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第30章 文艺男青年

作者:简翎  于 2021-7-5 18:4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2评论

关键词:文艺女青, 文艺男青年, 诗歌, 小说, 散文

        矿院虽说属于工科院校,里面却不乏文艺方面的人才。这里说的文艺,不包括唱歌跳舞,那是外秀;这里说的是内秀,是能写诗会画画。

        别看矿院不怎么起眼,却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但擅长作画的大有人在,能写诗赋词的也比比皆是。

        光徐爽那一届,就出了三个校级大文豪,其中就有施大栋——徐爽的半个老乡和顶头上司。

        施大栋看起来粗率,实际粗中有细,感情十分细腻。业余时间,雅兴一上来,小说、散文、诗歌都信手拈来。大部分登载在校刊上,少部分冲出学校,上了市文艺杂志,甚至有一篇小说还登在了全国文学杂志《收获》上。一下子轰动了矿院,多少人望其项背,对他刮目相看。

        徐爽虽写不出什么,但她喜欢读熟人的作品,一边品味作品,一边浮现熟人的音容笑貌,觉得十分地亲切。

       据说,施大栋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上大学的时候,就初步显露出文学方面的才华,被同班同学公认为新时代的文艺男青年,简称文艺男青

       他的第一首诗作于19783月发表在东重的校刊上:

       春风弹琴弦,

       大地舞台宽,

       大学生下乡来,

        齐奏学农第一篇。    

        旷野上,

        铁锨翻飞银光闪;

        云天里,

        劳动号音在回旋。

        天冷,不可怕,

        地冻,志更坚,

        冰雪被我笑语溶,

        冻土脚下直打颤。

        ……

        施大栋将这份刊载着自己处女作的校刊,小心翼翼地保存了快二十年了。报纸都发黄了,看起来,很脆弱,好像用手指捅捅,就会捅出一个大窟窿似的。这个宝贝,他一般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观赏,看在徐爽半个老乡的面子上,才让徐爽饱了饱眼福。

       徐爽阅诗无数,第一次捧读施大栋的诗篇,感觉非常地特别。她使劲儿在诗中捕捉着一般来说一首诗应该有的那种情调,就是传说中的诗情画意,却怎么也找不着北。即使这样,她仍然告诫自己,没有资格小瞧施大栋,因为她连这样口号似的打油诗也写不来。

       学理工科的,能像施大栋这样,发发雅兴,写写小诗的人,并不多见。顶多写篇随笔,弄个小小说什么的过过笔瘾。

        来矿院后,施大栋仍然笔耕不辍,经常发些小诗小文章在矿院的校刊上。

        有次,系里开全体师生运动会,身高马大的施大栋什么项目也不参加,按他的说法,跑,跑不快,跳,跳不高,投,投不远,只能给运动员们,递递毛巾擦擦汗。

        施大栋有点谦虚,他可不止是递递毛巾这么简单,他还摇动着笔杆子,写了好几篇给运动员加油的诗歌,通过运动场上的大喇叭,播放出去,在操场上空久久回响:  

        春风习习,

        送来花儿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杨柳枝头,

        冒出新鲜绿叶,青翠欲滴。

        机械系运动会合着大自然美的旋律,

        开得有条有序。

        短跑、跳高、投掷,

        拔河、长跑、接力……

        师生一起参加,

        比赛场上鏖战急。

        靠吃苦耐劳的精神,

        凭力争上游的志气,

        刷新纪录,

        创出好成绩。

        ……

       徐爽记得,当一位女生抑扬顿挫地用大喇叭,尖声朗诵施副主任的诗作时,她正在八百米跑道上的最后一百米,准备冲刺。八名中长跑运动员中,她排在第一位。结果,这首诗让她噗嗤一笑,腿一软,发力没发好,被第二名地一下超过。在这首诗的鼓舞下,徐爽屈居第二名。

        徐爽还记得,施大栋有很深的故土情结,经常写诗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徐爽曾经在校刊上读过大栋诗人写的这样一首诗:

        当绿色尽染大地,

        远方飞来报春的雁群。

        童年的小伙伴,

        捎信邀我回乡村,

        我欣然应允。

        我爱故乡的一草一木,

        爱那里的父老乡亲。

        故乡啊,

        这两个字,

        带着多少甜蜜,

        藏着几多酸辛。

        我多想飞进故乡的枣林,

        让香甜浸润我的心;

        我多愿扑进故乡的怀抱,

        让亲人的笑语将几缕愁绪洗尽。

        谁不愿珍藏故乡美好的回忆?

        提起她哦倍觉亲……

        徐爽本来对施大栋的诗作不以为然,可是,却受不了别人也持这种态度。有次,计算机系的马冬生找她借东西,闲聊了几句。马冬生说,我刚碰上你们系那个蹩脚诗人了……” 马冬生话还没说完,徐爽一棒子打过去,蹩脚?你不蹩脚,你写几句给我看看。

       多年以后,徐爽意外得知大名鼎鼎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竟然是施大栋的一个远房亲戚。

       哦,难怪他俩的诗作都那么别具一格,一个是披着诗韵外衣的朴素的大白话,一个是藏在大白话外衣下的淡淡的诗韵。

       徐爽印象最深的是赵丽华的这首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徐爽在这首诗的感召下,从加拿大到美国,第一站去的就是美丽的田纳西,而且是一个人去的田纳西。

       另一首诗也是令徐爽拍案叫绝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读了这首诗之后,徐爽在自己的大院子里,发现靠近篱笆的地方,有一群蚂蚁。她盯着这群蚂蚁好长好长时间,似乎努力地在它们忙碌的小身影上挖掘出一种安谧的诗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爽越来越对施大栋和赵丽华这两个另类诗人,充满着难以言说的欣赏与敬意。

       都说他们没水平。什么是水平? 能写出让别人不服气还干着急而自己又怎么也写不出来的诗句,还能吸引那么多人关注,并引起广泛地争议与讨论,这还不叫水平,那啥叫水平呢?

       也不能说徐爽的欣赏水平低,这么多年来,她读过的诗作,少说也有几千首了吧。很多现代诗人,不管是网络业余作者,还是高级专业文人,都像是串通好了的,叫着号子,一齐写下相似相近的诗行,读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朦胧,晦涩,抽象,读不懂,像在说梦话。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让人记不住的诗歌,价值何在呢?

       徐爽记不住很多有名的现代诗人的大作,却记住了蹩脚诗人施大栋的顺口溜。

       平心而论,就文学成就来说,大栋诗人比不上矿院的另一个大文豪章亦衡——来自西子湖畔的才子。人家的小说散文诗歌随笔,可是多次发表在《人民文学》《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世界文学》等杂志上的。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曾在校内外引起广泛热议,追捧者众,粉丝数多。

       章先生年岁不大,气派不小,对矿院自己办的报刊连正眼都不瞧一瞧,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大作投给这个不入流的校刊。尽管校刊的编辑们多次苦心向章先生约稿,章先生都不为所动,极大地彰显了文人的风骨与节气。

       可是,徐爽拜读了章先生的大作之后,却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了。

       她曾认真地读过章先生的一篇随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给她留下了印象:

        “一个人死了之后,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与别的死人完全一样的死人,甚至连自己的鼻子也不再是用来呼吸的有用的器官,而成了一种压迫与累赘。

       难怪评论家们对章先生的文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高雅、抽象、深奥。你瞧,人家能把描述得那么哲学,那么科学,那么文学!

      不管怎么说,徐爽还是对章先生的装逼文学欣赏不来,而对施大栋接地气的土坷垃文学偏爱有加。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5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nierdaye 2021-7-5 21:29
东北重机学院,这是要在福拉尔基工作的,还是落户那个钢铁厂还是设计院?
3 回复 简翎 2021-7-5 22:27
nierdaye: 东北重机学院,这是要在福拉尔基工作的,还是落户那个钢铁厂还是设计院?
据施大栋说,他的同学大都分配去厂矿及设计院了,分到高校的没有几个。谢谢关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6: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