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过程

作者:Haiwaihuarenml  于 2021-5-27 06: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随想|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评论


太多胡说八道。黑和神化都有。


我把袁先生的第一篇杂交水稻的文章读了多遍。这篇文章告诉了袁当时在作什么,当时杂交水稻研究状况和问题,应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去解决。在此记录一下中国杂交水稻发展时间线。


有人说袁是第一个提出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实际上袁自己从没说过。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里袁引用五九年发表的文章去说明杂交水稻有杂种优势。..........《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理论。亨利·毕彻(英语:Henry Beachell)于1964年在国际稻米研究所(英语: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使用台湾DGWG水稻和印度尼西亚Peta水稻杂交,培育了新品种IR8(英语:IR8他因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产量大幅增加,证明了水稻杂交优势。》


袁在第一段里也说了杂交水稻的困难在于大规模制种的难题。这恰恰是他以后解决的问题。重点在大规模。现在的说法就是产业化。他提出重点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母本)去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三系杂交稻育种法。袁不是三系育种法的发明人,他改善了三系育种法,让三系育种法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现实。..........191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大规模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欧内斯特·罗伯特·西尔斯(英语:Ernest Robert Sears)的三系法技术路线设计、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系法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有的三系法育种方案。他们都没能产业化。日本科学家新城长走得最远。培育了三系,但不适合推广,项目在六八年停上》


到袁发表这篇文章时袁的工作都不是开创性的。是按照前人己经划好的路线在走。但他是中国第一个走这条路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报道水稻天然雄性不育珠的人。他在讨论中也提到国内未见报道。并未说世界未见报道。


苏联出于政治原因由李森科提出一套反西方遗传学的理论。一举把苏联遗传学拉退三十年。袁早期受苏联老大哥遗传学的影响走了弯路。

六十年代初袁偶尔发现了一株好稻子,来年种了以后,参差不齐,如果这是杂交水稻,用西方遗传学能解释这个现象,让他坚信这是一株杂交水稻,由此坚信水稻杂种优势。当然只有雄性不育株自然存在才有这株天然杂交水稻的存在。当时主流不认为水稻有杂交优势,但世界有一些像袁一样的学者相信坚持研究。并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提出来了。袁由此按前人发现发展的技术路线(三系法)开始研究,首先人工在稻田里找雄性不育株。其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引起国家科委的重视和支持。几年的时间用找到的母本(雄性不育的水稻),培育杂交水稻失败。找到了雄性不育的稻子(不育系),首先要让他和别的稻种(保持系)杂交(因为不育他自己不能繁殖),去生出同样雄性不育的种子,要不然的话这些种子用一粒就少一粒。解决了保持系的问题后就要用雄性不育的种子(母本)和适当的别的稻种(恢复系)杂交生产高产杂交种子。这就是所谓的三系法。袁只繁殖到二代,不能多代繁殖下去。他由此提出在普通稻田找不行,因为基因太接近,必须在野稻里找。袁没有现成的东西去抄,具体的事情只能自己去摸索。必竟当时世界上无人把三系法作到大规模应用。这是开创性的工作。六九年想利用云南的野生稻在湖南种植,水土不服失败。


袁在国家科技部和胡南科技厅支持下在六七年设立杂交水稻科研组。随后进展不大,处境也不好,六九年底七零年初科研组面临解散,组员工资停发。组员写信上告到科技部和农业部。国家干预,袁和他的研究组调入湖南农科院。特别是华国峰重视这个事,在没有进展时也请袁在湖南农业学大寨会上作报告,告诉他周总理非常关心这个事。并提出用群众运动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稻种。


七零年调入农科院后,在海南找雄性不育稻种。当地一冯性技术员在和袁的助手聊天时告诉他知道什么地方有像他要找的东西。天道酬勤。找到了,命名野败。突破


七一年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成立,调集全国力量在海南用野败培育保持系和非恢复系。

到七三年三系法杂交育种成功开始推广。


袁是中国第一个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人,从一开始就大方向正确(他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也了解别人怎么做的),遇到困难,修正方向,坚持,国家那个时候急切需要粮食增产,有需求,大力支持。最后天道酬勤,成功了。


从这个过程中就看出袁是中国杂交第一人没问题。也看出他不是神是一个有知识有毅力有追求的人,一个好人。


叫袁杂交水稻之父没问题,本也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叫出来的。叫袁杂交水稻产业化之父更合适。如果叫他杂交水稻之父,也别忘了世界上还有杂交水稻之大伯大叔什么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6 回复 门外照斜阳 2021-5-27 18:50
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 袁隆平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开始的, 其技术路线(从野生稻中寻找不育系)也是正确的, 最后找到野败, 应该归功于袁隆平,李必湖与冯克珊等人.
3 回复 寂禅 2021-5-28 02:02
"杂种优势"是个普遍规律,用不着老袁来“发现”水稻有没有“杂种”优势。水稻的问题不是“杂种”有没有优势,而是如何来做杂交育种。 要育新品种,都要用“父本”和“母本”杂交,早就这么做了,发不发文章实际上这是常规方法,老袁不是第一个。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杂交比较困难,育种还可以人工去雄,水稻常用的是利用雌花和雄花开花的时间有差别,在雄花开花集中的时间用温水烫雄花杀死雄花,所谓“温汤去雄”。老袁课题组的贡献就是找到了“野败”,而使水稻杂交制种成为可能。很显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工作。他有先发优势,中国政府在他身上投了大笔研究经费,但实际产出可怜。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是他的组培育的,但在四川推广种植后,不抗病致使农户颗粒无收。 杂交稻真正的成功是福建谢华安用国际水稻所的品种做母本而培育出来的,国内很长一段时间用的都是谢华安的选的母本育种。所以,把老袁树成“神”是当权者干的。他在学术界并不受人尊重,尤其是已经过世的那批老先生。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02: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