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我的78年高考…..(上)

作者:田间地垄  于 2019-1-1 14:0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2评论

   高中我本来是79级的,78年正上高一。但78年高考有一个新政策,就是每个县可以从高一学生中挑选部分成绩好的参加高考。我们县从各中学挑了一些高一学生,在县里参加了选拔赛之后,挑了10个参加高考,我有幸被选中了。因此,才有了这篇短文。

   自从确定参加高考之后,就被学校调到高二和他们一起复习,其中有好多是我二哥的朋友(那时我二哥已经下乡了),跟他们也认识,因此,也没有太多的生疏感,很快就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

   我们所在的城镇中学的师资是从77年高考后开始重建的,主要是从下面公社中学里把水平较高的老师,尤其是从北京和省里下放来的一部分老师调回来,因此教学水平提高很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非常高,但由于高二的多数学生几年都没怎么用功学习,因此,短时间内也很难大幅度提高。

   记得当时的数学老师姓陈,福建人,是从北京农业数学研究所下放到我们县的,水平很高。问问题时,经常是我们还没有把问题整个叙述完,陈老师就可以接着把问题说完,而且把怎么解这道题告诉我们,大家很是佩服!对比原来的老师,一个地理老师,民办的初中生,经常说“非洲天气但(炎)热、盛产加(咖)啡”,让学生们拿着当笑话说。还有一个教化学的女老师,不知道什么学校毕业,上课就念书本,念完了就下课。

   我原来也很不喜欢学习、成绩基本上全班垫底的。我们家原来在云南,后来父亲从军队离休,非要回河北老家,说是要落叶归根,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回河北后,语言、口音有很大问题,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说话,因此,学习就没有积极性,成绩自然就不行,经常垫底,记得最低的一次考了4分,那时家里父母也无所谓成绩好坏。上初一时,又去县文化馆学了一年画画,成绩就更差了。初中毕业考试时,化学连题都看不懂,更别提做对了。

   在高一时,换了化学老师,姓谢。谢老师是文革前毕业的师专生,水平高,风格也特别。每次来上课时把课本踹在裤兜里,进教室后掏出来往讲台上一扔,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一套一套地,从来不看课本,挺有意思,元素周期表背的滚瓜烂熟、化学反应式也总结的很好。我一开始就是觉得谢老师上课有意思,就开始听讲,慢慢开始明白一些,也问些问题或回答问题,回答对了谢老师就猛表扬,成绩逐渐就好起来了。可能是谢老师看我“孺子可教”吧,就借给我一本文革前出版的《历届高考化学试题及题解》,我看了几遍后,化学成绩就大幅度上升了。也就是这样,才能在短短的一年里把学习搞上去,取得了参加78年高考的资格。

   长话短说,78年高考的分数记不得了,但超过河北省的录取分数线3分,被河北师大录取了,但我们高一的考生可以选择不上。当时还是很“牛”的,觉得我高一就考上大学了,明年还不得考个清华北大的上上啊,因此,就没有去。10个高一考生中,只有一个超过分数线50多分,上了大连工学院。另一个超过分数线10分,也没去上,他叫张晓亚。他姐姐就是77年高考同时报考了大学和中专(那年河北省大学、中专不能兼报),不幸的是都考上了,录取后被查出来,双双取消了入学资格!更不幸的是,得知考上后把同一个村的对象给吹了,这下学没上成,还成了女“陈世美”,坏了名声。张晓亚的父亲是我们学校的地理老师,因此,他姐也和我们在一起复习,经常看见他姐一边学习,一边叹气!好在她78年考上了华北电力学院。

  后来各县成立重点中学,高二就考到县里的也是河北省重点中学去上了,新班主任就是我原来的化学老师谢老师。他也调到县中了。张晓亚也分到了我们班。

  高二在县中的一年,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啊!早上5点起来早操,完后早自习、早饭后休息半个小时(有木有啊?),然后一直到晚上10点回去睡觉。那时生活也很艰苦,每个月伙食费8块。早上、晚上都是窝头咸菜、玉米面粥,只有中午是2个馒头和熬白菜。每个月改善一次伙食,豆腐脑、烙大饼,吃的大家是香香的、美美的,得念叨2星期,到现在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饭,哈哈!

   就是这种连轴转、疲劳战术的办法,搞得大家虽然花了N多的时间和努力,加上7978两年高考出题的思路有很大的变化,而我们复习一直都是按78年的思路来的--注重综合分析解题能力。直到高考模拟考试前各路在北京、上海等地探听消息的老师反馈回来说今年的出题思路是注重基础知识、量大,但为时已晚亦!一句题外话,前几年“闻名”全国的河北衡水中学的校长就是我们班的同学,可以看出这套治学方法的来路了吧!

   张晓亚主要是数学好,字写得跟狗刨的一样。79年河北省数学竞赛他好像得了前5名,后来为了全力准备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又回家学习了几个月。到高考前两三个月才又回来以前学习。

   高考前无疑都是要押题的啦!其实那年我们学校的各科老师们都押对了不少题,以至于每门考题一拿出考场,就有这科老师预言“我们这次会有多少多少学生在8090分以上”的豪言壮语。但正像现在的一句流行语一样“理想是丰富的,现实是骨感的”。等高考成绩出来后,真是“大失所望”,尤其是我们这些平时的尖子生,几乎没有一个发挥正常的。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那时候人们累的都疲了,押题时已经灌不进去任何东西了,因此,押对再多的题都没有用。

   记得考完数学后的那天晚上,我问张晓亚考的如何,他说,100分不敢说,99分稳拿!结果只考了70多分,还是复查增加了10分的结果!最后是凭他数学竞赛成绩上的山东大学数学系。

   哥们就更惨了,只考了261分,差4分没到本科录取线--名落孙山!咱可是指着上清华北大的啊!打击之大难于言表,以至于这之后大约有4-5年吧,看见高考的场面都流泪!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高兴

感动
1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7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5 回复 飞鱼2008 2019-1-2 22:04
楼主应该选择第一年就走,多数人都是越考越差,因为后面的学生也是底子越来越好,
竞争也就越激烈。
2 回复 田间地垄 2019-1-3 12:09
谢谢你40年后的建议,我正是这么做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21: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