝謝,見識了!
回復 門外照斜陽 2021-5-25 07:16
李必湖的成就應該有袁隆平的一半, 當時袁隆平專程到海南島的目的就是從野生稻中尋找不育系的親本,而李必湖是袁隆平的學生和助手,是在袁隆平的指導之下工作的。
當然,現在對袁隆平的貢獻很誇大,中國現在水稻產量的提高,是幾代農學家努力的結果·
即使是雜交水稻, 也是全國會戰的成就。
回復 James98 2021-5-25 19:22
不少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也是類似--獲獎的project的成績或成果的完成是很多人數年的集體作業,但獲獎者往往是一、兩個人做代表。
回復 Wuming123 2021-5-26 08:26
很好的文章,沒有修飾,只是事實。這個世界上沒有神,也不用造神。只是有些人比較幸運,為了宣傳,被推上了神壇!可悲的是一些被推上神壇的人,就真以為自己是神。感謝為中國農業默默奉獻的所有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3: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