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未来世界属于亚洲?李显龙谈美国中国相处之道

京港台:2019-11-22 12:48| 来源:BBC | 评论( 16 )  | 我来说几句


未来世界属于亚洲?李显龙谈美国中国相处之道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1世纪将会是亚洲取代美国引领世界的世纪吗?对此,近年来有诸多的理论和预测。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至今,尽管双方都表态将争取第一阶段的“休兵”,但仍然面临种种变数。

  本周在墨西哥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被问及对中美对垒的看法和其他国家会如何选边站队等敏感问题。

  建言中美

  对美中之间的贸易战,李显龙表示,中美关系的确让新加坡“担心”。

  他说,美、中是两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 在中国重要性不断增强这个问题上,双方都有必要做出艰难的调整。如果能彼此良性竞争,将会是共赢局面。

  

  李显龙说,对中国而言,这样的调整不容易。一方面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强国,影响力显著加大,既有实力进入新的位置,但同时要不过分地推进自己的优势,融入世界秩序让自己和平地受益,而且留出空间来给其他国家。这是一个很难的转变,因为那种自豪是可以理解的,国家变强了,受侮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又站起来了,不会允许自己再被践踏。

  “与此同时,你也要提醒自己,自身曾经不幸遭遇过的痛苦,不要再施加在别人身上。这对任何领导者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至于美国,李显龙认为,有必要理解中国在成长,中国的GDP现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就会大过美国。

  “而且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想加以阻止也是不明智的,你可以试图打造彼此的关系,发展彼此的关系,你还可以确保与中国的关系是建设性地发展,可以使用新的规则,好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但是,如果美国的反应是防备,觉得新竞争者的增长对美国造成威胁,想方设法不让对方成为第一,自己必须一直留在第一的位置上,那么我认为这只能走向非常麻烦的关系,而且这样的努力也是不会成功的。”

  选边站队

  新加坡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所带来的实力变化、韩国、台湾(专题)和香港(专题)经济多年来的突飞猛进,印度(专题)以及东南亚国家近年来经济迅速成长,使“亚洲世纪”的提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对此,李显龙认为,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都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所以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所占比例还会增长,不过他并不觉得亚洲将成为世界中心。

  李显龙认为,在中美对垒闹矛盾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要选边站队都非常困难,因为从贸易层面来讲,包括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如澳大利亚、日本(专题)、韩国等,与中国的关系都比与美国更深。

  李显龙的此番讲话,是他访问墨西哥与两国商界人士对话时所说。

  对许多相信亚洲世纪不是将要开始,而是已经开始的人而言,世界重心移向亚洲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中国和印度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更在于亚洲的科技和创新将决定全球未来的走向。

  这当然引起很多人的担心。实际上,围绕亚洲国家的国际新地位,一直都存在多种质疑。

  亚洲世纪

  不过,李显龙认为,亚洲在世界经济重要性的不断上升,不应该成为担心的原因,因为亚洲需要多元化的合作伙伴,需要进入世界各地的市场来继续保持繁荣。

  中美之间持续了近两年的贸易战,在外界看来,不过是美、中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表象之一。

  就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11月19日公开谈话敦促美、中良性互动后不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周四(21日)再次警告说,未来美、中如果变得非常敌对,那将有“无法想象的结果”。

  基辛格说,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世界各地彼此“踩了对方的脚趾头”是肯定会出现的情况,如果两边总是用对抗冲突来看待所有问题,那对整个人类都很危险。

  就在美中贸易前景不明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主要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却有了一个重大突破。

  11月初,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发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六国共同参加,共计15个国家所构成的高级自由貿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领导人举行第三次峰会后发出联合声明:15个成员国已经结束了谈判,将启动法律文本审核工作,以便在2020签署协定。

  印度如果最终决定加入这一协定,这将会建成包括世界一半人口,占全球GDP三分之一的最大贸易集团。

  正是因为亚洲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以及近年来所展示的经济和创新活力,所以很多分析人士对亚洲十分看好。

  2019年10月,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发表报告有这样的结论:亚洲世纪已经到来。

  果真如此,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中、美会如何相处和应对?

相关专题:美国,李光耀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7 03: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