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年代的王府井

作者:北京的大平  于 2014-8-16 07:4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个人的经历|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43评论

关键词: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东街南端,与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连接,南至东长安街,与台基厂大街连接。 元大都时期,这条街名为“丁字街”。明朝称“王府街”。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此街东侧修建了十王府后,此街改名为“十王府街”,又称“王府街”。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十王府处改建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则获得保留。[1]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加厘定,将“王府大街 ” 改为“王府井大街”。[2]因街西有一甜水井,故名“王府井大街”。

       民国四年(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该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今五四大街到今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长安街称“王府井大街”。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命名为“Morrison Street”,因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治·莫里逊在该街西侧的100号(今271号,已拆毁)居住。乔治·莫里逊曾担任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由此,西 方人士习惯称该街为莫里逊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铺的墙上钉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该牌从1915年一直挂至1948年。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统称“王府大街”。文化大革命中,将两段合并,改称“人民路”。1975年,更名为“ 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1955年9月竣工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1955年十月一日 国庆6周年
 195592日《北京日报》一版报道:北京市百货大楼工程昨天交工了。

       1955926日,《北京日报》二版报道:北京百货大楼昨天开业,报道了一天接待顾客16万多人,销货25万多元,也报道了业第一天的百货大楼营 业结束,售货员们清扫卫生花了一个多钟头,光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箩筐。到了第二年,百货大楼商品种类达到了两万多种。当时北京人有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在商品奇缺的计划经济年代,买东西免不了要排队。无论老  “ 三大件(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队购物成了王府井大街上的一景儿。 

 

 

1959年的百货大楼,夜幕刚刚降临,可王府井大街上早已人去街空

       那时北京,大部分商场7点来钟就关门了,根本没有半夜逛街购物,喝酒吃饭,再弄个小三儿玩玩的夜生活。市民的生活习惯是晚饭后在家门口,院里,胡同里,附近的街上散散步,聊聊天,下下棋,看看书,孩子们借着夜色玩玩藏闷闷儿。那时的家长除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方面要求严格外,别的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孩子们懂事,独立,认真学习 ,帮着父母干家务活,照顾弟妹都是他们的本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也比较丰富,与邻居们几乎是朝夕相处,邻里关系亲如一家。

       回国时,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国内的邻里关系,现在的邻居基本上没有互相认识的想法,很多年的邻居连名子都不知道,楼道或电梯里相遇时翻下白眼就算问候语了,可他们的孩子连白眼儿也不翻。遇到一点儿小事,邻里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全武行,这一切与我童年时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孩子们正在选购小人书。那时的孩子出门从来不用家长陪着,很安全。

       现在的人们工作压力大,应酬多,人们的流动性也大,能玩的太多,见不得人的去更多。人们忙着挣钱,抓紧时间玩心惊肉跳,夜里11点以前回家的就算是“雷峰”了。
      去年我曾问一位发小晚上是否在家,他说:哥们,你丫犯什么傻呀,谁会回家陪个老太婆(老婆)吃晚饭,看韩剧呀 ....。

 

1956年部级以上干部的 “三十四号供应部” 在百货大楼四楼

       当时北京百货大楼对老百姓开放的只是一至三层。高高在上的四层就是神秘的“特供部”。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部(简称“34号供应部”)成立于1955年12月,做为新中国组建的国有商业企业,它是因门牌而得号。

       一般都是领导的秘书,家人,警卫等到该供应部来买东西。特供商品主要是老百姓买不到的食品。刚刚上台6年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就已经把自己摆到了皇亲贵族的位置上。人民,只是“人民公仆用来粉饰自己的擦嘴布

  

后来 “供应处” 搬到王府井东华门大街上,门口只标示着 “三十四号供应部” 。 其实就是部级以上干部的生活物资特别供应处。                                                      

纺织品柜台:卖花布啦.! 新出品的人造棉...!扯一块做个小褂,裙子,布拉吉..,又舒服,又好看。我妈一到这就迈不动步,这里永远是女人的天下。一代代俩眼发直的女购物狂们就是这样大换班的。SHOPPING, WINDOW SHOPPING,没完没了。

 

1956年百货大楼的营业照片:50年代的人们从文明程度,个人卫生,生活质量,精神面貌看着还行。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没少去百货大楼逛逛。

 

 要过节啦!  1963年 百货大楼的橱窗

 

脸盆柜台:   家家必有,人人必备的生活用品 

       当年,一有人结婚,送洗脸盆的最多。它的用途广泛:洗脸,洗头(没地方洗澡),洗澡,洗脚,洗衣服,和面,发面,洗菜,拌饺子馅...,  还用它到饭馆买过生啤酒。等盆用旧了还可以合煤球等。

       前几日,我在博客中讲了吃狗肉的小故事就与洗脸盆有关。1975年,我同事用他的洗脸盆做了一盆红烧狗肉,可素了好几年的我楞一口没吃,原因是他用洗脸,洗澡,洗屁股,洗脚 ,洗裤叉,洗臭球鞋的脸盆做红烧狗肉,尽管他用开水把脸盆猛烫了好几遍,又往肉汤里狂撒花椒大料,五香粉,  葱姜蒜等但我还是闻着有股综合的五香屎味。 

 

70年代的王府井大街;哥们,姐们一起逛街啦! 穷欢乐的时代。       

东安市场~东风市场
 
东安市场是1903年开业,北京建立最早的综合市场,因邻近皇城东安门而得名,迄今已有100历史。

       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在1966年8月,红卫兵强行将1903业的东安市场改名东风市场好像改个名字就能东风吹,战鼓擂....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既然不怕美帝,天天穷喊什么?等天黑了,你丫闷头干他娘的就是啦。

       东安市场的北门口有一家小店卖奶油炸糕和杏仁豆腐的。热热的炸糕,沾白糖,香甜酥软,白瓷碗里,冰凉晶莹的杏仁豆腐才小半碗,上面点缀三两片菱形的山楂糕红得俊俏。糖水里含一丝苦杏仁的微香那味道是恬静的清凉只能品出来说不出来。我对该 店的印象很深,当年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时不时的去那腐败一下了

                          
东来顺饭庄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碎和荞麦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东,一切顺利”的意思。1914年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东来顺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后铺在青花瓷盘里,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隐约可见。

 

1958年,王府井大街东来顺饭庄

一入冬,北京人特别好涮锅子,一人顿吃一两斤涮羊肉的人满大街都是,再加点白菜心,粉丝...,来瓶二锅头;哥们, 姐们,同学,发小们热热闹闹的就涮起来了

王府井大街的馄饨侯饭馆

 

      70年代,我跟哥们去王府井完全是穷逛,但在那吃饭是必须的。有钱就搓一顿东来顺的涮羊肉,差点也得弄个奶油炸糕垫垫肚子,如果哥几个兜里就剩下几毛钱了,我们就去馄饨侯弄个水饱,1钱一碗的鲜肉馄饨,再来几个小芝麻火烧,大家吃着侃着,就甭提多开心了。我非常怀念跟发小们穷欢乐的日子。 

王府井大街 亨德利钟表店

       72我参加工作后经常去亨德利钟表店瞎转那里卖的瑞士名表有英格梅花浪琴欧米茄等。可一个月收入42块钱的穷鬼老盯着200多元以上的东西真是瞎耽误工夫。后来是亲戚送给我一块300多元的瑞士表做为参加工作的礼物。每当人多的时候,我都会用各种不同的姿势来展示那块名表,因看表动作的幅度过大过猛老有一种要抽人大嘴巴的感觉。

王府井大街~ 中国照像

  

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滩闯世界,在当时的上海静安寺开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中国照相馆从1956年由上海迁京落户到王府井大街。

 

精典和标准的50,60,70代式的家庭照,此照是1964年的春节前。

在照相馆照家庭合影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经历。我的结婚照和护照照片都是在这照的。

王府井大街南口~ 新华书店

 

19511012日,人们在新华书店门前等待购买第一套 泽东选集。 
精神食粮很重要,否则谁会替共产党玩命呀。文革时,一进该书店,一楼,二楼全是一片红,语录,毛选,马恩列思..,几乎没什么可买的。因为家里放着十几捆“马恩列斯毛”著作不知如何处理。(单位发的 )

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店

 

        五十年代,北京正在大规模建设,但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为支援北京建设,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和下,从上海选了 华新“  罗兰“云”, 四家理发名店,组成联美发,于1956年迁来北京,坐落在王府 井大街金鱼同33号。727日正 式开张营业。” 迁京,引进了先进的理发设备和高超的理发技艺,其中从上海引 进的十把纯正的美国理发椅,在中国都是独有的。” 独特的服务,创作出的发型美而不艳,秀丽清新,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50年代的人民日报社

 

王府井大街 ~人民日报社1975年以前的报社办公楼
       用人民血汗钱办的报纸,就没有替人民说过一句有良心的话。他们是党的喉舌,权力核心的吹鼓手,奴才。最著名的代表作:一亩地产3万斤麦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口无遮拦的典型。可笑的是,连毛泽东都没有想到这帮孙子的胆子和侃功大到这种程度,他还曾经找人核实过有关数据.....,但是....。

 

 六十年代的王府井大街的板报宣传栏
       当年挑着杆子,扯着嗓子喊“打倒美帝”的人们其实是最向往美国的人。现在的国人仍然反美,可他们与美帝攀的速度更快,更彻底。这类两面派把美国当成自家的后院,仓库,逃避法律制裁,全家命的地方。

 

1956年王府井大街 “同陛和鞋店” 开张                                              

1921年的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于1921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模式建立,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抗日战争中关闭,1948年时的北京协和医院有250张病床,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保持着当时高水平的医疗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1951年由共军政府接管。

无论当年发生了多少不愉快的事,还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回忆的美好时光。
 
2014年7月7日        平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27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3 个评论)

3 回复 tea2011 2014-8-16 08:08
好文,好图,顶,那个一墙脸盆的照片很熟悉呵〜〜〜
3 回复 fanlaifuqu 2014-8-16 08:15
tea2011: 好文,好图,顶,那个脸盆很熟悉呵〜〜〜
你亲戚?
4 回复 tea2011 2014-8-16 08:20
fanlaifuqu: 你亲戚?
不是,我是指那张照片,一墙的面盆
6 回复 北京的大平 2014-8-16 08:23
tea2011: 好文,好图,顶,那个一墙脸盆的照片很熟悉呵〜〜〜
谢了。
6 回复 light12 2014-8-16 08:29
很亲切
4 回复 北京的大平 2014-8-16 08:48
light12: 很亲切
那时人很穷,但很真实,大家在一起特别的快乐!
4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4-8-16 09:34
一九八零年首次回國探親.住王府井大街華僑飯店.
6 回复 rongrongrong 2014-8-16 09:37
亲切, 亲切  
4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4-8-16 09:42
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虽然好多都没见过,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总是去过。真想北京。但我知道早就不一样了。
5 回复 前兆 2014-8-16 09:48
介绍得真够详细的 !  不容易 !       
4 回复 light12 2014-8-16 09:50
北京的大平: 那时人很穷,但很真实,大家在一起特别的快乐!
如是如是
3 回复 北京的大平 2014-8-16 10:24
rongrongrong: 亲切, 亲切   
谢了
6 回复 北京的大平 2014-8-16 10:27
sissycampbell: 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虽然好多都没见过,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总是去过。真想北京。但我知道早就不一样了。
看到老照片就像看到自己年青的时候。社会虽飞速的变化,但旧情依然存在。谢老乡。
6 回复 北京的大平 2014-8-16 11:26
來美六十年: 一九八零年首次回國探親.住王府井大街華僑飯店.
您是前辈,80年时的北京,像我们这样的都进不去涉外饭店,进友谊商店还要护照哪。我朋友喝了瓶可乐吹了两年多。
4 回复 yulinw 2014-8-16 11:33
   太喜欢了,到处是回忆~
4 回复 caro 2014-8-16 12:01
我的结婚照和护照照片也都是在中国照相馆照的。
4 回复 wo? 2014-8-16 13:08
卖花布啦.!新出品的人造棉...!扯一块做个小褂,裙子,布拉吉..,又舒服,又好看啦....。我妈一到这就迈不动步, 这里永远是女人的天下。 一代代俩眼发直的女购物狂们就是这样大换班的....。SHOPPING, WINDOW SHOPPING,没完没了....。   

但是,退一步想,如果世上的女人都如男人般一样的话,你会怎样感觉呢?
4 回复 wo? 2014-8-16 13:09
北京的大平: 您是前辈,80年时的北京,像我们这样的都进不去涉外饭店,进友谊商店还要护照哪。我朋友喝了瓶可乐吹了两年多。
        
5 回复 wo? 2014-8-16 13:11
中国搞得如今很多人道德沦丧,真的是执政党的错误也有很多的。
6 回复 心如水 2014-8-16 14:35
太亲切了,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的旧时回忆,收藏了。
123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07: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