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

作者:水穿石  于 2018-9-16 00:2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关于文学翻译|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 跨文化, 科学性, 创造性

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中英双语版

《民族主义——牛津通识读本》发布有感

 

            2018426日正置爱城春意勃发的时节,孔子学院为译林出版社20176月出版发行的中英双语版《民族主义——牛津通识读本》 主办了发布会,协办方是爱城唯一的独立书店Audreys Books和加中友好协会。该书是我第一部文学翻译著作,它的面世圆了我的翻译梦,在此我想再次感谢译林出版社,感谢孔院、Audreys Books和加中友好协会。

            说起我的翻译梦,还要追溯到我的高中时代。记得那时读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我为译者流畅的文笔深深吸引。不像读其它外国文学译本,总觉得译文被原文句式捆绑太甚,读起来生涩别扭,傅雷的译文舒展到我常常忘记自己在读法国小说。只有其中的地名、人名和其它专有用语让我记起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兰西,而情节由于行文的流畅自如,仿佛摆脱了国家和历史疆界的束缚,引导读者思考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相通之处。我暗自揣想,我也希望做一个像傅雷一样的翻译家,让更多的西方文学走进中国,让中国读者享受到西方文学的魅力。

            怀着这样的理想,我选择了大学的英语专业。1988年至1992年在安徽大学就读本科课程时,翻译只是高年级的选修课程。接下来的三年硕士课程中并无翻译课可修。1995年毕业以后,我南下广州,在暨南大学开始了英语教授生涯。暨南大学外语系曾有翁显良这样的老一辈翻译家,当时日语系的林少华教授也因翻译了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和村上春树的作品而名震一方。但就当时的翻译课程设置而言,也只有陈垣光教授的文学翻译课。我抱着对翻译的热情,总在工作之余去陈教授堂上旁听。后来我的同事刘春英成功翻译了美国经典小说《小妇人》,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她凭着这一成果申报晋升副教授,被学校拒绝,理由是翻译成果不能算作学术成果。

            当初中国学界对翻译的偏见如今虽有好转,但我对自己在中国和加拿大高教生涯的第22年始有第一部文学翻译作品问世的事实,一时难以释怀。我所在的阿尔伯塔大学虽有学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工作,但它仍属小众学科。我去年在东亚系带的本科高年级选修课——CHINA 428 中英翻译——也因大学财政经费减少而被取消。文学翻译不在爱德蒙顿艺术委员会(Edmonton Arts Council)和阿尔伯塔省艺术基金会(Alberta Foundation of Arts)的资助项目之列。可见,无论从学界到民间,对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现任阿大东亚系系主任Christopher Lupke在评介我的译著时说,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轻易转换,优质的翻译需要对原文内容所涵盖的意义做一丝不苟的研究,需要对原文的精准把握,需要用读者习惯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灵魂。译者不仅要具备两种语言知识,还要对译文语言有恰到好处的把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要求译者是跨学科的学者。文学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科研和对两种语言的驾驭,把它置于和其它人文和社会学科同等的学术地位。我期待着学界和掌握艺术基金的政府部门能够重新认识文学翻译的价值,期待着有更多的文学翻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得到官方认可,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文学翻译工作之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22: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